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第四节 社会治疗的理论与实践 |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互联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3-25 22:19:20  |
|
表演理论的目的是唤起人们对人类生活中表演维度的注意。在当今的社会中,人们存在的表演维度长期以来一直被大家所忽视。很多人认为表演是舞台上的事情,是演员的专利,是少数聪明人制造的,其他人只能以文化消费者的身份被动地接受职业演员的表演活动。于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表演被挤到一个特定的角落里,像政治和哲学一样,被制度化、职业化,表演只剩下了娱乐的功能,并且像娱乐一样无足轻重了。
针对如何创建最近发展区的问题,表演理论指出,大多数人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年后就停止了发展,就是因为社会环境没有为人们提供扮演他人角色的机会。而人类正是通过参与社会环境中的活动,通过扮演他人角色学会了各种活动,并在其中得到发展。人是会表演的物种。婴幼儿开始学习语言就是在表演讲话。他们模仿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年人的时候,并不是鹦鹉学舌式的简单模仿,而是一种创造性的模仿,是在社会情境中扮演他人角色。正是在这种创造性的模仿中,人类实现了从咿呀学语到正式交谈的既普通又神奇的飞跃。
围绕着如何创造新的生活形式的问题,表演理论阐述了情绪的超个人性以及情绪与生活形式之间的关系。表演理论认为,情绪并不是产生于个体内部,而是产生于人们共同进行的关系性的活动中,产生于生活形式之中。由于人们对情绪的个体化的表达方式、交谈方式附着在这些关系性的生活形式之上,往往使人们误认为情绪是个人性的东西。换言之,是个体化的语言制度掩盖了情绪的超个人性。具体说来,以表达情绪的对话为例,人们对情绪性语言的传统理解是,“我”对“你”所说的话,传达了、描述了、代表了或对应于“我”的私人的、内部的情绪状态,而“你”对“我”所说的话,同样代表了你的私人情绪的属性。表演理论认为,情绪性对话是一种个人情绪状态的信息交流,产生于生活形式之中,是生活形式的一种表达,也是关系性生活形式的表达。换言之,情绪性语言的意义来源于人们共同创造、共同分享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这种经验不是“我的”,不是“你的”,也不是“我”对“你”的,而是“我们的”。情绪性对话的历史主语(不同于语法的主语)不是“我”也不是“你”,而是我们。如同一个母亲和她的咿呀学语的婴儿共同建立起的最近发展区,赋予对话以意义,在关系性的活动中,“我们”才是意义的创始者。所以,表演理论主张通过表演的方法,通过社会性的活动,创造出新的生活形式从而创造情绪的发展空间,这个过程可以把情绪从个体中解放出来。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
文章录入:xinlixue 责任编辑:xinlixue |
|
上一篇文章: 第十八章第三节 社会治疗的理论背景
下一篇文章: 患者人们如何了解心理治疗 |
【字体:小 大】【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