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专 题 栏 目
最 新 热 门
最 新 推 荐
相 关 文 章
犯罪心理学目录
最悲惨的故事在心理室的…
第十五章 我的故事
心理学的故事第十九章  …
心理学的故事第十八章  …
心理学的故事第十七章  …
心理学的故事第十六章  …
心理学的故事第十五章  …
心理学的故事第十四章  …
心理学的故事第十三章  …
  心理学的故事第十一章  性格心理学家         ★★★
心理学的故事第十一章 性格心理学家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心理学家网 >> 心理学图书在线阅读 >> 经典名著 >> 正文
作者:墨顿.亨特 文章来源:互联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2-1 16:44:09
 

  耶鲁大学的两位科学家做了这方面的重要工作,一位是社会学家约翰·多拉德,一位是心理学家尼尔·米勒,他们在40年代合作研究出了一种“社会认知”的理论,作为行为主义的扩展。在一定的条件下,他们说,老鼠与桑代克的实验不一样,它们会彼此摹仿,很明显不是在以刺激-反应条件来学习,而是通过认知过程进行的。在人类当中,多拉德和米勒说,很多学习是一种社会活动并且,除了受底层支持动机的一些需要和驱动力以外,还发生在高级的认识过程当中。

  从50年代开始,其它一些行为主义者继续进行社会认知理论的研究,特别是它的认知方面。所有不同理论都认为重要的一个概念是,人类性格和行为不仅仅由一些受回报的动作而形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而且还有个人的预测或者期盼在内,这些预测和期盼的基础是,他们观察到,一些具体的行为方式会得出一定的回报。尽管这个观点比严格意义上的行为主义者更具认知性,但是,它与特征理论和心理动力学理论都有所不同,原因在于,它还是把经验和情境——外部的影响——看作是性格和行为的主要决定因素。

  可在50年代,由朱利安·罗特(1916一)提出了有关性格的社会认知近似特征修正的观点。他当时三十五六岁,在俄亥俄州立大学当教授。罗特即是一位心理治疗学家,也是一位实验主义者,尽管他在实验室里是位行为主义者,作为一位治疗者的经验却让他去尊重认知过程和情感,而这是天天与老鼠打交道的研究者们所经常缺乏的。跟大多数临床医生们一样,罗特发现,病人的基本人生态度通常因为一些关键性的经历而形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有些是好的经历,有些是不好的。按照行为主义术语来理论化就是,当一个特别的动作得到或者没有得到回答,人们会对什么样的环境和行为会或者不会得到回报形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总体的预想”。一个认真学习也得了高分,得了奖并自我感觉良好的学生,他可能会慢慢地形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这样一种预想,即在其它情境下如果同样努力工作也会得到相应回报。而一个认真学习但没有得高分,也没有得到与之相联系的好处的学生,他可能会慢慢地形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这样一个总体看法,即努力干活也是白干。

  罗特和他的研究生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来显示这些总体的预想产生的普遍影响。在一项典型的研究中,他或者他的合作者会告诉志愿者们——即该大学的男女本科生——说,他们接受的是超感试验。(这只不过是个幌子,以掩盖他们真正的目的。)实验者举起一张卡片,卡片背对着志愿者,上面是一个方形或者一个圆圈,让志愿者来猜,猜完后,实验的人会说对或者错。进行一组10次以后,他会问受试者估计一下他在后面的一组中会猜对几个。有些学生通常会猜测说他们会做得更差,因为,如他们后来在问卷和面试中所说的一样,他们认为自己是凭运气猜中的。其它一些人估计他们下次会做得好些,因为他们把正确的猜测归因于自己在超感方面的技巧,而这种技巧他们认为会随着练习而更加熟练。

  约在同一时期,罗特督导一位接受培训的心理治疗医师杰里·费里士。费里士有位40来岁的单身病人,他总抱怨自己缺乏社交。费里士敦促他去参加一个免费的校园舞会。他去了,好几位女孩子跟他跳了舞,可他告诉费里士说:“这完全是碰运气-这样的事再也不会发生了。”当费里士向罗特报告此事时,一直索绕在他脑海里的一个想法突然明朗了。最近,在他回忆约30年前的这件事时,他提到了那个时刻:

  我意识到,在我们的实验当中,总有一些受试者,就跟这位病人一样,他们在哪怕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功以后也不会形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预想。我和我的研究生们先前进行过各种各样的实验,我们在受试者的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功与否上做文章——我们在超感系列当中欺骗他们,我们在角度对比游戏当中哄他们,因为我们可以控制“正确”或者“错误”的反应,因为角度非常接近,看起来都差不多,受试者完全相信我们所说的一切。有些志愿者,不管我们告诉他们大部分时间是正确或者错误的,他们总认为自己在下一轮的实验当中会做得更差。另外一些人,不管我们怎样告诉他,他总认为自己下次会干得更好。

  到这时,我把自己工作的两方面——作为习医者和一位科学家——都合并起来了,我假设,有些人感觉到,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情都是由一种或者另外一种外部力量决定的,而另外一些人却感觉到,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都是他们自己的努力和技巧造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的。我和费里士于是编制了一套测试法,用来检测一个人因为自己的行为结果或者不是因为自己的行为结果而感知到回报或者没有感知到回报的程度。

 <<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 下一页  >>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 技术支持 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系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6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    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