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理学论文 - 教育类
    发表日期:2015年12月25日 作者:刘国权,孙超 编辑:shphao 有1191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早期教育“乱象”的心理学分析

早期教育(简称早教)是指对0-6岁儿童的教育,主要针对0-3岁的幼儿。近年来,我国早教领域出现了一些“乱象”。一些家长片面地认为,对孩子的教育时间越早越好,学得越多越好,出现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说法。这一说法在教育界引起强烈的反响和争议,一些专家和学者对此也提出许多异议和合理化建议。央视2013331《焦点访谈》栏目,针对“早教,该多早”这一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做了专题节目,重点围绕名目繁多的早教项目、难以确定的早教效果和难以负荷的早教费用等问题,对当前中国早教的“乱象”进行了曝光。然而,专家、学者和媒体的努力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相反,多数早教机构却更加肆无忌惮地宣扬这一说法,父母也对“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一说法追捧有加,各种早教培训机构更是遍地开花。然而,一些家长忽视了孩子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顺序和规律,个别家长甚至出现“出生三天上早教班,都觉得晚了两天”的普遍心理,导致孩子上早教班的年龄越来越小,负担越来越重。超越孩子成熟程度的早教,势必造成“拔苗助长”的现象,影响孩子的成长与发育。针对这一现象,笔者从心理学的角度,通过剖析其产生的原因和危害,提出了适时和适势进行早期教育的建议。

一、早教现象产生的心理原因

(一)期望心理过高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的心愿,也是早教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家长都希望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有良好的发展。但是,由于缺乏教育理论知识,又不懂得教育规律,盲目地认为只要强化早期教育,孩子就能够发展好、成长快,将来成龙、成凤。因此,凡是能想到的或者是社会上时髦、热门的早教班,家长都想让自己的孩子去试试,期望孩子能在某个方面学有所长。于是,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绝大多数家长为防止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往往想方设法让他们参加诸如琴、棋、书、画、识字、算术、诗文、外语等方面的学习与培训。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是积极的,但教育一定要结合孩子的实际,要从期望的实现性和发展的可能性出发,切忌将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给孩子,尤其不能把自己没能实现的理想和愿望转而寄托在孩子身上。

(二)攀比、从众心理过强

在心理学中,攀比心理是一个中性偏阴的词汇,即个体自身与参照个体发生偏差时,产生负面情绪,并主动与他人看齐和追逐的心理过程。依据产生作用不同,攀比心理分为正性攀比和负性攀比。正性攀比是指个体通过正面积极的比较,在理性意识驱使下产生的正当竞争,进而激发个体产生积极的竞争欲望和克服困难的动力。负性攀比是指消极的、并伴有情绪性心理障碍的比较,易使个体陷入思维的死角,从而产生巨大的精神压力和极端的自我肯定或否定。理性攀比具有积极意义,而盲目攀比则易导致虚荣动机增强,过分夸大自身被尊重的需要,产生盲目从众心理。从众心理(herd mentality)是指个人受到外界群体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通俗的说法就是“随大流”。

攀比、从众心理是早教“乱象”产生的主要原因。事实表明,大部分家长具有负性攀比和盲目从众的心理。正是受这种心理影响,致使他们在孩子教育的问题上产生一些错误的认识,认为:别人家孩子上补习班,我家孩子也要上;别人家孩子有的东西,我家孩子也要有;别人家孩子没有的东西,我家孩子也应该有;别人家孩子早教,我家孩子应更早;别人家孩子学的,我们家孩子也得学,甚至要学得更多。由于害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往往忽视孩子的兴趣、特长和心理发展程度,盲目跟风,出现了让孩子一天参加2-3个、甚至更多早教特长班的现状,这也使我国早教越来越早、越来越多,成为社会认同的普遍现象。

(三)面子心理过重

“面子”本义是指人的脸皮。脸是至关重要的人体形象部位,是人们观察评判相貌的关键环节。对中国人而言,面子就是尊严,甚至比生命还重要。林语堂认为“面子、命运和恩惠”是统治中国的三个女神,在这三个女神中面子比命运和恩惠更有力量。智威汤逊广告公司大中华区总裁汤姆·多克托罗夫曾说过“: 西方人和中国人做生意的时候,尊重中国人的个人感情至关重要,要记住尊重中国人的面子。”中国从古至今无论人们出身贫贱尊贵,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面子情节。鲁迅笔下的人物孔乙己,就是中国人爱面子的典型。显赫的出身、辉煌的成就、高贵的地位、光鲜的外表等都会让中国人感觉自己有面子。计划生育国策的实施,使我国出现了很多“四二一”家庭结构(四:爷爷、奶奶、姥爷、姥娘;二:爸爸、妈妈;一:一个孩子),这一家庭结构决定了所有家长都是孩子的设计师,孩子就是这个家庭的一切,更是家长面子的代表。在日常生活中,因孩子考上重点大学家长表现出那种溢于言表的兴奋,因孩子没有考上重点大学家长表现出那种无法言表的失落,甚至出现个别家长因孩子没考上大学觉得自己颜面扫地而抑郁轻生的现象。还有许多父母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实现自己的抱负,甚至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不尽人意时,往往希望通过孩子的出人头地替他们挽回面子。正是这种面子心理的作用,很多家长下决心“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更加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甚至按自己的理想规划孩子的人生。

二、早教的心理危害

(一)违背发展规律,影响孩子成长发育

人是按照一定的生长规律成长发育的,人只能遵守这种规律而不能打破这种规律,人类的动作、感知觉、记忆、思维、认知、语言等都是按照一定规律发展的。孩子一般3个月时会俯卧,能用手臂支撑抬头,4-6 个月会翻身,7-8 个月会坐、会爬,1岁左右才会站立或独立行走。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家长往往忽视孩子发展的内在规律,人为地通过训练来加速孩子的发展。例如,心急的父母一般通过“学步车”让孩子越过“爬”的阶段,或者很少让孩子爬,而直接学走路。这种“跨越式的发展”,虽然能让孩子提前学会走路,但过早走路,易造成孩子双腿弯曲变形,影响形体健美,还易形成扁平足。范存仁、周志芳对从出生到6岁儿童的智能发展规律进行了专门研究,研究表明孩子在26.9个月的时候能够模仿画直线,在50.4个月的时候画人并能画出六处[1]。这也就是说孩子应该在四岁左右才适合学习画画。事实上,很多父母在孩子刚刚能抓握笔的时候,就让孩子报绘画班;在孩子刚会触摸东西的时候,就给孩子报钢琴班,生怕晚报一天孩子就会输在起跑线上。

人类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一论断过于强调孩子发展的一致性,而忽视了孩子发展的顺序性、差异性的客观存在[2]。幼儿能力在发展过程中具有鲜明的个体差异,如有的理解能力较好、有的记忆能力强、有的动手能力强、有的语言表达能力强[3]。研究表明,智能结构不同的幼儿解决同一问题的方式存在一定差异,同一智能在不同幼儿身上呈现的方式也不尽相同,而同一种智能水平的幼儿在这一能力各要素的水平上也有可能存在较大差异[4]。诗人王勃少年有成,而王安石则大器晚成。因此,不同的孩子本身就不在同一起跑线上,其成就不具有统一的评价标准,又何有输在起跑线上一说。幼儿时期的主要活动就是游戏,游戏对幼儿成长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游戏能促进幼儿身体生理机能的成熟与发展,满足幼儿心理发展的需要,巩固和丰富幼儿的知识,促进其智力和语言的发展,促进幼儿良好行为品质的养成。父母忽略孩子的差异给孩子选择各种早教班不仅剥夺了孩子们大部分游戏时间,而且影响了孩子的正常发展,可谓得不偿失。

(二)削弱内部动机,导致孩子过早厌学

人的发展动力通常源于两个方面:即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是指人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活动本身所带来的满足。外在动机是指个体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活动之外的结果。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德西效应表明由内在动机引发的行为保持时间长,适当的外在动机可以增强行为的持久性,但是外部动机超过内部动机时反而会降低行为的发生频率。德维克的成就目标理论将成就目标分为成绩目标和掌握目标。对具有成绩目标的人来说成功就是比别人强,就是高成绩,成功的评价依据是与社会平均和他人比较;而对掌握目标的人而言,成功就是自我提高,自我超越,评价成功的依据是绝对标准,进步的证据。显然,在孩子的内部动机尚未发展起来时,去不去参加早教、什么时候参加早教、早教学习什么,都是家长强加给他们的。由于过分强调外在的动机,忽视了内在动机,会让孩子变成以成绩目标为主的人,不利于孩子的长远发展。研究证明:3岁前儿童的学习是以活动和游戏为主。然而,很多早教机构为了迎合家长希望孩子学习好的心理,很早就给孩子开设识字、拼音和算术等课程。虽然参加辅导班的孩子在刚入学时表现优越、成绩突出,但事实证明这种优势在二年级时就有可能消失。其原因主要是孩子在入学后学到的都是熟悉的内容,没有新鲜感,逐渐对学习失去了兴趣,甚至养成不认真听课的习惯,耽误了以后的学习。

(三)阻碍思维发展,影响孩子创造能力培养

教育要遵循孩子认识和思维发展的特点与规律,而不是教育者想让孩子怎样,孩子就能怎样的。早教规划绝大多数是父母为孩子做好的,他们认为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但是他们却忽略了孩子的想法。孩子无意中变成他们手中的棋子,往哪走、怎么走都被家长安排好了,他们从小就缺乏自己做主的机会,更何谈自我设计与发展。参加过早教班的孩子,多数能流利地背出几十首甚至几百首诗,但他们却不明白这些诗的意思,过段时间这些诗大部分是会被遗忘的。而且一些辅导机构为了让家长看到他们的“成果”以“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来教孩子,不给孩子留下发挥想象的空间。众所周知,玩积木、画画、手工制作等这些活动有利于孩子想象力地培养,然而过早的知识学习让孩子没有时间参加这些活动,使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被扼杀在襁褓中。美国一位家长因教师告诉孩子包装袋上的字母是什么而将教师告上法庭,因为家长认为教师这样做抹杀了孩子对这个字母的想象力。如果更多的中国父母也能像这位家长一样,也许中国会多一个发明家、多一个画家。


【本文由 中国心理学家网 发布,转载须保留本文链接!手机浏览网页显示不完整时,请点击网页底部的电脑版。欢迎关注本站微信公共号:xinlixuejianwang 分享按钮

相关专题: 最新文章
专题信息:
  全国正规的心理咨询师培训(2022/5/3 18:11:22)[2146]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C1)(2021/8/9 12:16:08)[1865]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B)(2021/8/9 12:13:58)[1593]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心理调适(2020/12/12 23:45:29)[2098]
  新冠肺炎疫情下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与疏导(2020/12/10 23:41:39)[2846]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刘国权,孙超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