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第二节 社会治疗的理念 |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互联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3-25 22:14:00  |
|
第二,心理诊断是以语言的图式论为依据的[21]。图式论认为心理语言的基本功能是真实、准确地描述心理状态,包括动机、态度、心理事件等。与这些描述相应的是内部的客观状态,有时是外部的“现实”。图式论的观点代表了长期以来心理治疗的临床实践,在西方文化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依据图式论的观点,在心理治疗中,来访者被要求对心理的所谓客观状态努力进行描述,治疗师则不停地敦促对方诉说病情,对“内部现实”作出尽可能详尽、忠实、深度地描述,并对来访者所表述的真实性、意义、一致性、清晰性、价值等进行盘问和质疑。可以说,诊断的大部分时间是对心理事实进行描述、再描述的过程。一些反对心理诊断的意见认为,这样的诊断实际上已经改变了来访者的处境,或者说对其生活形式发生了影响。来访者一旦被贴上诸如此类的标签,便构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了其个人生活史的一部分。这是现代的心理治疗难以理解,也无法改变的一个基本事实。简言之,诊断本身在给来访者造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心理压力的同时,也把消极影响渗透到他们未来的生活中去,造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更多的心理问题。
近年来在心理学界,语言的图式论观点以及以此为基础的心理诊断的有效性已受到许多直接或间接的批评,特别是受到有哲学背景的“哲学心理学家们”的严肃批评。其中大部分批评是与维特根斯坦后期的思想密切相关的。维特根斯坦后期的哲学思想彻底否定了语言图式论的观点,提出了关系性的活动理论(relational activity),指出语言不是对事物的本质特征的描画,而是“一个活动或一种生活形式的一部分”。随着维特根斯坦的影响在心理学中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已放弃了语言的图式论,主动探索活动论的方法。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
文章录入:xinlixue 责任编辑:xinlixue |
|
上一篇文章: 第十八章 后现代主义心理治疗 第一节 社会建构论影响下的心理治疗
下一篇文章: 第十八章第三节 社会治疗的理论背景 |
【字体:小 大】【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