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第三节 心理咨询与治疗本土化的发展趋向 |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互联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3-25 22:07:37  |
|
现代心理治疗的发展与弗洛伊德创立精神分析学说密不可分,这也是一类大的心理治疗方法,它在历史上曾经风靡一时。它强调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年期心理障碍的产生与潜意识的内心冲突、童年期的创伤经历等有关。在过去的近百年里,其治疗技术和方法经历了重大的改变:从最初的长程经典精神分析到目前包括短程动力学心理疗法在内的数十种技术方法。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翻译著作很多,但大多数中文译作只是介绍早期的精神分析和动力学理论,很少具有系统性和实用性,甚少介绍70年代以来这方面的新进展,结果是如同观众进剧场看古装戏,戏虽精彩、动人,但终究是演员在台上,观众在台下,没有贴近现实和注重融合,结果是剧终观众散,没有形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固定的治疗团体和对象。分析性治疗的技术掌握与否与治疗者的悟性、人格品质等有关,其基本的一些技术已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为诸多心理治疗方法的基础,学习和灵活应用这种技术已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为中国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者水平提高的关键。但对一些传统的分析理论的解释有必要结合中国的文化和实情做很大的改良和修正,否则患者难以接受和认同。再者,国外近二十年来已逐渐放弃冗长、费高的经典精神分析,代之以趋于实用和手册指导的短程动力学心理治疗。意识的分层、人格的解释与梦的释义等可以在书本、教学上详细说明,但在实践上需注意“中国化”和患者的可接受性;这方面已做了较好探索的是对心理防卫机制的阐述,如“掩耳盗铃”、“阿Q精神”、“指桑骂槐”、“此地无银三百两”等中国典故有机地结合到理论中去,使得更多的人能够理解和接受。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已在心理咨询中得到广泛应用,其中亦可借用“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等加以形象化和贯穿。
三、挖掘和整理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心理保健的思想和方法
系统地挖掘和整理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心理保健的思想、方法,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工作。但是,要防止用中国古代心性修养的思想、方法取代现代心理咨询与治疗理论和方法的做法。因为二者在名词概念、理论体系、研究路径、适用范围等都各不相同。中国传统心性修养之学的特点是:着眼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接近常识,一般人容易掌握,主要依靠自己而不依靠他人,能充分调动当事人自身的能动性[20],而西方心理咨询与治疗理论和方法的特点则是,除了某些理论和方法之外,大多数强调咨询者和治疗家的主导作用,专业性较强,对有较严重心理障碍者效果显著。所以两者应相互借鉴、补充,而不能彼此替代。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
文章录入:xinlixue 责任编辑:xinlixue |
|
上一篇文章: 第十七章第二节 心理咨询与治疗本土化的若干尝试
下一篇文章: 第十八章 后现代主义心理治疗 第一节 社会建构论影响下的心理治疗 |
【字体:小 大】【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