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专 题 栏 目
最 新 热 门
最 新 推 荐
相 关 文 章
张同延《解梦门诊》目录
毕淑敏《心灵七游戏》目…
乐国安《咨询心理学》目…
弗洛姆《爱的艺术》目录
《 心灵解锁:心理咨询 …
犯罪心理学目录
《拉自己一把》阅读目录
女心理师目录
最悲惨的故事在心理室的…
《走出抑郁》目录
  心理学的故事第八章  测量者           ★★★
心理学的故事第八章 测量者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心理学家网 >> 心理学图书在线阅读 >> 经典名著 >> 正文
作者:墨顿.亨特 文章来源:互联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2-1 16:40:20
 

  1908年和1911年的修改版是第一份功能性智力测试,对课堂操作和“智力水平”有效(里面有代表每一种年龄正常反应水平的分数)。心理学家们第一次可以确定,一个孩子的心理发育水平比正常水平超前或者落后多少年。比奈和西蒙说,如果孩子的心理年龄比他或她的自然年龄晚2-3年,这孩子可能就需要特别教育了。他们还按心理年龄确定了三种心理迟钝水平。他们说,白痴只有2岁或者以下的心理年龄;低能为2-7岁;弱智为7岁以上,但比他或她的自然年龄还是晚许多。

  这些归档中的弱点是,年龄都固定在某个心理年龄上,而几乎所有的心理迟钝儿童都还在持续发育,尽管比正常发育速度慢些。一个4岁的孩子,如果他的心理年龄只有2岁,他就是个白痴,可到8岁或者10岁的时候,尽管仍然是个白痴,可他的心理年龄可能已经到了4岁或者5岁的水平。

  一位德国心理学家威廉·斯登于1912年解决了这个问题,他说,如果孩子的心理年龄用自然年龄去除,结果将会是他的“心理商数”(很快重新命名为“智力商数”,或者叫智商IQ),这个比率可以表达孩子相对的心理迟钝或者超前的程度。一个4岁孩子如果只有2岁的心理年龄,其智商就是50(比率要乘以100以去除小数点的麻烦),如果10岁的时候还只有5岁的心理年龄,则其智商仍然是50。同样,一个5岁的孩子如果有8岁的心理年龄,或者一个10岁的孩子有16岁的心理年龄,则其智商为160,这是天才水平的智商。因此,智商是一个有用的办法,可以表达考试结果,并提供一个基础,可以预测孩子的发育潜势。

  尽管比奈和西蒙在选择测试材料时在想办法测量“天然智力”——天生的能力——而不是死记硬背的能力,可是,比奈却不是高尔顿那样执着的遗传论者。他明确地宣称,这个测定表丝毫没有涉及这个孩子的过去或者将来,而只是对他目前状况的一种评估。比奈提醒人们注意,这些测试结果,如果生硬地地去加以解释,有可能会给一些孩子贴上错误的标签,或者彻底毁灭一个孩子的生活,因为他们在特别的帮助或者培训下可以提高他们的智力水平,而且,他在后来的作品中还骄傲地引用了一些例子。他创立的一所实验学校里,有一些低于正常水平的孩子在特殊班级里已经提高了自己的智力水平。

  1908年的测定表是一个巨大的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功。到1914年,出版了约250多篇文章和书籍评论或者利用这个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果,到1916年,1908年版或者1911年版在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德国、瑞士、意大利、俄国和中国的大部分地方广泛使用,并被翻译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了日语和土耳其语。对这样一个测量标准的需要很明显地在一些工业部门产生了。心理学家亨利·H·哥达德于1910年将此标准介绍给了美国心理学家们,并在1916年写道,如果说“整个世界都在谈论比奈-西蒙标准”,那根本就算不上是夸张。而这还只是开端。

  比奈死于1911年,享年54岁,他没有能够活到看见自己的胜利的一天,可是,如果他果真活到了这一天,他可能会很悲伤地发现,他的这个标准虽然已经在许多国家采用了,可在法国却既不受欢迎,也没有被采用。只是到20年代才在法国进入使用中,而且还是一位法国社会工作者从美国带回来的。比奈本人直到1971年才开始在法国国内受到尊敬,这年,人们终于在他实行心理迟钝儿童实验教育法的那所学校举行了一个仪式,纪念他和西蒙。

测验狂潮

  智力测验采用的速度之快,热情之高,没有哪个地方能跟在美国相比。而且相当有理由。美国是一个流动的社会结构,对能掌握复杂技术工作的工人的需求在不断快速地增长,由行为不良者、穷人和罪犯构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的下层阶级人数众多,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百上千万教育不足和看上去像半原始人的移民蜂拥而入,一种能评估人的心理能力的科学方法可以为社会领导者们提供一条从混乱中理出秩序的办法。

 <<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 下一页  >>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 技术支持 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系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6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    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