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射消失:
与非条件反射对非条件刺激不一样,条件刺激与反射之间的联系不是永恒的。如果条件刺激重复出现而没有跟上强化手段(食物),则唾液分泌反应会减弱,直至最终消失。
概括:
如果给一只狗发出跟条件刺激类似但多少有些不同的刺激——比如某种比与食物配对的音调稍高或稍低的音调——狗也会分泌唾液,但其分泌的强度比条件刺激要差些。音调间的差别,或者任何条件刺激与相关刺激间的差别越大,反应的强度就越小。因而,狗实际上是从其经验中作出了概括,并期望着类似的经验会得出类似的结果。
区别:
狗在形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条件,听到一个既定的音调,并听到另一个低几个音符的音调时产生唾液后,如果第一个音调总有食物跟上,而第二个音调总没有食物跟上,则狗慢慢会在听到第二种音调时停止分泌唾液。狗已经学会在两种刺激之间进行“differentiate(区别)”了——英美心理学家用的是“discriminate”这个词,意思一样。
实验型神经机能症:
为了确定狗的区别能力的局限,巴甫洛夫无意间促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了狗的某种类似精神病的东西。在一次有历史意义的实验中,一条狗学会了区别屏幕上用灯光打出来的圆形,后面紧跟着食物,还有一个细长的椭圆,后面总没有食物。当狗看到圆的时候产生分泌,而在看到椭圆时不产生分泌的关系确立下来以后,助手们开始改变椭圆的外形,使其越来越像圆形。狗不断地学习在圆和越来越圆的椭圆形之间进行区别,直到椭圆的轴率为7:8。助手接着再试更圆些的椭圆,直到其轴率变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8:9,到这时,巴甫洛夫后来写道:
到目前为止一直很安静的这条狗开始在其站位上尖叫起来,四处扭动,用牙齿咬掉了对皮肤进行机械刺激的仪器,并把连通动物食和观察室的管子咬破了,这种行为是它以前从来没有过的。(后来,)一牵到实验室里,狗就狂吠不止,这与它平常的习惯也正好相反。简单而言,它表现出了急性神经机能症所有的症状。
只有经过长时间休息和小心治疗后,狗才会恢复到足以忍受较容易区别一些的实验的程度。
巴甫洛夫相信,他已经找出动物和人类学习的基本单元。他说,所有学习得来的行为,不管是在学校里面还是外面获得的,“只不过是一长串的条件反射”,其获得、保持和消失是由他和他的助手们已经发现的一些定律来控制的。他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俄国本世纪初期到50年代的心理学,可是,在西方,许多年里一直还不为人知,哪怕巴甫洛夫在1904年的诺贝尔获奖致词上已经提到了条件形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
罗伯特·耶基斯(他后来主持AAB的开发工作)和他的一位同事从德国杂志得知了巴甫洛夫的工作,与他建立了通信关系,并在《心理学日报》上发表了一篇简短描述其方法和主要发现的文章。他们强调了他的研究方法的有用之处,但没有能够预测到条件反射概念对美国心理学会造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的影响。
可是,1916年,约翰B·沃森——我们稍后会谈到他——开始详细阐述巴甫洛夫条件形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理论如何扩大了心理学中的行为主义理论,几年以后,他把条件反射说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是行为主义学说和方法论的“拱门下的拱心石”。1926年,巴甫洛夫的著作《条件反射讲义》以英文出版了,从那以后,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们很快吸引了他的思想并借用了他的研究方法。从20年代开始,就巴甫洛夫条件反射所发表的论文以几何级数出现在心理学和医学杂志上,到1943年,其总数已达近1000篇。1951年,哥伦比亚大学的享利·加勒特教授总结了巴甫洛夫思想对在30多年的时间内基本上是行为主义的实验心理学产生的影响: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