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理学论文 - 管理类
    发表日期:2009年5月27日 编辑:shphao 有5850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刘永琴)改革背景下的高校教师心理契约管理

重构和维护高校教师心理契约的重要意义

心理契约失衡现象往往是改革的副产品心理契约的失衡又往往会导致心理契约违背即个体在感觉到组织未能充分履行其承诺和责任这一认知基础上所产生的情绪体验包括失望愤怒不公正感被欺骗等等考虑高校教师的职业特点高校教师心理契约违背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高校教师心理契约的违背是认知选择的结果容易受到信念知觉信息的左右特别是信息的收集沟通解释组织内外的比较都会极大地影响高校教师心理契约的变化过程其次整体而言高校教师对于自己所处的环境的较高信任度使其对契约未履行的警惕性低对契约违背的解释更多寻求外界环境的因素但由于个体或群体差异某些期望或承诺如人文关怀尊重的显著性相对较强其微小的变化都会引起心理违背再次组织对契约违背的解释和基于心理契约管理策略所作出的后续行为对于高校教师心理契约的重构和维护有着重要作用在实践中我们会发现高校组织的承诺未履行或行为发生变化并不一定能导致高校教师的情绪行为发生变化除了其警惕性较低的原因外关键在于他们对这种心理契约违背做何种归因如果是政策环境等外部因素高校教师的负面行为就会较弱反之如果是归因于无视教师利益不尊重教师等就会引起较大的负面效应这也和高校教师的职业特点紧密相关同时高校教师和组织之间的沟通渠道是否畅通高校教师对改革的必要性合法性和合理性的认识是否认同都直接影响到重构和维护教师心理契约的每个阶段心理契约是联系高校和教师之间的心理纽带是影响高校教师行为和态度的重要因素在改革背景下许多高校往往将教师的心理契约违背归结为政策因素忽视对教师心理契约的管理当旧的心理契约被打破而新的心理契约如果没有尽快得以重构和维护那么高校教师和学校之间的心理契约的真空状态将对改革本身的推进形成阻力

改革背景下高校教师心理契约管理策略

在改革背景下高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重构和维护教师与组织之间的心理契约

1. 以以人为本的理念来构筑心理契约以人为本的思

想是心理契约管理模式的思想基础以人为本的核心就是尊重人重视人充分考虑人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首先要树立以师为本的理念管理教师心理契约必须实现以事为中心以人为中心的转变实现行政主导向学术本位的转变其次要充分信任和尊重高校教师高校教师作为专业知识的承载者应该得到尊重高校应该依靠并凝聚他们引导他们勇敢地面对改革积极地推进改革实现高校教师的自我否定和自我发展

2. 以学科建设的愿景来凝聚心理契约学科是高校构

成的基本元素学科建设是高校工作的中心也是高校和教师心理契约的结合点提高办学水平作为高校的组织目标是建立在学科建设水平之上的学科也是教师自我发展自我价值实现的平台高校教师的心理需求都是在学科活动中产生和实现的加强学科建设提高高校的办学水平是组织和教师的共同愿景它能唤起教师内心的希望并具有一种内在的张力使其具有神圣的使命感和奉献精神同时改革过程的本身承载着高校组织效能提升教师地位和待遇提升的期望这两者交织在一起学科建设的共同愿景正是通过建立这样一个高远而有可能逐步实现的目标凝聚高校教师的心理契约促进改革的顺利进行

3. 以参与决策的方法来巩固心理契约高校是一个包含了各种学科专业的学术组织机构也是一个有序的行政组织系统在现实办学过程中高校的行政管理和学术研究由于各自不同的运行方式和价值取向而导致的冲突和矛盾时有发生管理行政泛化学术权力缩减行政权利排斥学术权利等负面现象已经受到了社会舆论和高校教师的非议甚至成为阻碍高校发展的因素之一改革高校行政管理模式实现高校行政管理和学术自由的和谐发展是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之一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途径就是要实现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适当分离改变过去传统的行政主导的决策方式尊重教师个体学术组织等参与决策学校事务特别是学术类事务的权利高校教师在参与决策的过程中不仅能有效地增进决策的理性保障学术权利促进学术繁荣还能提高其对决策的理解和可接受程度同时通过参与决策高校教师拥有了一定的决定与己相关的学校事务的能力其人格尊严和自主意志得到应有的承认和尊重从而能够在决策的过程中不断调整和维护自己的心理契约提高心理承受力消除心理对立从而使高校改革降低难度获得必要的群体基础此外高校教师还能在参与决策的过程中体会到制度的公平和人性化所带来的愉悦与满足与学校之间的心理契约将更加稳定和牢固



相关专题: 最新文章
专题信息:
  AI时代英语学习新革命,三天掌握三年单词(2025/8/3 12:46:23)[84]
  全国正规的心理咨询师培训(2022/5/3 18:11:22)[4617]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C1)(2021/8/9 12:16:08)[2632]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B)(2021/8/9 12:13:58)[2052]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心理调适(2020/12/12 23:45:29)[2546]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