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的幼芽要成长为参天大树,必须具备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人格的形成与发展不仅要受到生活习俗、社会舆论、意识形态、文化传统、社会制度及个人自身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而且人格塑造有其自身固有规律可循,只有优化育人环境,改进教育方法,激发主观能动性,循其规律而行事,方能收到实效。
1、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原则
一般来讲,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原则有:
①坚持各种人格素质和谐均衡发展的原则。人格素质包含需要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智能素质以及身体素质等,各种人格素质之间相互影响,互相渗透,表现出人格的统一性和同一性。人格的各种素质只有和谐均衡地发展,才能相得益彰,形成完美的人格;否则将会导致人格障碍,形成畸形的人格。譬如,有的人智能虽高,但品行低下;有的人思想品德好,但心理素质差等。大学生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更应自觉遵循人格和谐均衡发展的原则,及时克服障碍,使自己成为个性完美的人。
②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人格的形成是一个从知到行、知行合一的过程。一个人只有首先知晓理想人格的内容,掌握必要的人格知识,并使自己的认识体现于行为实践上,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为塑造良好人格打下坚实的基础。
③坚持个性与共性相统一的原则。人格是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统一,亦即人格有共性的一面,也有个性的一面,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个性体现着共性。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共性就是要顺应社会和时代的需要,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但这种共性并不排斥人格的个性,相反,每个大学生都应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特色,成为祖国各条战线上的中坚力量。
2、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方法
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塑造,本质上是其人格的社会化过程,其基本矛盾仍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同大学生人格素质的现状之间的矛盾,因此,要塑造大学生健康理想的人格,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采取正确有效的方法。
①优化人格成长环境,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发展及现代文化模式。人格理论告诉我们:社会发展模式决定人格发展模式,且人格是文化直接哺育的结果,因此,要培养社会主义现代人格,首先必须有理想的社会发展模式,必须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文化。一种社会和一种文化规定了人格止常和异常的标准。但是,社会和文化要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必须与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相一致,与人类进步的大方向相一致,必须为每个人的发展提供日益增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就业机会、安全感、丰富的精神食粮以及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因此,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综合治理社会环境,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文化,为当代大学生构建理想人格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氛围。
②改进人格教育理论,提高宣传教育的效果。教育是人格形成的主导力量,任何人格的形成都是教育的结果,在此意义上可以讲,“人是教育的产物”。思想政治工作在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上曾经起到积极的引导、促进作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当前的教育工作存在着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等弊端,与时代的发展和大学生的思想实际需要有一定的距离。因此,要根据客观实际,不断改进人格教育理论,努力提高教育效果。首先,要教育引导大学生选择正确的人格目标。因为一个人选择什么样的目标以及如何选择目标,都直接关系到人格的发展问题。当前,特别要注意引导大学生在其人格实际水平的基础上,由现实人格向健康人格进而向理想人格逐步递进。其次,要努力培养大学生合理健康的需要与动机,因为人格选择活动的动机是引发、调整、激励和维持人格选择活动的条件,是人格选择和人格成长的内驱力,从某种意义上讲,人格是否健康取决于是否有健康的动机。再次,要对大学生人格发展进行正确导向与控制。因为在大学生理想人格的确立与发展过程中,要排除各种对人格选择与发展的干扰和障碍,保证人格活动始终沿着正确的导向走向理想人格的目标,必须始终进行导向与控制。
此外,还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如自信心、意志品质、心理承受能力等,培养健康的情感与情操,如自尊感、历史责任感,道德感、理智感等,从而为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内在基础。
③完善自我,努力提高自我雕琢人格的能力。人格理论告诉我们,自我是人格形成的能动的一体,是人格形成的基础,对人格的选择起决定性作用。因为教育与自我教育,最终起作用的是“自我教育”,从一定意义上讲,“人格是自我选择的结果”。因此,当代大学生应在社会文化环境的熏陶与教育的影响下,把个人的内在因素与外在条件有机结合、协调起来,充分发挥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完善的作用,从自我实际出发,努力提高自我雕琢能力,掌握有效的方式方法,如积极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并在实践中学习,借以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理性思维能力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提高内省和领悟能力;参加人格心理咨询,做人格自测与评估,保持心理健康,在确立健康、理想的人格过程中确立自己、实现自己、战胜自己、超越自己。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构建、塑造大学生理想的人格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