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生心理 - 大学生
    发表日期:2010年9月5日 编辑:shphao 有6707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大一新生的心理问题

大一新生的心理问题比较多,这是经常会看到的一种大学校园现象。处在转变期的大一学生,总的心理倾向是积极、乐观、热情、充满信心和希望的。但是,由于生活环境、学习目的、师生关系的改变带来的不适应,也会导致众多的大一新生的产生心理问题,甚至冲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期望值过高引起的失落心理

人是有期望的,正是因为人的期望产生的效应才使个人不断成长,社会不断进步。没有了希望,也就没有了这一切。对于顺利地通过高考,手捧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大学生来说,期望值一般过高,往往把大学想象得过于理想化,对自己未来生活的设计也过于理想化,对自己的前途也估计过高,有的同学甚至沉浸在一种飘飘然的心理氛围之中。由于对大学生活的现实缺乏了解和心理准备,进入大学后,就会发现大学的现实情况与自己原来的想象相差甚远,有的同学便会有一种被欺骗的感觉,失望、痛苦随之产生。如有同学讲道:高中时想象的大学生活是多么的浪漫、美好,充满着神秘感和崇拜感,令人神往。但是到了大学后,美梦破灭了。漫长的“三点一线”(教室- 宿舍-食堂)生活,不太体面的“课桌文学”、“墙头文学”、“厕所文学”现象,不太文明的举止言行和嘈杂的校园环境与自己原来想象中的大学相去甚远。原以为个个是口齿伶俐、幽默诙谐、文明礼貌的人中龙凤,其实并非如此;自私、孤傲、偏执、好强、懒惰、玩世不恭,各色人等应有尽有。失落中不免有几分无奈。

2、环境生疏诱发的防范心理

进入大学,对于多数大学生来说,是第一次远离父母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新的天地;面对的是一些口 音不同、性格不同、生活习惯不同、兴趣爱好也不尽相同的新同学。由于彼此之间的不了解和怕吃亏上当的自我保护意识的作用,起初,不少同学之间都有一种相互设防的防范心理,习惯于用假面具把自己伪装起来。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健康发展。

3、目标失落导致的困惑心理

能考上大学的学生,一般来讲在高中时目标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一心想考上大学。由于有明确的目标,也就有了学习动力,再苦再累也能忍受。一旦进入大学,好比船到码头车到站,多年的愿望和理想终于实现了。对于不少同学来说,大学梦的实现就意味着理想目标的失落,由此而感到迷惘、困惑,不知道上大学究竟是为了什么,失去了努力的方向,对读书有什么用,将来能干什么感到茫然。如有同学说道:“大一开始时,由于高中的惯性,自然做着高考前紧张复杂的恶梦,一旦恶梦醒来,觉得无所事事,现在又不肯用功,不求上进,上课时总听不进去,可下课后却又为没有听好课而遗憾,精神总在这一无所获中受着折磨。”

4、地位变化产生的自卑心理

能进入大学的学生,一般来说在高中成绩都比较好,并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与关注。可到了大学,大家都是来自于各地的尖子,都有很强的竞争力,在新的班级中,原有的优势不复存在,自我的良好感觉也逐渐消失,一种新的竞争压力使不少学生产生心理失衡,转向自卑。如有位同学讲道:“高中时自己是佼佼者,老师夸,同学也很佩服,到了强如林的大学,原有的优越感消失了,但害怕失去尖子地位的思想使自己精神压力很大,害怕老师不器重,同学瞧不起,又使自很自卑。由于自卑和失落感使自己学习无动力,经常逃课,学习成绩不佳而非常痛苦。”

5、怀旧依赖带来的孤独心理

一些同学由于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和新同学关系的不协调,转而怀念起过去的中学时代,甚至有一种大学不如中学的感觉,进而把情感投向旧时的同学、朋友老师,而对现在的班集体漠不关心,因此产生孤独心理而陷入痛苦之中。如有同学感叹道:“大学的生活乏味,大学的师生关系不如中学,这使我常常怀旧。”

6、盲目乐观造成的受挫心理

由于高考的胜利和对大学知之甚少,使一些同学盲目乐观;又由于思想准备不足,一旦遇到不如意的现实问题,就感到遭受了很大的挫折和打击。有的同学因此一蹶不振,产生消极悲观情绪,甚至感到前途无望,心灰意冷,精神涣散。

以上是大一学生由于转换期的不适应而产生的主要心理问题,这些困扰对于多数学生来说是不可避免的,产生这些问题后应积极主动地寻求咨询或进行自我调整,否则会转化为心理的冲突和障碍,以致影响学习和生活,严重的会导致轻生。


【本文由 中国心理学家网 发布,转载须保留本文链接!手机浏览网页显示不完整时,请点击网页底部的电脑版。欢迎关注本站微信公共号:xinlixuejianwang 分享按钮

相关专题: 最新文章
专题信息:
  全国正规的心理咨询师培训(2022/5/3 18:11:22)[4230]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C1)(2021/8/9 12:16:08)[2334]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B)(2021/8/9 12:13:58)[1823]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心理调适(2020/12/12 23:45:29)[2317]
  新冠肺炎疫情下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与疏导(2020/12/10 23:41:39)[3113]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