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地震后的心理危机干预
心理危机干预就是帮助人们加固和重塑心理结构,顺利度过危机,预防创伤后应急障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这对人的一生都具有深远影响。
这次突如其来的大地震,就像几年前的美国911一样,给人们带来恐慌、抑郁、挫败、无助等等很多负面的情绪。大地震带来的心理危机会在一定时间、一定范围内存在,我们需要时间,有组织、有计划地去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对受灾者开展心理咨询、心理辅导。
地震发生之后,会给人造成强烈的心理刺激,如视觉刺激、听觉刺激、触觉刺激等。在经历了这样的场面之后,一个正常的人自然地会出现一些反应,出现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情绪紧张、恐惧、内疚等,并经常在脑海中浮现当时的悲惨场面,回避与人谈论这些话题。这些因素,将极大地侵害受灾者的心理结构,并影响救援者的战斗力。
如果一个人在经历危机事件之后,不做心理干预,可能表面上看似度过危机事件了,但还会留下心理创伤,影响以后的社会适应能力。若干年后,有的人仍然会回想起那些场面,出现情绪扰动、从噩梦中惊醒等现象,或被相似的情景重新唤起创伤的记忆,造成创伤的累积。还有一部分人,长期无法度过危机,出现严重心理障碍,比如焦虑、抑郁等。
干预心理危机通常采取六步法:确定问题;保证求助者安全;给予支持,主要是倾听而非采取行动;提出并验证可变通的应对方式;制定计划;得到承诺,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而检查评估则应贯穿于整个干预过程中。
当然,危机干预人员自身的素质和专业知识与技能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自身素质不过关,在干预过程中,干预人员也可能受到损害,并且对受创人员形成不良影响,使得受创人员更加无助、恐慌,形成二次创伤,减弱自身求治的动力。做心理应急干预的人,应该至少具备以下条件:接受过专业的心理危机干预、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能够面对真实的灾难场景、血腥环境)、此刻自我心理健康(没有类似的心理创伤经验)。参与救助的人,自己也是人,一定要防止因为救人而造成救人者的伤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