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理想人格形成,具有如下依据:
1、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发展应该是自由和全面的,应该是身心与品德等得到全面的均衡发展。虽然每一个人都需要经历从低级到高级的若干发展阶段,但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应具有不同层次和水平的素质。在任何一个发展阶段上,人都应该是完整而均衡地发展的,否则就是畸形的。而畸形的人格,于个人、于社会均有百害无一益,因此,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人格,必须是全面发展的人格。
2、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社会文化依据
理想的人格,其本质即社会进步和发展所需要的人格。也就是说,只有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需要的人格,才是一个时期或一个时代的理想人格。当前,我国正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处于历史嬗变的大变革时期,因此,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人格必须适应变革时期的社会历史发展需要。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方面需要大学生具有开拓、创新、进取的精神,具有市场效率、信息、人才等现代意识;另一方面,也需要具备团结、协作、敬业、奉献等品质。这既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客观需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在人格素质上产生的必然结果。另外,从一定意义上讲,人格是社会文化在人格素质上积淀的结果,即有什么形态的文化,就会哺育出什么类型的人格。中国几千年形成的传统文化趋向于协调性、整体性和内向超越;而西方文化则倾向于竞争性、个体性和外向超越。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东西文化的相互交流,今天的中国文化兼容性的特点明显增强。这反映在当代大学生的人格特征上,则必将产生具有传统文化特征和现代文化特征交融汇聚的人格。
3、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身心依据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格是一个人身心发展的过程。人的一生,从生到死都要经历不同的人格发展阶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人格的需要和素质结构、水准均有不同的表现。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时刻,也是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在此时期,由于身心的发展与成熟,大学生已基本具备人格自我完善的能力与全面接受人格教育的能力。此外,由于大学生是青年群体中文化知识水平较高的一部分,其自省能力、认知能力较强,接受新知、观念更新速度快,因此,可以说,大学生有能力达到较高层次的人格素质水准。然而,不能忽视的是,当代大学生具有社会阅历浅、心理承受能力弱等弱点,对当代大学生理想人格素质的要求,必须从大学生的实际特点出发。一方面,应当对其提出全面的、略高于一般公民的人格素质要求;另一方面,还必须把这些要求建立在大学生人格的原有基础之上,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否则,欲速则不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