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儿童 - 留守儿童
    发表日期:2010年7月25日 编辑:shphao 有16609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问题的严重性日渐凸显,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高度关注。这些问题主要有儿童的生态学问题、儿童的社会发展及适应问题、儿童的教育及心理发展问题,而其中的核心,则是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1、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类型

以往的大量调查研究发现并非所有的留守儿童都存在心理问题(李永鑫2008) 但这一结论并不具有普遍性。就常规条件而言留守儿童所面临的心理问题已超出了正常环境下的儿童的心理健康均值这已从大多数的研究以及现场观察中得到证实。申继亮于2008 年的调查发现从积极情绪的强度表现上看由高到低的排序为:非留守儿童、单亲在外的留守儿童、双亲在外的留守儿童;而从消极情绪的表现强度来看由强到弱分别为:双亲在外的留守儿童、单亲在外的留守儿童、非留守儿童。总结众多研究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虽然从临床标准上还不足以构成严格的心理问题但却存在以下不良心理倾向: (1) 情感问题:情感脆弱、抑郁焦虑倾向、暴躁、自我封闭; (2) 学习问题:学习意识淡薄、认为读书无用、逃学厌学; (3) 行为问题:自控能力差、乱花钱、自由散漫、夜不归宿及上网成瘾等不良行为习惯个别儿童有攻击甚至犯罪倾向; (4) 性格问题:性格有孤僻、内向、逆反倾向易走极端; (5) 亲子关系问题:亲情观念淡薄、冷漠心理、父母“背影”模糊。

2. 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人口分布及症状分布

首先留守儿童在地域上是分布不均的。利用2000 年人口普查资料段成荣等学者提出以下分布结果: (1) 留守儿童主要分布在农村。在全部留守儿童中农村留守儿童所占比例高达86. 5 % 城镇留守儿童的比例仅为13. 5 %(2) 留守儿童高度集中分布在四川、江西、安徽、河南、湖南等省。华东师范大学的周宗奎2004 年在湖北的调查以及北京师范大学的申继亮等专家2006 年在河南的调查中均有类似结论。

其次在年龄纬度上也是分布不均的。全国妇女联合会2008 年的调查发现将儿童按年龄划分的学龄前(0 岁~5 周岁) 、小学学龄(6 岁~11 周岁) 、初中学龄(12 岁~14 周岁) 和大龄(15 岁~17 周岁) 四组中各组所占全部农村留守儿童的比例分别为27. 05 %34185 %20. 84 %17. 27 %

第三在心理问题的特征表现上也有其特殊的分布。经查询得知有近60 %的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问题而其中有近65 %的留守儿童不愿与人交往;30 %的留守儿童憎恨父母。另外有人(周林2006) 就留守儿童的性格现状作了一系列调查发现留守儿童在性格上也存在一定缺陷。

3. 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存在的原因

综合来自各方的研究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集中在生活及教育环境上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 生活状况不尽如人意。如生活质量不能得到保障;由于代理监护人的原因而造成的生活待遇不够公平同时由于父母的外出而造成的留守儿童劳动量偏大。

(2) 情感缺损。由于缺乏和亲生父母的直接沟通和互动造成了亲情缺失或“情感饥饿”现象;缺乏交友意向且易走入误区;因代理监护人的漠视而造成留守儿童的情感沙漠和情感真空。

(3) 社会环境不利。如缺乏有益的文化活动氛围;到处充斥的赌博、网吧等场所。

(4) 安全保障不利。如监护不利;法制环境不健全、不稳定等。

(5) 学校教育和监管不利。主要有农村学校因教育资源及教师教育意识的匮乏而造成的教育系统性、针对性措施的缺失同时学校疏于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维护。

在对原因产生的内在机制的分析上有学者(申继亮2008) 采用早期的发展理论家所采用的Watson 所创立的单向因果模式(unidirectional causality) 来看待环境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也有学者采用了经典交互作用论(classical interacttionism) 来解释留守儿童对环境适应积极的方面。该理论强调个体与其所处环境共同构成了一个整体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个体是一个积极的、有目的性的行动者并非简单被动的接受者且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而不是单方向的;还有学者采用了美国心理学家Bronfenbrenner (1979) 提出的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对环境与个体发展的关系进行了系统、深入的阐释。他们认为儿童的发展是一个以自身为主体与周围环境系统相互作用的过程家庭微环境中的亲情缺失会导致系统中其他因素的紊乱进而影响儿童的心理发展; 还有学者采用Coleman(1988) 等资本储备模型来解释留守儿童所面临的心理挑战认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压力是因心理资源的“亏损”导致的。

4. 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矫正措施

就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角度许多专家学者从社会、社区、学校、家庭等方面都作了详尽描述提出了很有价值的建议。就学校干预的角度来看最具代表性的是周林经调查后于2007 年提出的政策性建议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1) 进一步加强基层学校的建设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2) 提高广大教师服务儿童成长的教育意识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素养; (3) 建立健全农村学校心理健康工作体系延伸学校的教育功能建立与社会各团体、各区域的广泛协作关注留守儿童闲暇时间的教育; (4) 建立寄宿制学校创建良好的成长氛围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令人可喜的是上述建议已经逐步开始实施有些措施已开始产生良好效应。

综上所述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无论是发现问题还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已经在整个学术层面上有了较多的积累。但也有不少研究还停留在经验、调查和论证的层面缺乏实际的特别是行之有效的干预措施。为此本文将着力于在心理问题的干预措施上有所突破更侧重于对学校干预体系建立的研究。
【本文由 中国心理学家网 发布,转载须保留本文链接!手机浏览网页显示不完整时,请点击网页底部的电脑版。欢迎关注本站微信公共号:xinlixuejianwang 分享按钮

相关专题: 最新文章 青少年心理问题
专题信息:
  全国正规的心理咨询师培训(2022/5/3 18:11:22)[2081]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C1)(2021/8/9 12:16:08)[1848]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B)(2021/8/9 12:13:58)[1585]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心理调适(2020/12/12 23:45:29)[2093]
  新冠肺炎疫情下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与疏导(2020/12/10 23:41:39)[2841]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