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求稳避震”心理愈发明显
在这些已经落实就业的毕业生群体当中,工作性质反映出其变化了的就业心理: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按照常例,经管类毕业生应该主攻企业类,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市场转型不断定型的今天。但是,伴随转型过程而来“跌宕起伏”的就业态势,令广大毕业生未出校门就敬而远之。求稳心理成为改革浪潮中的产物。尽管工薪水平未必如想象那样可观, 但是大多毕业生倾向于国家公务员、地方基层、高校、教育机构等部门。而奔向企业的同学,也有24.45%投奔国企、其次才是民营(21.7%) 和三资企业(16.88%)。具体到各个行业,我们也清晰地看到新时期毕业生相应的去向分布依次如此分布: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达到39.57%、住宿和餐饮业18.18%、制造业17.97%、金融业17.33%、房地产11.02%。其他诸如批发和零售业、信息传输、建筑等都低于9%。
(四)就业区域:哪里风光哪里去
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马太”效应在毕业生的流动分布结构也得以反映。就本省范围内,越是有经济辐射力的城市,越有吸引力。当下位居大学生的地域选择的“前三甲”分别是:广州(45.97%)、佛山(13.33%)、深圳(7.86%);而经济活力有限、前景一般的地区难以吸引毕业生前往。比如说,粤西(4.68%)、粤东(4.58%)、粤北(3.38%)。此外,我校是省立学校,生源绝大多数来自本省。由于广东省在国内的经济发达程度比较高,省内学生一般选择省内“扎根”,所以去外省的才1.59%。
(五)就业选择:以有限青春追逐无限前景
所谓“人往高处走”,几乎每一个毕业生都希望自己找到一份既有高工薪,又有良好发展前景的职业。正因为他们初涉职场,他们希望一入职“安定”下来。当然,如果一直“徘徊不前”,那只能给自己2-3 年时间去适应。不行的话,再作调整。对此,毕业生“选择单位的参考因素”和“转换工作的计划时间”两项可以给予反映。对前者而言,发展空间(42.2%)、薪酬(16.35%)和地域(14.6%)是最值得考虑的问题,其次再去考虑“专业对口(13.95%)”、“行业(8.76%)”和“福利(3.76%)”等问题。而一般情况下,刚刚出来社会的毕业生因为不充分理解自己的职业价值,所以有26.44%的人并未想过转换工作, 如果考虑在内, 一般也就给自己2-3年时间“逗留”,作为重新检验自身价值的思考空间。
(六)薪酬水平:期望与现实总会存在落差
鉴于目前的职场形势,务实的大学毕业生都希望转正后工薪可以达到2600-3000 元(34.44%);实习期可以以此为参照物降低500 元左右(有40.23%的人希望实习期每个月有1600-2000 元)。当然,由于当前就业竞争愈发激烈,如果是一个月2100-2500 元的工薪水平也可以接受。不过, 这种月薪期望与实际薪水水平总是存在一定的落差。据35.98%的毕业生反映,这种差距一般是在201-500 元之间。其实,落差的确切数目是多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毕业生的住房条件、工作强度、消费开支习惯以及或多或少的攀比心理。
(七) 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转变促使大学生学习取向的变化
自从高校扩招之后,社会对高校人才的需求结构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已经从纯粹知识性转向应用型人才需求转变。于是,几乎各个高校都对此做出教育管理策略的调整, 在课程设计中兼顾专业课与实践和实验环节。52.42%的毕业生反映,在求职过程中运用最多的知识来源于在大学期间所掌握的综合知识,而55.12%的毕业生也认为这个“法宝”让其基本能够适应现有的工作挑战。这个“综合知识”对求职成功率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其中专业课最为重要;而大学期间形成的“全部能力”的贡献率则高达70%。综合知识和能力的形成来自外语、计算机能力、专业知识、社会实践等方面,有50%的毕业生认为实际应聘过程中英语“很少用到”,不过他们又承认掌握英语“很有必要”(43.94%)。“就业形势严峻”让广大毕业生明白了“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的重要性。当下的大学生早已知晓“复合型”人才的内涵, 即使是工科出身的学生也认为“ 有必要”(57.69%)学习一些文科类的知识。谈及大学的能力培养,大学生认为学校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培养和教育:实践能力、创新性、团队精神;令人关注的是,品德、知识、自我教育这些修养内涵型的价值理念在市场经济面前逐步靠后。这反映出: 当前的就业形势和社会需求促使广大高校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倾向从“重思想、重价值”转向“重技能、轻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