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作为学生就业前的较高层次的学习阶段,使得大学生的学习行为具有与中小学生不同的特点,且具有不同的学习策略。
(一)较高而独特的学习目标
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在于人的行为具有预定目标。由于大学与中小学的性质不同,大学生与中小学生的能力不同,使得大学生的学习目标较高于中小学生,且较为独特。
(二)较强的学习计划性
学习的计划性是学习行为与学习策略的重要内容。我们为了考查大学生的学习计划性,问卷调查了大学生对自己学习计划性的自评。
(三)较好的学习技巧性
学习技巧是学习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大致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 划线
“划线”这种方法虽然为大学生广泛应用,但他们几乎并没有发现它有什么益处,问题在于大多数学生不能决定什么材料是关键的,只是一味地划。研究表明,如果学生确能把每段最重要的一句划上线,就能理解得深一些,记住得多一些。这是因为学生在决定每段中的哪一句话最重要时,对材料进行了较高水平的加工。
2、做笔记
在阅读与听讲中,做笔记是用得比较普遍的学习方法。大多数学生常误认为做笔记只是为了复习,或存贮信息的方式。其实,做笔记的意义远不止这些。它能促进新信息的精细加工和整合,并能清理自己的思路。
3、写提要
写提要与做笔记类似,不过,做笔记更多用于口头讲演的记录,而写提要更多用于文字材料的阅读。一个有效的写提要的方法是让学生每读完一段后用一句话作概括。
4、提问策略
提问是学生的一种重要的学习策略。柏里斯等发现,如果训练大学生在阅读时提一些“谁”、“什么”、“哪儿”、“何时”和“如何”的问题,能让他们领会得更好。
5、生成性学习
这是维特罗克提出的帮助学生将学习的新信息整合于自己已知“图式”(已知理论框架)中的方法,即帮助学生对新信息进行“心理操作”,包括对所学材料进行提问,作总结和类比,自我讲解所获信息,将文字信息转化为图形、图解和表格等“心理表象”的形式。
(四)较高的学习自主性
与中小学生相比较,大学生的学习具有更大的自主性,主要表现在他们在学校具有更多的自由支配的学习时间,以及表现在他们对学习内容有更大的选择权。
(五)学习上更强的独立性
大学生的学习独立性明显地高于中小学生,表现在教师对他们的学习指导明显地少于中小学生,他们基本上是独立自主地完成预习、复习、记笔记、迎考、实验、撰写实验报告与毕业论文。
(六)实验与科研的比例明显增大
大学与中小学相比,科研的课时数明显大于中小学。尽管绝大多数大学生重视实验、重视科研,迫切要求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实验与科研,但是,目前高校的实验与科研的设施却无法满足大学生的上述愿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