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理学论文 - 社会类
    发表日期:2008年11月24日 出处:互联网 作者:聂淼 编辑:hfhao 有9578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讨论:从心理学角度浅析双性化现象

1.引言

双性化越来越成为社会教育发展的一个方向,并越来越被更多的家长、企业家所接收。美国心理学家曾作过一个调查, 结果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 过于男性化的男孩和过于女性化的女孩,其智力、体力和性格的发展一般较为片面, 而且智商、情商均较低。具体表现为综合学习成绩不理想或者偏科现象严重, 思考问题中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 遇到问题时要么缺少主见, 要么固执己见, 同时难以灵活自如地应付环境。传统上认为人的性别角色结构是由男性、女性特质所构成的单一维度, 并且认为性别角色典型化的个体心理发展更健康。自从西方心理学界提出性别角色男女双性化概念以来, 许多心理学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无论是西方的研究还是中国的研究都认为, 双性化的个体拥有更多良好的心理品质, 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上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更强的适应能力, 心理健康水平明显高于其它性别角色类型。今后应注重对双性化人格的负面心理问题的研究以及对影响双性化人格形成因素应进行更深入地探讨。

2.双性化现象概述

, 自古就是人类孜孜探求的一块神秘的领域。但即使是权威的性研究者, 也不敢轻易给“性”作以界说。而性角色, 是指在社会生活中因性别差异造成的角色差异, 即男女两性的生理、心理特征以及社会文化等因素决定的。“双性化”即是一种与性角色的认同和同一性相关的人格现象。与易性癖不同的是, 具有双性化特征的人并不是持续并强烈地认为自己同异性是一致的, 而是同时对两种性别角色的特征加以包容和认可。他们虽然可能进行着没有性感兴奋目标的中性化穿着, 但并没有跨过性别界限, 也几乎不会渴望通过激素治疗和外科手术来改变性器官。双性化的人通常在外表、穿衣打扮及行为方式上有异性化的倾向, 然而从其本质心理上来说往往是认同自身所具有的生理性别的。在现代很多家庭和婚姻关系中, 男女双方的角色关系已经没有很明显的区分了。“男主外,女主内”的文化潜在规律早已被打破。越来越多的女性投身到事业之中, 照顾家庭生活自然而然地开始由女性一人承担变成双方共同甚至男性独自承担的责任。如果说在家庭、婚姻或职场中的双性化人格还具有普遍的隐藏性, 那么, 在近年, “双性化”这种被社会所无意或刻意忽略的问题, 被“娱乐圈”这一弄潮儿活生生的揭露在世人面前。早期进入中国的韩国及日本男星们, 虽然已经在外貌和装束上呈现了双性化的倾向, 但并未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真正使双性化成为一种“现象”并被社会所高度注意的, 不如说是在中国如火如荼开展的某某选秀活动。之后, 娱乐圈中的双性化现象以正式的姿态登上舞台, 双性化现象也随之彻底地成为一个广泛的社会问题。

3.双性化现象形成原因的探索

性是人生而具有的, 而性别则需要后天发展。两者之间虽有连续性, 却终究不是一回事。任何高超的医学技术也无法把一个人彻底地变成异性,而性别却具有灵活性和伸缩性。性别是一种角色认同的社会分类, 它既创造了人群的两性划分,也创造了心灵的两性划分: 一方称为“自我”, 另一方就是自我的对立面, 一种与自身相对的无意识异性情结, 即非我( other) 。这个主体性非我将标志着个人人格生长的疆界。大多数精神分析理论家都是男性中心主义者,他们把男性作为心理健康和能力发展的标准尽度,因此他们的理论大多用缺失性感念来描绘女性。但荣格认为男女两性是具有截然不同的社会和生物学上的命运, 他提出了双性别的概念, 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有着一种无意识( 或较少意识)的异性人格, 这就使我们注意到, 对立性人格成分是一个形成心理投射的主要因素。荣格的阿尼玛和阿尼姆斯学说和对立性别理论, 提示了非我性的阴影原本是自我的另一侧面这一精深的道理。阿尼玛和阿尼姆斯是双性人格的情结, 即是说这是双性化人格形成的主观原因之一。儿童约在六七岁才能理解性别的相互排除性,这一智慧发展的成就称为“性别守恒”。性和性别的意义逐渐变得明朗起来, 儿童开始感受到其自身形体带来的局限, 开始理解这种局限对于人的终生心理发展的影响。一旦建立了性别守恒概念,不少儿童开始出现逆反行为, 异性所拥有的利益和特权会让我们愤愤不平, 让我们感到这真是天下最大的不公平。在这个时期所产生的这种情绪体验, 如果和自身的非我原型产生了负向结合,那么便极有可能在潜意识中埋下日后双性化倾向的种子。并不是每一个个体的性别认同都是一致的,既是说, 一个人在生物学上的性和他或她在心理学上的性别、社会学上的性别有时存在着差异,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有关性别同一性的问题。如果一个人将自己的生物学上的性别自认为是相反的,那么可认为这个人在性别认同上出现混乱。但是,双性化人格从程度上来讲, 并没有出现性别认同的混乱, 他们是认同自己的生理性别的, 但同时因为自身非我原型的影响和对异性特权的不平体验使他们同时也认同自己的异性原型的存在, 甚至加以强化, 形成了主观上的双性化人格。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 生存压力急剧增大,旧的封建传统观念的破除, 男女性别之间的社会性差异日益缩小, 妇女解放运动的开展和男女平等原则的确立, 使得现代社会中的性别角色不再像往日那样泾渭分明。社会的发展和职业竞争的加剧, 促使更多女性走向工作的中心位置。当女性不得不和男性在同一起跑线上去竞争时, 女性性格中的异性原型便不断得到强化; 同样, 当女性介入残酷的社会竞争, 男性必定也开始担当了家庭中一些原本由女性主持的责任, 照顾孩子、做家务等活动也同时强化了男性性格中的阿尼玛原型。同时, 流行审美观念发生的转变也不失时机地推动了双性化现象的产生, 女性对于男性干练、简约、强势的个性需求, 男性对女性温柔、洁净、优雅的社会印象的追求, 均通过对自身服饰和外表加以改变得到了满足。行为上反复强化的结果造成了心理的改变, 从客观上为双性化成为一个社会现象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文由 中国心理学家网 发布,转载须保留本文链接!手机浏览网页显示不完整时,请点击网页底部的电脑版。欢迎关注本站微信公共号:xinlixuejianwang 分享按钮

相关专题: 最新文章
专题信息:
  全国正规的心理咨询师培训(2022/5/3 18:11:22)[2082]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C1)(2021/8/9 12:16:08)[1848]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B)(2021/8/9 12:13:58)[1586]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心理调适(2020/12/12 23:45:29)[2093]
  新冠肺炎疫情下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与疏导(2020/12/10 23:41:39)[2841]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聂淼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