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是人类社会生活不可避免的的生活命题。20 世纪30 年代压力及其应对问题进入研究视野,由于研究视角和理论基础不同,对压力内涵的阐释多种多样。加拿大著名学者、压力研究大师HansSelye 曾感叹: “压力,就像相对论一样,是一个广为人知但却很少有人彻底了解的科学概念。”准确把握和理解压力概念的内涵,才能深入开展压力应对研究。我们从词源学、心理学、压力源三个角度来探索阐释压力的内涵要义。
一、困苦与重负: 词源学中的压力概念
( 一) 外文词源中的“压力”概念
压力是英文“stress”的汉译名称,也译为心理应激、紧张状态或紧张刺激等。为更好理解其内涵,必须先明确这个词的由来。从目前掌握的文献看,“stress”的由来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stress”是从拉丁语“stringere”派生出来的, “stringere”的意思是“费力地抽取”或“紧紧地捆扎”; 在古法语和中古英语中,它以“stres”、“straisse”等形式出现,最初的主要含义是“困苦”或“逆境”。另一种观点认为③,压力“stress”一词是从古法语中的“destresse”引进英语的。古法语中的“destresse”指的是“置于狭窄和压迫之中”,在中世纪英语中, “压力”一词是以“distress”的形式出现,其本意是“使痛苦”、“使悲伤”或者表达为“引起痛苦和悲伤的事物”。经过长期使用和演变,“di”逐渐被省略,只留下“stress”。从词源的组合演变可以看出,虽然字母组合略有变化,词义表达不尽相似,但核心内涵基本一致,“压力”总是同“痛苦”、“费劲”、“压迫”、“重压”等联系在一起。“stress”一词在英文中还有“重音”、“强调”、“通过或因为外力而使受重视、受关注”之义。
物理学中,压力一词主要描述的是一种来自外界的压迫感,主要指加于物体上的外力,或者物体承受的负载荷重。后来又被引申到指“由于外力作用导致的物体的变化、形变或破坏”。《韦氏同义词词典》 将“stress”、“strain”、“pressure”、“tension”放在同一组词中进行比较,这组词都含有压迫、强调、强制、重要、使疲劳等义。《牛津英语同义词学习词典》 则把sterss 与emphasize、underline、underscore、weight、prioritize 作为同义词放在一组进行比较,这里突出的是“stress”的“重音”、“重读”的含义,即通过外力加以强调,以“引起注意和重视”的意思。人们在面对压力情境时,事实上也是把注意力都集中、聚焦到压力事件中,因此也含有“强调”之意。同样《牛津英语同义词学习词典》还将stressful 、tense、strained、fraught、anxious、nerveracking 作为一组同义词加以比较,这些词都是用来描述“一种担忧或焦虑的情绪体验”,这与压力一词主要表达的“令人产生沮丧、压抑情绪“的状态表述相一致。
美国阿瑟S·雷伯主编的《心理学词典》中关于“stress”的解释是压力、应激、重音。其词条下有三种释义: ( 1) 一般指作用于系统使其明显变形的某种力量,通常带有一种畸形或扭转的涵义。该词用来指有关物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力量或压力。注意,这一意义里的压力是指一种原因,即压力就是某种效应的先件。( 2) 指由释义( 1) 中提到的各种力量或压力所产生的心理紧张状态。( 3)在语言学中,指强调字母或单词的重音,这里可以分为不同的压力水平。
从英文词源的角度看,“压力”涵义主要有二: 一是使人处于困境、悲伤和痛苦、紧张的外在刺激物( 或作用力) ,含有希望挣脱的意味,这层意义后来演化为“压力源”一词。二是指由于外力作用导致的物体或人的变化或破坏,这种变化或破坏包含物理、生理的形变和心理、情绪、行为上的不适感与焦虑感等。
( 二) 中文词源中的压力概念
《现代汉语辞海( 下) 》 中对“压力”一词的解释有三个意思: ( 1) 【物】指垂直作用于物体表面的力,例如大气对液面的作用力等。( 2) 在化学和大多数工程技术中,压力的概念相当于压强。( 3) ( 抽象意义上的) 压抑、负担。《现代汉语词典》对压力的解释也有三个意思: ( 1) 物体所承受的与表面垂直的作用力。( 2) 制伏人的力量: 比如舆论压力。( 3) 承受的负担: 比如交通压力。《当代汉语词典》中对于压力的解释与之相同。《新华汉语词典( 彩色版大字本) 》仅从物理学角度就压力一词给出两个解释: ( 1) 物体所承受的与表面垂直的作用力; ( 2) 作用于物体表面的垂直力。
中文词典对压力的涵义解释有具象与抽象两个层面,具象层面指物体承受的作用力,这是物理学、化学、工程技术学范畴的概念; 抽象层面指人所承受的负担、制伏人的力量等,这主要是社会学、心理学范畴的概念。另外,“stress”一词的中有译为“压力”,也有译为“应激”的。在研究文献中压力、应激都是“stress”的中文译词。那么,究竟哪个词语更能确切地表达“stress”的精义呢? 笔者认为在中文语境中,“应激”一词偏于专业性,较难为大众理解接受,而“压力”一词更大众化,有世俗普遍性,更易为人们接受、理解和使用。查阅中文典籍《现代汉语辞海》《当代汉语词典》《新华汉语词典》等五部工具书,全部收录有“压力”词条。但是仅《现代汉语词典》有“应激”词条,对其解释为: “动词,对刺激产生反应。”其余四部工具书均没有收录有关“应激”或“心理应激”的词条。同时,在梳理研究文献中,发现20 世纪80、90 年代初,我国学者涉及该领域的研究时比较多采用“应激”或“心理应激”, 但上世纪90 年代中期以后,使用“压力”一词的文献远远多于“应激”。这应当是随着压力问题的凸显,考虑到阅读习惯与语言的文化共通性而进行的调整。北京师范大学石林教授在其译著《压力与健康》“译者的话”中写道: “压力一词在英文中是stress,我国专业工作者将这个单词正式翻译为应激,在本书中使用的都是应激一词。出版者认为我国读者对这个词汇还比较陌生,建议书名还是使用压力一词。其实压力与应激基本上指的是同样的东西,读者从本书的内容中将看到这个看似简单的词汇的定义着实让研究者费了不少脑筋。”综合中英文工具书上关于压力的解释,虽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我们可以明确,从词源学角度把握压力概念的两个着眼点: 一是压力是由来自外界的刺激引起的,而且可能导致变化或破坏,比如重压、压制等; 二是压力与人的情绪体验直接相关,比如压抑感( stressful) 、焦虑感等。那么,是否所有外界刺激都会转化为人的压力? 压力究竟是环境刺激本身,还是对刺激的感知、评价而产生的情绪状态,或者是个体在对刺激作出认知评价与应答过程中产生的生理唤起与心理、情绪反应过程。明晰这些问题,还需要从心理学视角对压力内涵加以探讨。
二、焦虑与紧张感: 心理学研究中的压力概念
( 一) 从刺激感知到情绪反应: 西方心理学视野中的压力涵义
压力研究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时代,医学之父Hippocrares 认识到人体有一种自愈力,近代法国生理学家Bernard ( 1879) 、德国生理学家Pfluger ( 1877) 、比利时生理学家Fredricq ( 1885) 大大推进了这方面的研究⑥,提出了机体的积极适应和内部稳定状态的密切关系。20 世纪30 年代,美国生理学家Walter Cannon 和加拿大学者H. Selye 就压力的生理病理反应进行了开拓性研究。Walter Cannon提出了压力情境中的“战或逃反应”,认为远古时代人类祖先受到动物攻击或面临危险境地时,是参加战斗或者逃离威胁,身体会为之做好充分的准备。也就是说,生命机体会本能地调动全身能量以应对外部刺激的威胁。
在很少面临动物攻击的今天,人体神经系统对环境刺激仍然会按同样的方式作出反应,主要表现为恐惧、焦虑等,从而产生压力。随着压力研究在生理病理反应、健康医学等领域不断深入,关于压力与身体健康、压力的有效管理方面的成果颇为丰富。
随着认识不断深化,关于“压力”的定义更加丰富完善,科学研究中压力概念的发展有三种途径。一是把压力作为自变量,重点探讨各种紧张性刺激物的特征。在心理学领域里,造成压力的刺激物不局限于H. Selye 的躯体性刺激物,还包括心理的、生活的、社会的和文化的刺激物; 二是把压力作为因变量,重点探讨有机体对压力性刺激物的反应。心理学的研究不仅关心因刺激所产生的身体与生化方面的变化,更关心个体的心理、社会性和行为反应; 三是把压力作为中介变量,重点探讨个体心理因素如何在刺激物同压力反应之间起到中介作用。心理学家倾向认为,压力是由于个体感知到的环境要求超出了自己能力范围后而产生的一种伴随不适感、紧张感的情绪体验。为消除不适感,个体会采取一定方式与手段来减轻压力感。这三种研究途径反映了不同的理论基础,也由此形成了国外研究者关于压力的三种代表性定义。
第一种定义以压力的反应学说为基础,主要从生理基础与身体反应角度,把压力看作是机体在面临危险时的适应过程。Clauder Bernard、Walter Cannon、Hans Selye 等是这方面研究的先驱,以H.Selye 为代表,他认为“压力是机体对紧张刺激的一种非特异性的适应性反应”,又称“一般适应综合症( GAS) ”。他将适应模式描述为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 警戒、抵抗、衰竭。三个阶段按顺序出现,如果压力源引起不适应( 警戒) ,身体就进入抵抗阶段; 如果压力被消除或有效应对,机体就恢复平衡、重新适应; 如果压力过大,机体无法有效应对,身体就走向衰竭。Fred 和Luthans ( 1982)将压力定义为“对外部情况的适应性反应,这种反应导致组织的参与者生理上、心理上以及行为上的偏离。”第二种定义以压力的刺激学说为基础,把压力看成是来自外界的刺激,代表人物是ThomasHolmes 和Richard Rahe。他们认为来自工作、学校、人际关系、家庭和其他环境的各种需求可以影响人的健康,压力事件与疾病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他们用“生活事件”来指代生活变化的体验,认为生活事件让身体失去平衡,迫使身体再适应; 而再适应消耗能量,带来疾病的危险。为此,他们编制了社会再适应量表,用于测量生活事件对人造成的压力。
以上两种压力定义在研究历史上的贡献不容忽视,但是由于他们只强调单一因素的影响,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价值观、态度、认知评价与社会生活情境的复杂性等因素在压力形成中的作用与影响。第三种压力定义则考虑了主观感知等因素,以个体-环境匹配理论、认知交互理论为基础,强调认知因素在压力反应中的作用,把压力定义为一种交互过程,认为压力是外界因素与个体变量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Lazarus认为压力是在“存在着使人承受重负的要求,或超出人的调整应变能力要求”时被体验到的,“既不是环境刺激,也不是人的性格,更不仅仅是一种反应,而是需求与不以疯狂和死亡为代价的处理需求的努力之间的关系”,“压力是需要或超出正常适应反应的任何状况”。这个定义的代表人物还有Richard Lazarus、Folkman 、William Simeons 等,他们深究压力产生与发展过程,认为环境刺激、外界事件都只是潜在压力源,只有当个体感知、觉察、评估到事件的威胁或伤害,才可能产生压力,所以面对同样的刺激,不同人的压力反应或有或无,或轻或重,不尽相似。
( 二) 认知评估与情绪体验: 国内心理学视野中的压力涵义
国内学者关于压力内涵的研究较短,多数研究者倾向于以压力的认知交互理论作为立论依据。张全信( 1989) 认为,应激是一种情绪状态,即指在危险性、威胁性刺激情况下所产生的紧张状态。心理应激的产生受两方面因素的制约,一是应激刺激,即应激源; 二是人对应激刺激的认知、评价和控制程度。梁宝勇( 1986) 借鉴加拿大学者A. Mikhail 的观点,提出心理应激与应激的一体化概念,认为“应激是由有机体在生活适应过程中的实际上的或认识上的要求( 或需要) ———能力不平衡而引起的一种倾向于通过非特异的心理和生理反应而表现出来的心身紧张状态”。朱智贤 ( 1989)认为,应激状态是指由出乎意料的紧张与危险情景所引起的情绪状态。当人遇到紧张危险情景而身体与精神负担过重却又需迅速采取重大决策时,就可能导致应激状态的产生。但是,每个人的个性特点、过去的经验、经受的锻炼和训练在调节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思想觉悟、事业心、责任心、献身精神等,都是在紧张条件下,防止行为紊乱的重要因素。李中海等 ( 2001) 从压力的个体———环境匹配理论出发,认为压力是当人感觉到加在自身上的需求和自己应付需求的能力不平衡时,精神与身体对内在、外在刺激的心理和生理反应。唐月芬 ( 2002) 提出“应激就是需求与应对源间的不匹配,应激只有在环境需求超过了个人处理需求的能力时才存在”。沙莲香 ( 2006) 认为,心理应激是个体在某种环境刺激作用下,在觉察到客观要求和自身应对能力之间不平衡时所产生的一种适应环境的紧张反应状态,即个体对环境威胁和挑战的一种适应和应对过程。叶霖 ( 2011) 认为,压力是指个体面对具有威胁性刺激情境时,伴有躯体机能以及心理活动改变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压力由压力源、个体对压力的认知评估、压力的反应三个部分构成。白玉苓 ( 2011) 从交互作用的角度研究工作压力,认为工作压力是“在个体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下,对工作行为造成逼迫和威胁的因素作用于个体,使个体感受到的一系列生理、心理及行为的反应过程”。
总体上看,国内学者关于压力定义的背后主要有三种理论取向: 第一种是对相关压力反应理论的发展与完善。虽然“压力是对外界刺激的一种反应”被广泛认可,但是研究者仍感到有必要进一步探究其内部机制,丰富压力概念内涵,如张全信、梁宝勇等; 第二种取向是以Lazarus 的压力认知交互作用理论作为立论基础,比如沙莲香、朱智贤、叶霖等,通过定义阐述使认知交互理论更加通俗易懂; 第三种取向是压力的个体———环境匹配理论,比如唐月芬、李中海、廖建桥、白玉苓等,主要从环境要求与个体能力之间的不平衡导致紧张情绪的角度来揭示压力的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