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网络犯罪是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我国, 青少年网络犯罪并没有考虑到这类犯罪主体在年龄、生理及心理等方面的特殊性。对青少年的网络犯罪进行心理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少年网络犯罪的特点
青少年网络犯罪, 是指青少年利用编程、加密、解码技术或工具、软件命令及法律规定上的漏洞或其他方法, 以计算机为工具危害网络中的信息系统及信息内容安全的犯罪行为及利用网络技术实施的其他各种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近几年来, 青少年网络犯罪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 青少年网络犯罪增多。我国网络犯罪的案件数量不断增长, 实施主体以青少年为主, 并有低龄化倾向和由城市向农村扩大的趋势。我国的青少年网络犯罪主要表现在利用计算机网络盗窃、信用卡犯罪、滥用电话网等。第二, 犯罪方式智能化、专业化。青少年网络犯罪绝大部分都具有较高的智力, 既熟悉计算机及网络的功能与特性, 又洞悉计算机及网络的缺陷与漏洞。只有他们能够借助本身技术优势对系统网络发动攻击, 对网络信息进行侵犯, 并达到预期的目的。第三, 青少年对网络犯罪几乎没有罪恶感。网络是虚拟的世界, 非面对面的网络交流方式, 使网络犯罪处于一种隐匿状态。同时, 我国的许多网络在建网初期较少考虑安全防范措施, 黑客只需要简单工具就可以远距离作案, 而且几乎不会留下任何痕迹, 现有的科技手段也不易侦查到黑客的行踪。许多青少年并不把网络犯罪行为看作是犯罪, 有的还认为是一种智力“ 游戏” 。第四, 网络犯罪隐蔽性强, 社会危害性大。青少年网络犯罪一般没有成年人网络犯罪的商业动机或者政治目的, 但社会危害也很严重。青少年的网络犯罪不仅对计算机系统本身的安全构成了威胁和损害, 而且还会给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危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