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理测量 - 测量方法
    发表日期:2010年3月22日 编辑:shphao 有14598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人才测评:心理测量的妙用?

  昏招迭出

  如今,赵丙来已经可以卖弄一些心理测量软件的“专业知识”了。譬如,一家企业需要测评一下企业领导们的领导能力,这就需要开发一套心理测量量表。“我们就去找100个管理能力特别强的人,再找100个管理能力特别差的人,对他们的个性和特质进行分析,到底哪些因素决定了领导能力强弱,比如说一开始可能会找出20个因素来,然后再精简,比如逻辑思维能力啊,沟通能力啊,组织能力啊。”

  相关因子找出来之后,就要制定测量量表试题。问题又来了,怎么知道一个人的沟通能力强呢?这时候,心理学专家就派上用场了,他们将设计问题来发问测试者。最难的莫过于设计这些问题了,心理测量量表的开发是一件靡费耗时的工程。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目前国内开发心理测量量表的公司都在亏本。

  量表编制出来后,还需要一个常模的过程。通俗地说,就是一个标尺的过程,就像人们当初给一米长度标长一样。心理学家们需要抽样测评,然后计算出一个平均水平,高过这个平均水平线者就可以说“沟通能力强”了,一个个因子都测出来,也就可以推论“领导能力强”了。

  明眼人可能看出来了,所谓“领导能力强”是一个比较的结果,是把测评对象放到常模里进行比较。因此抽样取常模的过程就变得非常重要,如果在上海抽样,这就是一个上海常模,测评者跟上海的平均水平比高低;如果在全国抽样,这就是一个全国常模,测评者跟全国的平均水平比高低。而抽样总有误差,也就是说,不管是“上海的平均水平”还是“全国的平均水平”,都会失真。

  赵丙来说,他代理的这套人才测评软件的综合信度、效度达85%左右。“不可能像其他测量那样要求准确率达到99.9%,心理测量完全达不到这个技术。所以,测评结果出来,只能作为参考,不可能是一个取代性结论。”不过,据他介绍,一般经验老到的人才招聘主考官,通过观察访谈,对人的判断信度也不过在50%左右。

  赵丙来虽然说得头头是道,但一路走来,还是不断碰壁,失败的推销案例不知其数。令他刻骨铭心的,是在一家国有大型企业的遭遇。

  当时,那家国有企业的人事部主任刚上任,很有干劲,与上门推销的赵丙来一拍即合。他想通过测评了解各部门主管的领导能力和特点,为将来的人事布局提供决策依据。于是这位人事部主任把软件里的试题打印出来,作为发给几个部门的领导的“回家作业”。第二天回收打分后,引发了一场不小的“地震”:几乎所有的领导得的分数都很低。那些部门领导纷纷质问,难道他们的领导能力全都不行?人事部主任为了息事宁人,自然不敢再买软件,只当玩了一把游戏。

  问题又出在哪里呢?

  现在,赵丙来已经知道了答案:心理测评是很讲究环境的,是在一个气氛安静、光线充足的房间里,还是在一个正在转播NBA总决赛加时赛的房间里进行心理测量,答案可能大相径庭。

  可怜的赵丙来后来才得知,那家国有企业的部门领导们,把测量量表带回家,在妻子和子女的协助下,经过仔细研究才填写答案。这已经背离了心理测量的执行条件,把科学的心理测量视同开卷考试,测量结果根本不可信。

  国内没有建立类似美国那样的专业许可制度,既没有许可委员会来颁发资格证,也没有相关的立法来约束心理测量量表的使用,出现这种可笑的局面根本不足为奇。赵丙来只不过是一个软件推销员,自己对心理测量都一知半解,自然不能指望他的“专业指导”。


【本文由 中国心理学家网 发布,转载须保留本文链接!手机浏览网页显示不完整时,请点击网页底部的电脑版。欢迎关注本站微信公共号:xinlixuejianwang 分享按钮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