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理学论文 - 应用类
    发表日期:2009年9月24日 作者:常茂林 编辑:shphao 有3753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常茂林)构建方志心理学的思考

2.独立构建方志心理学的可能性。笔者以为,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有丰富的古代、现代心理学成果可供研究。首先,从方志史的角度看,方志事业能够在我国绵延数千年而不衰,方志心理当起主导作用。我国古代典籍中有许多关于文化心理学研究的精辟见解。例如,《乐记》中就分析过音乐与人的心理活动的关系l6 ;南朝梁刘勰的《文心雕龙》更为充分地分析了作者、欣赏者的想象活动、情感作用、灵感突发、个性与创作的关系等。后代的许多诗话、词话都有丰富的文化心理学思想。方志学作为文化领域的一支重要学科,其方志心理与古籍中的心理学研究是一脉相承的。其次,当代心理学的快速发展,为方志心理学研究提供了广宽的思维空间。一些相关学科的心理学研究成就非凡,如文艺心理学、文化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写作心理学等等,都为方志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很多可供借鉴的资料。其二,有颇多方志编纂实践可供总结。方志工作中的许多问题,包括同仁问的“闹矛盾”,其实有许多不是学术分歧,不是道德有别,也不是思想问题,而是心理健康问题。人们可以从心理学的层面找到其依据。这方面的事例不胜枚举。方志事业的健康发展必须有方志人的健康心理来支撑。从《当代中国志坛群星集》_7]一书中所记述的一些方志界的先进人物看,他们不仅具有正确的世界观、可贵的治学精神和高尚的志德,同时还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他们是我国方志事业的脊梁。从心理层面看,他们是心理健康的典范。其三,有许多方志学著作和论文都不同程度地涉及方志心理问题。虽然方志界目前还没有提出方志心理学这个概念,但在方志组织、方志编纂、方志接受这一系列方志工作中,无不贯穿着心理学因素,已是不争的事实。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说:“德者何谓?著述者之心术也。”笔者以为,这里所说的“德”,除了“志德”之外,还含有心理因素。近年来,方志界有人在其著作和论文中谈到心理方面的问题,虽然那只是零论散议式的提及,而且多半是在“思想认识”前提下的论述,但毕竟涉及到方志心理问题,对研究方志心理学仍具有参考意义。因此,全面系统地研究方志心理,构建科学的方志心理学学科,是摆在方志界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同时,它也是完善方志学学科体系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工作。

三、方志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方志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各类方志主体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性。这里所说的方志主体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是指参与方志活动的人。方志作为一种公共文化产品,不是一个人或少数人的专利,而是由众多人参与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在这项事业中,其主体包括编纂主体、阅读主体、传播主体、收藏主体等等,这些都是方志工作不可或缺的参与者。但编纂主体是“生产”方志的人,在所有主体中显得尤为重要。李铁映同志指出:“修志人的素质决定着志书的质量。有什么样的人才素质,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志书。”[8 笔者以为,这里所说的“人才素质”,应当包含着心理素质。例如,有些修志主体错误地从历史上的政治运动中“汲取教训”,生怕“纸笔千年会说话”,工作中谨小慎微,唯唯诺诺,不敢独立思考,这就是典型的心理问题。在志书编纂过程中,其心理活动较为复杂。例如,在修志的初始阶段,如何认真分析地情,科学设计篇目,广泛搜集资料,都有心理素在起作用;在编辑志稿时,如何审核资料,做到秉笔直书、存真求实、对历史负责,无不关系到修志者的心理素质;在志书总纂时,如何做到志书总体平衡,繁简适当,不急于求成等等,也与修志者的心理关系密切。另外,方志接受心理也不能忽视。方志接受心理说到底就是读者的阅读心理。在当今阅读媒介多元化的情况下,如何使志书具有更多的读者,我们就要认真研究读者的阅读心理,这不仅是读志用志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也是方志理论研究的新课题。同时我们还应当认识到,方志心理作为一种专业心理,必然会受到社会心理的影响和制约。例如,当今社会普遍流行的名人效应、权威意识、从众心理等等,无不影响到方志编纂和方志接受方面的许多问题。总之,方志心理学所研究的对象十分宽泛,几乎盖了方志事业的各个方面,贯穿在方志工作的全过程。



相关专题: 方志心理学 最新文章
专题信息:
 没有专题信息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常茂林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