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理学论文 - 应用类
    发表日期:2016年6月9日 作者:李炳全 编辑:shphao 有1388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太极拳中的养心心理学思想

健康之道在健身养心,其中养心更为重要。养心不仅可以保持心理健康,而且是维护身体健康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太极拳将强身健体与修养心性即养心统一起来,且由养心来统领。通过养心,太极拳不仅能够颐养身心、完善人格、培养德性、陶冶性情和练就良好心理品质,而且由于身心统一,还可以通过心理(精神)力量或心理作用来影响躯体,提升身体健康水平。综合太极拳的特点和有关太极拳理论,太极拳的养心主要表现在静心、顺心、正心、和心等四个方面。

一、静心

静心是维护和提升身心健康的重要方法。如果说“生命在于运动”,那么可以说“健康在于静心”。《黄帝内经》认为:养心就是“恬虚无”,其目的是要人们摒弃杂念尤其是对生理或物质的贪求,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保持心神宁静。太极拳秉承这一思想,把静心视为养心的重要方面。陈式太极拳代表性人物陈鑫指出:“其枢纽在一心,心主乎敬,又主乎静;能敬而静,自葆虚灵;天君有宰,百骸听命。”杨氏太极拳的集大成者杨澄甫认为,“太极拳以静御动,虽动犹静。”《吴式太极拳》的作者徐致一指出:“由于每一个动作都用意识加以引导,使人精神集中,不起杂念,以致越练越纯净(即心境异常安静之意)。”武式太极拳创始人武禹襄提出,“心贵静,气须敛,神宜舒。”李亦畲指出:“心不静则不专……故要心静。”[孙氏太极拳的继承人孙剑云说:“练拳时心要静。”可见,静心是太极拳的精髓。

(一)清心寡欲

太极拳强调清心寡欲,有其哲学思想、文化和实践基础或土壤,对人们的健康尤其是心理健康极为有益。

清心寡欲是太极拳的静心的首要方面,是太极拳的宗旨和根本。陈鑫指出:“心为一身之主,身为性命之本源,必清心寡欲,培养根本之地,无使伤损,根本固而后枝叶荣,万事可作,斯为至要。”“任说千言万语,举莫若清心寡欲,培其本源,以养元气,身本强壮,打拳自胜人一筹。”徐致一则认为,太极拳“要用意识引导动作,使人排除杂念,专心一意,在极其宁静的情绪下进行锻炼……来治疗疾病或增进健康。”

太极拳的清心寡欲是对中国传统养心思想的承继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把清心寡欲作为养生的重要举措。老子在《道德经·十九章》中指出:“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少则得,多则惑。”这即是说,欲望过多过强,过分追求功名利禄,都会伤及自己的健康。《庄子·外篇·刻意》指出:“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纯粹而不杂,静而不变,淡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孟子·尽心下》指出:“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二)心情平静

练太极拳需要心情平静,不要大喜大悲,过分兴奋与抑郁,更不能骄傲自负或失落自弃。“拳当功力既熟,端正恭肃,敬其所事,不敢自满……不矜不张,局度雍容。”“非平心静气不可。”这是中国传统养生思想在太极拳中的体现。《庄子·外篇·在宥》中说:“人大喜邪,毗于阳;大怒邪,毗于阴。阴阳并毗,四时不至,寒暑之和不成,其反伤人之性乎!使人喜怒失位,居处无常,思虑不自得,中道不成章。”范仲淹要求人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即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要处事深远,胸襟豁达。因此,始终保持心情平静是身心健康的重要条件与保障,而太极拳恰恰非常重视这一点。

(三)专注于过程,形神合一

太极拳强调“目不斜视,耳不妄听,神不妄想”,“ 会神聚精,运我虚灵” “ 壹志宁神,专注于敬。” “9 运行根于一心……眼不旁观,足征心不二用……不可旁视,旁视则神散,志亦不专……凝神注视。”它“在由动而静和由静而动的任何一个过程中处处接受意识的引导。”可见精神专注、形神合一的重要性。

太极拳的精神专注是中国养生思想的体现。《道德经·十二章》指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庄子·外篇·在宥》指出:“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长生。慎女内,闭女外,多智为败。”这即是说,要健康,就应清除各种欲念妄想,心生安宁。只有心态好了,人的健康才不会受损。

专注过程还指注重和享受练拳过程,而不要去想结果。就像钓鱼一样,只享受钓鱼过程及其中乐趣,而不在乎是否钓到鱼,钓了多少鱼。以结果为导向,首先会使练拳与名利挂钩,而非自我欣赏或注重内修,最终迷失在结果之中,受结果折磨;其次,过于注重结果,会使人只看到他人的成就而贬低自己,妄自菲薄、悲哀沮丧甚至自暴自弃,认识不到自己的长处,自己限制自己的发展;再次,过分看重结果还会使人产生嫉妒心,害人害己。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人们愈来愈追求物质需求而缺乏心灵锻造,人的心灵越来越受到各种因素的骚扰而不宁静,人心狂荡及由此产生的身心问题随时随处可见。习练太极拳以保持内心宁静,有助于消除这些问题。

(四)潜心静修,不急功近利

太极拳的静心还表现在要求人们潜心静修,不要急功近利。“ 所难者功夫,所尤难者长久功夫。……孟子所谓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而后可。……躁心者其勉诸。” “平居去其欲速之心……着着循规蹈矩,积久功熟,然后此中层累曲折,历尽难境,苦去甘来,机趣横生,不可遏,心中有情有景,自然打出神情矣……日久优游,以俟其自至则得矣。”因此,“研究此道者,须经过一定之程序与相当之时日,……最紧要者,是在逐日自身之锻炼。” “非用力久,不能豁然贯通焉。”太极拳对身心健康的作用是在长久的日积月累的练习与揣摩过程中逐渐显现出来的。这对磨练人的意志品质,锻造良好心理素质或健康心理特质均十分有益。

二、顺心

“顺”是太极拳的基本特点。“顺”即顺势、顺从、“不顶”“舍己从人”,顺着对手的力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就是此意。而要“顺”,首先要在意念即心理上“顺”,由此长期习练太极拳,就会养成顺心品质,而顺心是维护健康的重要心态或条件。

(一)顺其自然

太极拳的顺其自然,首先是顺从自己的自然,即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所以,经常习练太极拳的人,逐渐养成了不追求自己力所不及的事情;不为自己做不到的事情而懊悔、遗憾;不嫉妒别人取得的而自己无力取得的成就或事业,总是量己之力而行,保持一种平和之心,这是健康的首要之道。当今许多人之所以不健康,主要就是“操别人心太多”,看不得别人有一点好,不根据自己的能力考虑自己能做什么、应做什么,而总是为别人的一点好而愤恨、抱怨,由此导致身心不健康。

其次是要求依规律而行。“心与身不可使气,轻轻遵住规矩,顺其自然之气而运之。”[2]289这一思想是对中国传统养生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老子强调道法自然,对于一切事物、人的发展,应该抱持着“自然”的观念,顺着其发展方向,使其得以顺利进行,既不要抑制其发展,也不能揠苗助长。庄子也是如__此。《庄子·外篇·在宥》中说:“心养!汝徒处无为,而物自化……万物云云,各复其根,……物固自生。”《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指出:“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太极拳以它们为基础,要求人们依自然而行,而不要硬去控制、改变自然。长期习练太极拳,就会养成顺其自然的心态:1.与自然保持一致,根据气候、季节等自然变化调整自身;2.模仿自然,从自然现象中得到启发;3.不“逆天行事”,把自己无法控制或改变的东西尤其是自然的东西视为合理,按照客观规律安排自己的生活与工作;4.合理利用自然界中的东西,用它们来调理自己的身心;5.不要与自然过不去,用消极或不良的心态看待自然。这是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方法,也是太极拳的重要养心思想。

(二)变逆为顺

太极拳依据阴阳相互转换的辨证思想,非常强调变逆为顺。“在交手时,先要顺着来劲的方向,用‘走’法引使落空,以避免冲突(即避免损伤),然后再顺着走化以后的余势,随即用粘法遏制对方转变,以造成我顺人背的优势。” “能顺随,则能借力;能借力,则能打人,此所谓借力打人,四两拨千斤是也。”可见变逆为顺是太极拳的基本要求和特点。表现在心理上,即对待逆境、挫折或失败的积极心态,凡事从积极方面想。由此看来,变逆为顺是太极的重要养心原则,是中国传统养心思想在太极拳中的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把逆境视为成功的重要条件,把变逆为顺、变不利为有利视为成功素质,要求人们勇敢面对乃至欣然接受逆境。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说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把耳顺作为人生的第二高境界。而耳顺既有“好坏话都听得进去而不生气、难受”之义,还有“都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听、去对待,从中捕捉对自己有用的积极意义。即使是逆耳的话,听起来也是顺耳的。”孟子善于以积极的心态看待“逆”,把困境看作是“天将降大任”的条件,是对自己的磨练。司马迁把遭遇的大难看作是成功的阶梯,在遭受宫刑忍受奇耻大辱的情况下仍能保持积极心态。俗语说:“不经风雨,哪能见彩虹?”“失败是成功之母”,等等,都要求把逆境看作顺心的事,以积极的心态对待艰难困苦。这既能预防身心问题,也能激发斗志,形成成功心态。

任何事情一旦发生,就是事实。不管接受与否,它无法改变。但认可、接受与否导致的心理不一样,即人可以选择与改变它们所导致的心情,其关键是人们如何看待事实。依据太极原理,把自己无法控制或改变的东西尤其是自然的东西视为合理,以顺的心态对待逆境,对身心健康极为有益。

(三)舍己从人

“舍己从人”是太极拳的一大特点和核心理论之一,太极名家都对之非常重视,把它作为太极拳要诀。武禹襄指出:“舍己从人……须要从人,不要由己;从人则活,由己则死。”李亦畲指出:“先以心使身,从人不从己。后身能从心,由己仍是从人。由己则滞,从人则活。”因此,长期习练太极拳能形成舍己从人的心态。

舍己从人既是太极拳借力打力的要求和技法,是不顶或顺的体现,也是一种重要的健康养心之道,同时也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方法。通常情况下,人们总是站在自己的立场、视界、角度看待问题、事情和他人。但由于人的认识水平、立场或视界等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因而其看法或处理事情的方式都会有一定的欠缺。尤其是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上,由于受自己的立场、视界等的局限,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偏差,由此产生一些不利于健康和和谐人际关系的矛盾、偏差与误解,造成有损于身心健康的内心冲突、煎熬等。

在现实生活中,不能舍己从人是烦心的根源之一。通常人们都有一定的影响欲或控制欲,总想影响或控制他人或事物,要他人接受自己的意见,按自己的要求做,与自己保持一致。但这样的影响或控制常常难以完全办到甚至不能实现,于是就会导致人们感到焦虑、郁闷、失落,造成人际冲突等,成为心理问题的重要起因。庄子很早就认识到这一点,他在《庄子·外篇·在宥》中说:“世俗之人,皆喜人之同乎己而恶人之异于己也。同于己而欲之,异于己而不欲者,以出乎众为心也。”告诫人们舍己从人、舍己从物是养心健康之道。


【本文由 中国心理学家网 发布,转载须保留本文链接!手机浏览网页显示不完整时,请点击网页底部的电脑版。欢迎关注本站微信公共号:xinlixuejianwang 分享按钮

相关专题: 最新文章
专题信息:
  全国正规的心理咨询师培训(2022/5/3 18:11:22)[2088]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C1)(2021/8/9 12:16:08)[1848]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B)(2021/8/9 12:13:58)[1586]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心理调适(2020/12/12 23:45:29)[2093]
  新冠肺炎疫情下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与疏导(2020/12/10 23:41:39)[2841]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李炳全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