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理专题 - 心理学史
    发表日期:2015年12月17日 作者:刘邦春 冯永辉 编辑:shphao 有1944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平克的和平进化心理学思想

平克(Steven Pinker1954-),现任哈佛大学心理系教授,世界著名实验心理学家、认知科学家,当今西方世界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是倡导为和平而奋斗的和平心理学家。英国《展望》杂志选出了“2013 年全球顶尖思想家”,平克排名第三。笔者追溯平克的和平心理学思想渊源,论述其主要和平心理学观点、评价其和平心理学实现方式,并对其和平心理学思想进行评价,清晰展示平克和平进化心理学思想全貌,获得对于和平心理学思想研究的启示。

一、和平心理学思想渊源

平克的和平心理学思想萌芽源于青少年时期对于乌托邦人性幻想的破灭。平克出生于加拿大的蒙特利尔,15 岁时是一位无政府主义者,认为警察和政府一无是处。但1969 10 17日,平克亲身见证了蒙特利尔暴力事件的整个发生过程,见证了蒙特利尔警察和消防局宣布罢工几个小时之后,整个蒙特利尔市内秩序大乱,抢劫、暴动、纵火、谋杀都有发生,如同地狱之门被打开。平克生的人性假说被残酷的现实撕得粉碎,乌托邦的人性幻想破灭,从此心中埋下了和平的种子。

20 世纪60 年代,平克对人性研究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受此兴趣驱使,他逐渐走向人性科研之路。1979 年,平克从加拿大的麦吉尔大学(MaGill University)毕业,进入哈佛大学学习。从那时起他开始意识到要把哲学式的人性探索暂放一边,用科学精准地解释对人性的困惑,于是开始转向更具体的学术研究,逐渐发展成为和平心理学家。通过研究人类的情绪、决策机制、视觉认知等不同的心智发育,都表明人类心智都经由自然选择逐渐成型。

二、主要和平心理学观点

平克的和平观点:在合适的条件下,人类能够实现和平。要想获得和平,首先要了解心理学。 “在对人的研究中,如果想要对人类经验的某些主要研究领域,如美、母性、亲属关系、道德、合作、性行为、攻击性进行解释,只有进化心理学才能提供比较连贯的理论。”

(一)进化人性论

历史上关于人性的理论体系繁多,关于何谓人性的辩论已经持续了几千年,很多哲学体系甚至将人性视为哲学公理。从简单的社会政策项目到社会制度的设置,莫不与“何谓人性”这个问题密切关联。过去的几十年里,心理学、神经生物学、行为学和博弈论等学科取得了显著进展,透露出了解决“人性理论”的曙光。

平克认为,人性中的两大特点,即人类的社会情感特点和语言认知特点,令他心醉神迷。人的社会情感主要是指个体对他人心理状态有所表征的情感,比如尴尬、内疚、羞愧和骄傲等。无论是在亲子范围,还是夫妻之间、朋友之间、兄弟姐妹之间,甚至是统一自我的不同部分之间,只要人们的需要与他人的需要发生重叠或者部分重叠,上述社会情感就会让人们发生冲突。人类的认知和语言没有确定的边界,是一个开放的整合性系统。人们能够思考、能够传递给他人的想法数量浩淼无边,是无限的。平克认为,要解决人类面临的问题,必须先理解人性,要通晓人性,必须依靠现代科学。

平克明确地拒绝人性本善、人性本恶的观点,认为那些人类天生是暴力的、或者天生具有同情心、热爱和平的人性理论,都是低级的人性假设。人的心灵不是白板一块,而是通过进化获得了一系列复杂的情感、动机、推理以及学些和交往体系。人性是复杂的组合体。人类具有众多能力,人类祖先具有掌握暴力的能力,具体而言,比如虐待、复仇、控制、为了实际利益而使用暴力、为了意识形态的目标而使用暴力等五种能力,被平克称为人类五种“内心恶魔”;人类也具有和平能力,具体讲,如自控、同情、道德和理性,被他称为人性中的“四种更好天使”。在合适的社会文化环境下,人类可能超越攻击性动机,实现世界和平。

平克的进化论是有着明确的和平立场。他认为,进化心理学的使命是研究人类为什么能朝着更好的方向进化,人类怎样才能进化得更加和平。平克旗帜鲜明地批判那些对人类和平未来持有悲观态度的心理学家。他反对有些进化心理学家主张石器时代的行为模式已经固化为人类的本性。平克批判有些进化心理学家宿命论调的暴力基因论,认为人类只有不断地斗争,才能生存。这种错误观点无疑把人类视为嗜血的猿类,对人类的和平追求持有悲观态度。如果暴力已经存在于人的基因里面,那么人类追求和平进步就无从谈起。他在新书《人性中的良善天使:为什么暴力在下降》(The Better Angels of Our NatureWhy Violence has Declined)表述了他的观点:人们的大脑并不仅仅局限于原始模式,具有进化功能,对不同环境做出反应的能力。适当的条件下,大脑能让我们保持相当程度的克制与平静。

(二)文明进化论

平克通过研究历史发展与大脑进化之间的相互作用,获得人类暴力现象整体下降、人类社会文明发展促进社会和平的结论。人类暴力的减少、社会和平进步是历史条件发展使然,是人类文明进化使然。平克关于古代暴力的观点与大众心中的想法截然不同。他通过人类学史数据分析,得出结论说:古人远比我们想象残酷得多。远古暴力事件发生的次数,远多于现在。他指出,尽管我们如今所生活的年代并非太平,但这个时代却是历史上所出现过的最和平的年代。即使是在远古最为友善的一个部落,死亡率也要远远高于20 世纪欧美的死亡率。他特意指出,后者已经包含了残酷的两次世界大战中的死亡人数。平克指出,几千年前,在人类文明社会发展早期,无国家状态的社会环境刺激了暴力的发生,那时的人们只有通过复仇才能伸张正义。由于人们往往放大自己的痛苦,低估他人的感受,这种认知偏差也往往促进暴力循环发生。平克通过展示考古学的研究结果,通过对于当今多个国家社会状况的观察,得出了一个积极性的结论:从几千年前世界上出现第一批国家诞生开始,人类社会的暴力就开始减少。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世界上随着第一批国家的出现,暴力现象开始呈现阶段性的下降。社会基本规则开始改变,国家统治遏制了即将失控的暴力仇杀,即便是人类早期的国家统治专横粗暴,但也的确有效地遏制了具有失控倾向的暴力行径。平克指出,他的这个研究结果可能与人们主观认为如今暴力逐渐增多的认知相悖。平克解释:现在人们之所以不愿意相信暴力逐渐减少这样的结论,是因为人们的主观心理使人们忽视了客观数据的说服力。平克给出了四种解释原因。首先,我们现在的新闻报道力度明显高于于以往任何一个时代。这里面包含有一种认知层面的隐性解释前提:假如人们对于某一可能带来不良后果的事情知道得越详细,了解越深入,人们就越不容易去做那种消极的事情。人们之所以从新闻故事里了解到一个个让人悲伤的故事,是因为人们更不希望这些故事重新得到演绎。这种理由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关于暴力的新闻似乎在增多,其实暴力正在减少的真正原因。第二,如今舆论确实具有过于报道消极暴力信息的倾向。为了吸引读者眼球,报道者往往对那些血腥、暴力事件趋之若鹜。相比之下,那些积极为推动社会和平进步做出努力的人们的事迹,则报道不多,深入跟踪报道更少。第三,人们对于历史上虐待土著居民的不光彩事件产生了一种内疚的心态,同时西方知识界也逐渐意识到:其实西方文化并没有太大的优越性。第四,规则转变的速度要早于行为改变的速度。人们对于何为暴力的感受因时代而变化,但往往人们在观念上的转变,往往要超前于人们在行为上的转变。根据某一时代的特定的伦理道德标准,人们的某些行为确实会显得很暴力,但事实上,放到大历史的视野上看,这些行为其实是很大的进步了。比如,我们今天会将死刑看作是道德堕落的标志,但我们很少会将其看作是社会整体道德水平提高的标志。平克深刻地批判人们关于人类历史上暴力逐渐增多的错误认知。当今报纸、电视等各种媒体大量的暴力新闻报道给人们造成强烈的情感冲击,这种主观心理感受会误导人们忽视从长远角度看,暴力逐渐减少的事实。暴力正在减少的原因何在?平克给出了四种观点:第一,霍布斯的暴力问题解决理论的衰落。英国哲学家霍布斯曾经说,无政府状态下的民众往往会产生不安全感,更容易诉诸暴力解决问题。霍布斯的问题解决方案是建立被称为“利维坦”的机构,为一定范围内使用暴力合法授权,用来惩罚那些不正义的行为。如此以来,人们通过武力解决争端的可能性就会降低,因为这样不会使自己得到好处。人们也不需要自己去采取报复手段来达到目的,整个社会因而更容易达到一种和平的状态。如今,霍布斯的以暴制暴的问题解决理论逐渐衰落。世界和平文明的进步,人们更倾向于双赢或者多赢的和平问题解决理论,并不提倡并无真正赢家的暴力问题解决方式。第二,James Payne 的关爱生命价值理论的盛行。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对于生命价值之价值也看得更重,在对他人施加暴力之前,会思忖再三。第三,Robert Wright 的非零和和平理论的兴起。Robert Wright 指出,在某些场合下,合作会给双方带来好处,比如,交战的双方为了收获议和带给双方的好处,就会坐下来签署和平协议。再有,科技之进步使得人们可以与在更广范的围内的人们进行商业活动,促使更多的大于零的交易成为可能。很明显,别人活着比死去对自己有更大的好处。虽然这是一种自私的行为,但它客观上却带来了整体利益的提升。第四,PeterSinger 的和平同情心理理论的普及。进化赋予人们对他人产生同情心的能力。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同情心的圈子不断得以扩大,由早期的家庭成员扩大到亲朋好友,再扩大到种族、到其他种族甚至会扩展到其他物种。结果是人们很容易设身处地地从对方的立场去想问题,因此问题更容易和平解决。


【本文由 中国心理学家网 发布,转载须保留本文链接!手机浏览网页显示不完整时,请点击网页底部的电脑版。欢迎关注本站微信公共号:xinlixuejianwang 分享按钮

相关专题: 最新文章
专题信息:
  全国正规的心理咨询师培训(2022/5/3 18:11:22)[4224]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C1)(2021/8/9 12:16:08)[2318]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B)(2021/8/9 12:13:58)[1817]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心理调适(2020/12/12 23:45:29)[2308]
  新冠肺炎疫情下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与疏导(2020/12/10 23:41:39)[3100]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刘邦春 冯永辉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