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利用此时此地——增强敏感度 |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互联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3-22 16:58:16  |
|
享受大师的礼物:十六、利用此时此地——增强敏感度(16.2)
--------------------------------------------------------------------------------
为了增强敏感度,请记住:同样一个刺激会引发不同反应。如果人们面对同一个复杂刺激,他们可能会有非常不同的反应。这种现象在团体治疗中尤为明显,因为在团体治疗中很多时候所有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员会同时经历同一事件。例如,一个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员开始哭泣,或者一个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员迟到了,或者有人直接挑衅治疗师,而其他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员对这一事件的反应会表现出极端的差异。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呢?唯一可能的解释是: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内部世界,同一个刺激对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意义。在个体治疗中这一原则仍然有效,只不过事件是顺序发生的而不是同时发生的(也就是说,同一治疗师的很多病人可能会在不同的时间遇到相同的刺激。治疗就像是一个生活中的罗夏墨迹测验——病人把自己无意识的知觉、态度和意义投射在治疗中)。
因为我所有的病人面对的都是一个人(我假设自己是相对稳定的)、得到同样的路线指引、走过同一条小路到我的办公室、进入了装饰相同的同一个房间,所以我的假设是病人的特殊反应能够提供大量的信息,可以看作一个途径,借此使治疗师能够了解病人的内部世界。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内部世界,同一个刺激对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意义。” 在团体咨询中,这种情况是同时发生的;而在个体咨询中,这种情况是顺序发生的。 每一个稳定的刺激物,都犹如罗夏墨迹图,都可以投射出反应者的内心世界。这种“测量”的信度与效度,取决于咨询师观察的客观性、敏感性和经验(即样本,或常模)。
顺便说一下,咨询师之所以不应与求助者建立咨询关系以外的关系,其中一个理由,就是为了防止双重关系影响到“观察的客观性”。
昨天刚刚听过一个讲座,谈及认知行为疗法中的ABC理论。 A是环境或刺激,B是认知,C是反应。这个理论强调是认知B决定反应C,而不是刺激A决定反应C。 把这个理论应用于心理诊断或评估,就是: 咨询师有一个特定的设置A(即刺激,不一定是有意的安排),又观察到了求助者对该设置A(刺激)的反应C,由此而推测出求助者的认知过程或认知模型B。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
文章录入:xinlixue 责任编辑:xinlixue |
|
上一篇文章: 最喜欢的事物
下一篇文章: 游戏花絮 |
【字体:小 大】【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