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基于人的行为模式设计空间
当然,在一些学校初建的时候.还没有今天如此普及的私人汽车,学生上学也不必由父母接送.但是如今的社会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为一个建筑师和设计师必须了解和熟悉这些变化、发展的新情况。如何面对这些变化和洞悉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呢?这需要我们追溯到本源.即对人的行为模式有一定的了解。行为学的研究表明人的行为模式有三种:一是必要性行为,指带有功利性的,有直接目标的行为:二是自主性行为,指自发的、随机选择的行为,有相当的随意性:三是社会性行为。一般由他人或他享引发而产生。无论是哪一种行为模式都可能会与空间环境产生一定的关系.可以起到诱发人的活动动机的作用。同样。也可以起到制约人的活动的作用。人的行为与空间有联系,人的心理与空间环境更加密切相关,人在不同环境中的心理反应,无论是一般心理反应(共性)或是特殊心理反应(个性),都是我们组织和设计空间时的一方面依据。人对空间环境的一些基础性的心理需求,如开敞感、封闭感、舒适感、可识别性等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也是我们在设计之初能够预见到的除此之外还有以下几点是我们在设计空间时必须认真考虑的:
1.领域意识与人际距离
动物出于生存的需要.有强烈的领地占有的本能,而人也同样有这种领域的本能和意识。人的周围好像有一个“气泡”。在公园里,当一个人在长椅的中间坐着,如果不是周围没有可坐的位子的情况下。陌生人一般是不会在你的边上去坐;海滩 上.当你支着一把伞或铺着一块毯子,人们也不会随意进入这 个范围,因为这是领域的标识;在候车室里,互不相识的人总是先选择相间隔的位子坐.只有在没有其他选择的情况下,后来的人才会去填补空缺的座位。这些现象都是领域意识作用于人们行为的表现。在社区中人与人的接触距离可以控制人们的交际圈.由于人不同的活动类型.接触的对象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而表现出差异。社区广场的大小、尺度,休息座椅的布置方式等必须要考虑领域性和人际距离因素。
2.安全性和依靠感
人出于防卫的本能而要求保证自己的安全范围或领域.会尽量隐蔽自己而面向公众.从而让自己处于一个安全的位置.这是带有潜意识的行为,这也许是所有动物具有的利于防卫和攻击的一种本能。例如:在悬挑过长的雨篷下,人们不愿意长时间停留,尽管知道它并不会垮下来。有时空问过大,会使人产生恐惧感.宁可选择小空间以满足安全的心理。在公园、广场中。我们经常可以发现人们喜欢在靠树、台阶、围墙等背后有依靠物的地方就座,广场的中间或四周开敞的位置往往会空着。人有时愿意去观察和注意别人,而被公众注视则会感到不安。在许多公共的空间里,可以发现空间中人的分布并不是平均的,往往是边角、墙边、廊、绿地等滞留的会较多这些都体现了人们对于依靠感的需求。研究和掌握人的这些行为和心理特征,有助于在空间设计中考虑人流的运动。人群的分布.空间的中心位置等,利于有效而合理地组织空间。
3.私密性与尽端趋向
除了上述的安全性外,人还有保证自己个人私密的需要,保证自己或小团体的私密要求,这是更高的心理需求。在各种空间场合里。人会有各种不同的私密要求,从视、听方面保持隐密性,不希望别人去了解他们。在家庭里,客厅是公共活动区域.而卧室、书房则是私密区域。公共空同里。人们也同样有私密需要。在餐厅里有包房、雅座,即使在大堂空间里,人也常常首先占据靠窗、靠隔断的位子。现代办公空间里。虽然强调人员问的交流。但是一定高度的隔断还是需要的。经理的办公室一般都还是采用封闭的空间。或是玻璃隔断。以使视线连通但声音隔绝.保持必要的私密性。在没有独立空间的情况下,人们也有尽端趋向。如在餐厅里,人们一般不希望在门口和人流来往频繁的地方就座,喜欢找尽端的地方;学生公寓里,也往往是尽端的床位先被占有.这样能使自己处于一个相对安静,避免被人打扰的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