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理学论文 - 应用类
    发表日期:2016年10月27日 作者:陈秋燕 编辑:shphao 有3623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压力概念的内涵

压力是人类社会生活不可避免的的生活命题20 世纪30 年代压力及其应对问题进入研究视野,由于研究视角和理论基础不同,对压力内涵的阐释多种多样加拿大著名学者压力研究大师HansSelye 曾感叹: 压力,就像相对论一样,是一个广为人知但却很少有人彻底了解的科学概念。”准确把握和理解压力概念的内涵,才能深入开展压力应对研究我们从词源学心理学压力源三个角度来探索阐释压力的内涵要义

困苦与重负: 词源学中的压力概念

( ) 外文词源中的压力概念

压力是英文stress的汉译名称,也译为心理应激紧张状态或紧张刺激等为更好理解其内涵,必须先明确这个词的由来从目前掌握的文献看,stress的由来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stress是从拉丁语stringere派生出来的, stringere的意思是费力地抽取紧紧地捆扎; 在古法语和中古英语中,它以stres”、“straisse等形式出现,最初的主要含义是困苦逆境”。另一种观点认为,压力stress一词是从古法语中的destresse引进英语的古法语中的destresse指的是置于狭窄和压迫之中,在中世纪英语中, 压力一词是以distress的形式出现,其本意是使痛苦”、“使悲伤或者表达为引起痛苦和悲伤的事物”。经过长期使用和演变,di逐渐被省略,只留下stress”。从词源的组合演变可以看出,虽然字母组合略有变化,词义表达不尽相似,但核心内涵基本一致,压力总是同痛苦”、“费劲”、“压迫”、“重压等联系在一起。“stress一词在英文中还有重音”、“强调”、“通过或因为外力而使受重视受关注之义

物理学中,压力一词主要描述的是一种来自外界的压迫感,主要指加于物体上的外力,或者物体承受的负载荷重后来又被引申到指由于外力作用导致的物体的变化形变或破坏”。《韦氏同义词词典 stress”、“strain”、“pressure”、“tension放在同一组词中进行比较,这组词都含有压迫强调强制重要使疲劳等义。《牛津英语同义词学习词典 则把sterss emphasizeunderlineunderscoreweightprioritize 作为同义词放在一组进行比较,这里突出的是stress重音”、“重读的含义,即通过外力加以强调,以引起注意和重视的意思人们在面对压力情境时,事实上也是把注意力都集中聚焦到压力事件中,因此也含有强调之意同样牛津英语同义词学习词典还将stressful tensestrainedfraughtanxiousnerveracking 作为一组同义词加以比较,这些词都是用来描述一种担忧或焦虑的情绪体验,这与压力一词主要表达的令人产生沮丧压抑情绪的状态表述相一致

美国阿瑟S·雷伯主编的心理学词典中关于stress的解释是压力应激重音其词条下有三种释义: ( 1) 一般指作用于系统使其明显变形的某种力量,通常带有一种畸形或扭转的涵义该词用来指有关物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力量或压力注意,这一意义里的压力是指一种原因,即压力就是某种效应的先件( 2) 指由释义( 1) 中提到的各种力量或压力所产生的心理紧张状态( 3)在语言学中,指强调字母或单词的重音,这里可以分为不同的压力水平

从英文词源的角度看,压力涵义主要有二: 一是使人处于困境悲伤和痛苦紧张的外在刺激物( 或作用力) ,含有希望挣脱的意味,这层意义后来演化为压力源一词二是指由于外力作用导致的物体或人的变化或破坏,这种变化或破坏包含物理生理的形变和心理情绪行为上的不适感与焦虑感等

( ) 中文词源中的压力概念

现代汉语辞海( ) 中对压力一词的解释有三个意思: ( 1) 指垂直作用于物体表面的力,例如大气对液面的作用力等( 2) 在化学和大多数工程技术中,压力的概念相当于压强( 3) ( 抽象意义上的) 压抑负担。《现代汉语词典对压力的解释也有三个意思: ( 1) 物体所承受的与表面垂直的作用力( 2) 制伏人的力量: 比如舆论压力( 3) 承受的负担: 比如交通压力。《当代汉语词典中对于压力的解释与之相同。《新华汉语词典( 彩色版大字本) 仅从物理学角度就压力一词给出两个解释: ( 1) 物体所承受的与表面垂直的作用力; ( 2) 作用于物体表面的垂直力

中文词典对压力的涵义解释有具象与抽象两个层面,具象层面指物体承受的作用力,这是物理学化学工程技术学范畴的概念; 抽象层面指人所承受的负担制伏人的力量等,这主要是社会学心理学范畴的概念另外,stress一词的中有译为压力,也有译为应激在研究文献中压力应激都是stress的中文译词那么,究竟哪个词语更能确切地表达stress的精义呢? 笔者认为在中文语境中,应激一词偏于专业性,较难为大众理解接受,而压力一词更大众化,有世俗普遍性,更易为人们接受理解和使用查阅中文典籍现代汉语辞海》《当代汉语词典》《新华汉语词典等五部工具书,全部收录有压力词条但是仅现代汉语词典应激词条,对其解释为: 动词,对刺激产生反应。”其余四部工具书均没有收录有关应激心理应激的词条同时,在梳理研究文献中,发现20 世纪8090 年代初,我国学者涉及该领域的研究时比较多采用应激心理应激 但上世纪90 年代中期以后,使用压力一词的文献远远多于应激”。这应当是随着压力问题的凸显,考虑到阅读习惯与语言的文化共通性而进行的调整北京师范大学石林教授在其译著压力与健康》“译者的话中写道: 压力一词在英文中是stress,我国专业工作者将这个单词正式翻译为应激,在本书中使用的都是应激一词出版者认为我国读者对这个词汇还比较陌生,建议书名还是使用压力一词其实压力与应激基本上指的是同样的东西,读者从本书的内容中将看到这个看似简单的词汇的定义着实让研究者费了不少脑筋。”综合中英文工具书上关于压力的解释,虽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我们可以明确,从词源学角度把握压力概念的两个着眼点: 一是压力是由来自外界的刺激引起的,而且可能导致变化或破坏,比如重压压制等; 二是压力与人的情绪体验直接相关,比如压抑感( stressful) 焦虑感等那么,是否所有外界刺激都会转化为人的压力? 压力究竟是环境刺激本身,还是对刺激的感知评价而产生的情绪状态,或者是个体在对刺激作出认知评价与应答过程中产生的生理唤起与心理情绪反应过程明晰这些问题,还需要从心理学视角对压力内涵加以探讨

焦虑与紧张感: 心理学研究中的压力概念

( ) 从刺激感知到情绪反应: 西方心理学视野中的压力涵义

压力研究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时代,医学之父Hippocrares 认识到人体有一种自愈力,近代法国生理学家Bernard ( 1879) 德国生理学家Pfluger ( 1877) 比利时生理学家Fredricq ( 1885) 大大推进了这方面的研究,提出了机体的积极适应和内部稳定状态的密切关系20 世纪30 年代,美国生理学家Walter Cannon 和加拿大学者H Selye 就压力的生理病理反应进行了开拓性研究Walter Cannon提出了压力情境中的战或逃反应,认为远古时代人类祖先受到动物攻击或面临危险境地时,是参加战斗或者逃离威胁,身体会为之做好充分的准备也就是说,生命机体会本能地调动全身能量以应对外部刺激的威胁

在很少面临动物攻击的今天,人体神经系统对环境刺激仍然会按同样的方式作出反应,主要表现为恐惧焦虑等,从而产生压力随着压力研究在生理病理反应健康医学等领域不断深入,关于压力与身体健康压力的有效管理方面的成果颇为丰富。

随着认识不断深化,关于压力的定义更加丰富完善,科学研究中压力概念的发展有三种途径一是把压力作为自变量,重点探讨各种紧张性刺激物的特征在心理学领域里,造成压力的刺激物不局限于H Selye 的躯体性刺激物,还包括心理的生活的社会的和文化的刺激物; 二是把压力作为因变量,重点探讨有机体对压力性刺激物的反应心理学的研究不仅关心因刺激所产生的身体与生化方面的变化,更关心个体的心理社会性和行为反应; 三是把压力作为中介变量,重点探讨个体心理因素如何在刺激物同压力反应之间起到中介作用心理学家倾向认为,压力是由于个体感知到的环境要求超出了自己能力范围后而产生的一种伴随不适感紧张感的情绪体验为消除不适感,个体会采取一定方式与手段来减轻压力感这三种研究途径反映了不同的理论基础,也由此形成了国外研究者关于压力的三种代表性定义

第一种定义以压力的反应学说为基础,主要从生理基础与身体反应角度,把压力看作是机体在面临危险时的适应过程Clauder BernardWalter CannonHans Selye 等是这方面研究的先驱,以HSelye 为代表,他认为压力是机体对紧张刺激的一种非特异性的适应性反应,又称一般适应综合症( GAS) ”。他将适应模式描述为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 警戒抵抗衰竭三个阶段按顺序出现,如果压力源引起不适应( 警戒) ,身体就进入抵抗阶段; 如果压力被消除或有效应对,机体就恢复平衡重新适应; 如果压力过大,机体无法有效应对,身体就走向衰竭Fred Luthans ( 1982)将压力定义为对外部情况的适应性反应,这种反应导致组织的参与者生理上心理上以及行为上的偏离。”第二种定义以压力的刺激学说为基础,把压力看成是来自外界的刺激,代表人物是ThomasHolmes ichard ahe他们认为来自工作学校人际关系家庭和其他环境的各种需求可以影响人的健康,压力事件与疾病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他们用生活事件来指代生活变化的体验,认为生活事件让身体失去平衡,迫使身体再适应; 而再适应消耗能量,带来疾病的危险为此,他们编制了社会再适应量表,用于测量生活事件对人造成的压力

以上两种压力定义在研究历史上的贡献不容忽视,但是由于他们只强调单一因素的影响,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价值观态度认知评价与社会生活情境的复杂性等因素在压力形成中的作用与影响第三种压力定义则考虑了主观感知等因素,以个体-环境匹配理论认知交互理论为基础,强调认知因素在压力反应中的作用,把压力定义为一种交互过程,认为压力是外界因素与个体变量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Lazarus认为压力是在存在着使人承受重负的要求,或超出人的调整应变能力要求时被体验到的,既不是环境刺激,也不是人的性格,更不仅仅是一种反应,而是需求与不以疯狂和死亡为代价的处理需求的努力之间的关系压力是需要或超出正常适应反应的任何状况”。这个定义的代表人物还有ichard LazarusFolkman William Simeons 等,他们深究压力产生与发展过程,认为环境刺激外界事件都只是潜在压力源,只有当个体感知觉察评估到事件的威胁或伤害,才可能产生压力,所以面对同样的刺激,不同人的压力反应或有或无,或轻或重,不尽相似

( ) 认知评估与情绪体验: 国内心理学视野中的压力涵义

国内学者关于压力内涵的研究较短,多数研究者倾向于以压力的认知交互理论作为立论依据张全信( 1989) 认为,应激是一种情绪状态,即指在危险性威胁性刺激情况下所产生的紧张状态心理应激的产生受两方面因素的制约,一是应激刺激,即应激源; 二是人对应激刺激的认知评价和控制程度梁宝勇( 1986) 借鉴加拿大学者A Mikhail 的观点,提出心理应激与应激的一体化概念,认为应激是由有机体在生活适应过程中的实际上的或认识上的要求( 或需要) ———能力不平衡而引起的一种倾向于通过非特异的心理和生理反应而表现出来的心身紧张状态”。朱智贤 ( 1989)认为,应激状态是指由出乎意料的紧张与危险情景所引起的情绪状态当人遇到紧张危险情景而身体与精神负担过重却又需迅速采取重大决策时,就可能导致应激状态的产生但是,每个人的个性特点过去的经验经受的锻炼和训练在调节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思想觉悟事业心责任心献身精神等,都是在紧张条件下,防止行为紊乱的重要因素李中海等 ( 2001) 从压力的个体———环境匹配理论出发,认为压力是当人感觉到加在自身上的需求和自己应付需求的能力不平衡时,精神与身体对内在外在刺激的心理和生理反应唐月芬 ( 2002) 提出应激就是需求与应对源间的不匹配,应激只有在环境需求超过了个人处理需求的能力时才存在”。沙莲香 ( 2006) 认为,心理应激是个体在某种环境刺激作用下,在觉察到客观要求和自身应对能力之间不平衡时所产生的一种适应环境的紧张反应状态,即个体对环境威胁和挑战的一种适应和应对过程叶霖 ( 2011) 认为,压力是指个体面对具有威胁性刺激情境时,伴有躯体机能以及心理活动改变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压力由压力源个体对压力的认知评估压力的反应三个部分构成白玉苓 ( 2011) 从交互作用的角度研究工作压力,认为工作压力是在个体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下,对工作行为造成逼迫和威胁的因素作用于个体,使个体感受到的一系列生理心理及行为的反应过程”。

总体上看,国内学者关于压力定义的背后主要有三种理论取向: 第一种是对相关压力反应理论的发展与完善虽然压力是对外界刺激的一种反应被广泛认可,但是研究者仍感到有必要进一步探究其内部机制,丰富压力概念内涵,如张全信梁宝勇等; 第二种取向是以Lazarus 的压力认知交互作用理论作为立论基础,比如沙莲香朱智贤叶霖等,通过定义阐述使认知交互理论更加通俗易懂; 第三种取向是压力的个体———环境匹配理论,比如唐月芬李中海廖建桥白玉苓等,主要从环境要求与个体能力之间的不平衡导致紧张情绪的角度来揭示压力的内涵


【本文由 中国心理学家网 发布,转载须保留本文链接!手机浏览网页显示不完整时,请点击网页底部的电脑版。欢迎关注本站微信公共号:xinlixuejianwang 分享按钮

相关专题: 最新文章
专题信息:
  全国正规的心理咨询师培训(2022/5/3 18:11:22)[4224]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C1)(2021/8/9 12:16:08)[2316]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B)(2021/8/9 12:13:58)[1817]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心理调适(2020/12/12 23:45:29)[2308]
  新冠肺炎疫情下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与疏导(2020/12/10 23:41:39)[3100]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陈秋燕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