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的故事第十一章 性格心理学家 |
|
|
作者:墨顿.亨特 文章来源:互联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2-1 16:44:09  |
|
这只取了很少的一批式样。想拿学位的研究生或者寻找某种好销的产品的心理学家们还编制了数以百计的其它情境。他们在开发这样一些产品时也许还有一些非物质主义的动机在里面:为了让结果值得人信赖,这些测试的真正目的还不能让受试者知道,因此,编制这样一个测试题还有某种玩游戏或者设计出一种可操作的玩笑的意味。也许情况是这样的,设计了这样一些评估办法的心理学家们发现这件事情非常有趣。
乱中求序
在性格研究历史的早期就已经很明显了,关于特征而收集到的大量数据都只是些原始材料。有关一个人的一套杂乱的特征分数,并不能合起来形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关于这个他或者她的性格的整体图象,而且,从大量受试者的样品当中得出的分数编辑起来,并不能给整体意义上的性格提出什么新见解。
奥尔波特指出了这个问题:“似乎已经很清楚,我们在性格和动机当中所寻找的一些单位是些相当复杂的结构而不是基本分子单元。”可是,特征检测是分子式的,而且,还不能明确地看出,按照比如由M M PI所产生的26种特征分数得出的一大堆发现,怎样就能看到一个结构,可以从一组不同测试法当中收集到的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百种分数更不能做到这一点。
好几位心理学家提议,要从混乱当中求得秩序,即把一些联合特征合并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更大一些的趋向或者共存特征如“总体动作”,“幸福感”及“情感稳定性”,或者变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心理动力学上的共存特征如进攻性及口唇或者肛门趋向。其它一些人建议把性格特征归类为双模式的范围或者类型,如荣格把人群分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外向及内向两类。
可这都是些模糊不清的笼统词。研究者们需要强有力的证据来证明,特征是以非常清晰的、可辨识的串连贯起来的。而一种把这个证据收集起来的办法是存在的。高尔顿曾找到了相互关系分析法,即是一种检测互变量的统计学上的步骤(一种变量发生变化的程度,如某种特征,在另一个特征或者变量发生变化时会随之发生变化)。接着,英国心理学家和统计学家查尔斯·斯皮尔曼又设计出了最为复杂的方法,叫做因素分析,它是要同时检测一整个变量组中各个变量的相互关系——这正好是让特征数据产生意义所需要的东西。这个方法很复杂,但其基本概念却非常简单。如果一组特征都共同变化——也即是说,在任何特征里面,如果一个较高或者较低的分数都伴有另一些特征的分数也变高或者变低——那就有理由假定,它们一定受到某种起总体作用的普通倾向或者因素的影响。
在40年代,一位德裔英国人名汉斯·艾森克的(1916-)心理学家,进行了一项把因素分析应用到性格分析中去的复杂工作。汉斯是德国人,但不是犹太人,他在德国沦于纳粹统治之下以后离开了自己的国家,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为一名英国公民。艾森克采纳了荣格的两分原型,他假定,若干特征,如死板和害羞,会在一些内向的人身上产生强烈的相互作用,而相反的一些特征却会在外向的人身上产生相互作用。对此,他又增加了两种他自己的两分法原型,即神经质的尺度,一个极端是高度稳定的性格,另一个极端是极为不稳定的性格,在这里,他又期望一些特征会出现彼此相关联的情况。
<<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 下一页 >>
|
|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文章: 心理学的故事第十章 格式塔心理学家
下一篇文章: 心理学的故事第十二章 发展心理学家 |
【字体:小 大】【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