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理学论文 - 犯罪类
    发表日期:2009年6月3日 作者:张晓东 编辑:shphao 有12504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张晓东)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分析与侦查应对

二影响犯罪行为发生的主要心理因素心理暗示与集合效应

心理暗示促使未成年人产生犯罪意向, 集合效应强化犯罪意识。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 归结起来主要是三个方面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和环境因素。其中心理因素是最主要的原因, 按照心理学上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① , 心理暗示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是巨大的, 特别是在未成年人犯罪团伙中尤为明显。未成年人的心理是多变、敏感的, 处于这个年龄段的人, 生理上已基本成熟, 但心理上还很不成熟, 开始参与社会生活。从自身来讲, 他们有强烈被尊重、被认可的愿望, 而现实中常常得不到成年人的尊重, 使他们产生自卑感, 只愿意和同龄人来往, 久而久之,相互间在各个方面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特别是情感上的感染, 对一些想法很容易产生心理暗示的强化过程, 一旦有人产生犯罪意图, 经过团伙成员的渲染和加工, 往往扩大化, 最终演变成犯罪行为。

集合效应是指在群体犯罪中, 每个群体成员在心理、行为间发生相互作用, 互相影响, 形成整体犯罪心理、行为方式、类型的一种心理动力结构。集合效应促进了不同犯罪主体潜在犯意的表达, 使个体犯罪心理借助于群体的力量, 通过模仿、暗示、感染、交流对其他人产生影响, 并融合为适合于犯罪的群体规范或倾向。在接受到外界刺激时, 能够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 这种不良情绪的感染会在极短时间内传递到每一名团伙成员头脑中, 成为每个成员犯罪内在的推动力,使其陷入疯狂的激情状态中, 从而促进犯罪动机的产生, 强化犯罪意识。冒险探奇心理与思维的盲目性简单化冒险、探奇心理产生犯罪动机, 思维的盲目性、简单化导致犯罪行为发生。未成年人正处于思维逐渐成熟阶段, 信息需求量大, 接受能力强, 特别是对新鲜事物, 喜欢冒险、探奇, 崇尚理想化的生活, 往往是生理上的需求支配意志,进而发生行动。对于事物有尝试的愿望, 敢于冒险, 不习惯过多的考虑后果, 冒险、探奇的愿望一旦占据上风, 再加上外界不良刺激, 如果受到某种犯罪暗示, 特别是犯罪团伙成员的鼓动, 就不惜挺而走险, 促使犯罪动机形成, 最终实施犯罪行为。未成年人知识结构简单, 对社会不了解, 法制观念淡漠, 受“ 责任扩散” 心理和“ 哥们义气” 、“ 为朋友两肋插刀” 等江湖思想的影响, 思维简单, 做事带有很强的盲目性, 考虑问题不全面, 对行为后果估计不足, 受到内外部刺激, 或者受到团伙其他成员的暗示、挑动, 就可能出现无明确目的的违法犯罪行为, 甚至只要有人出一个主意, 提一个动议就会一哄而起, 说打就打, 说抢就抢, 敢于下手, 表现出极大的盲目性和偶发性。

二、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特点

据有关资料表明,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占全国刑事案件立案比例一直居高不下, 保持在左右。而且, 未成年人犯罪年龄趋向低龄化, 在校学生犯罪日渐增加。年月, 西安市破获一个多人的少年犯罪团伙, 其中年龄最大的岁,最小的只有岁。同时, 暴力犯罪呈现明显上升趋势, 犯罪手段残忍, 手法成人化现象严重。年月郑州市一名初中生因妒嫉一名同班同学的学习成绩, 设计将该同学骗到自己家中, 用毒药将其毒死, 然后对尸体进行分割, 用麻袋分装掩埋。这类案件在过去是无法想象的。另外, 毒品犯罪现在也开始染指未成年人, 我国20万以上的吸毒者中, 25岁以下未成年人约有150-180, 足见毒品犯罪在未成年人中的蔓延程度。近年来, 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犯罪的类型相对集中

未成年人犯罪类型主要集中在盗窃、抢劫抢夺、伤害、涉淫、涉毒、杀人六大类犯罪上, 几乎占整个未成年人犯罪的以上, 尤其是盗窃案件数量最多, 这与未成年人本身的特点相吻合。笔者曾在东莞市看守所进行了为期两周的调研, 通过对名犯罪嫌疑人的讯问和对名犯罪嫌疑人的问卷调查发现, 这些犯罪嫌疑人涉嫌案件最集中的就是盗窃和抢劫抢夺, 其中涉嫌盗窃的分别有名和名, 涉嫌抢劫绝大多数为拦路抢劫、抢夺的分别有名和名, 这两大类占了总数的一半以上, 其它以故意伤害、涉淫、涉毒、杀人案件为主。东莞属于工业城市, 大量外商、台商在此投资办厂, 商人较多, 工厂林立, 上班时间和晚上下班后路上行人较少, 给抢劫抢夺犯罪提供了天然的条件。再加上未成年人身体条件好, 模仿能力强, 思维简单, 对财物的渴望强烈, 盗窃、抢劫获取物质利益最便捷, 所以, 侵财类案件在未成年人犯罪中所占比例最大。其次, 暴力犯罪、性犯罪的比例偏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正处于生长旺盛期的未成年人机体发育提前, 过多的能量不能及时释放出来, 遇事容易冲动, 不计后果, 对行为的自控能力差, 对后果估计不足, 对于性的渴求通过正常途径无法排遣, 也不愿意通过学习、锻炼分散注意力, 于是, 暴力犯罪、性犯罪便成为突出的犯罪类型。另外, 未成年人好奇心强, 对新鲜事物有浓厚的兴趣, 喜欢冒险, 有强烈的逆反心理, 越是家长、老师禁止的事情越想去尝试, 所以, 毒品犯罪也越来越多。

()组织结构的团伙性, 犯罪结合的偶合性

有关资料表明, 近几年来, 犯罪团伙在未成年人犯罪中的比例呈上升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在有些案件中, 未成年人拉帮结伙, 帮会色彩浓厚, 甚至发展成为无恶不作、危害一方、带有黑社会性质的黑恶势力, 而且, 团伙成员趋向复杂化, 成年人与未成年人相互结伙作案增多, 这种团伙犯罪对社会的危害性更大。未成年人由于受生理、心理、智力、阅历等因素的影响, 社会经验少, 许多事情自己无法完成, 需要借助于其他人帮助, 容易相互依附, 借势壮胆。而且, 按照心理学分析, 未成年人相互间的心理暗示作用非常大, 几个人在一起就会产生相当大的心理促进作用, 遇事容易引起“ 心理共振” , 强化犯罪意图, 最终产生犯罪动机。所以, 未成年人很少单独作案, 往往结伙活动, 特别是在抢劫案件中更为突出。从组织结构看, 未成年犯罪团伙一般都是临时纠合, 时聚时散, 往往是一拍即合、一哄而起, 这种偶然性的纠合通常也随着一个犯罪活动的终结而自行解体。

()犯罪故意的突发性, 犯罪手段的残忍性

未成年人想法简单, 缺乏填密的思维, 犯罪前少有预谋, 往往只要受到某种影响和刺激, 一时冲动, 就可能立即萌生犯意, 突发犯罪, 从而酿成恶性犯罪后果。这种案件缺乏典型犯罪规律和犯罪技巧, _殭廮?讲手段与方法, 有时不合常理,带有非常大的随意性, 动辄抢劫、杀人, 致人重伤, 根本不考虑后果。在犯罪手段上, 多表现为残忍性, 有的甚至没有人性。在某地公安机关破获的一起犯罪案件中, 三个高中生放学回家,看到独自上学的一名小学女生, 临时起意将其劫持到一废旧工地, 向家长索要赎金, 在没有得到答复之前就残忍地将受害人轮奸长达四小时之后将已经奄奄一息的受害人杀死, 分尸丢弃。最后, 当侦查人员问及其作案是否害怕时, 他们竟然说“ 做男人就是要胆子大, 敢下手” 。


【本文由 中国心理学家网 发布,转载须保留本文链接!手机浏览网页显示不完整时,请点击网页底部的电脑版。欢迎关注本站微信公共号:xinlixuejianwang 分享按钮

相关专题: 最新文章
专题信息:
  全国正规的心理咨询师培训(2022/5/3 18:11:22)[2570]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C1)(2021/8/9 12:16:08)[1881]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B)(2021/8/9 12:13:58)[1602]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心理调适(2020/12/12 23:45:29)[2105]
  新冠肺炎疫情下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与疏导(2020/12/10 23:41:39)[2853]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张晓东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