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第三节 心理咨询与治疗本土化的发展趋向 |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互联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3-25 22:07:37  |
|
二、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心理咨询与治疗理论和方法进行本土化改造
这一途径是试图结合中华本土文化与社会背景,对于那些根植于西方的文化系统之中不能贴切地解释中国人心理与行为的西方心理咨询与治疗理论和方法进行本土化改造,以使得这些理论和方法能够更好地运用来解决本土中国人的心理问题。当然,心理咨询与治疗本土化改造不应停留在理论探讨上,而应着重于本土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的概念分析以及实际应用。季建林曾以《心理治疗在中国:西方治疗技术与东方文化思想的结合》为题进行了探讨,其中特别谈到中国心理治疗工作者如何对待西方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并以认知行为疗法和精神分析疗法为例作了如下说明[19],他的观点富有启发。
(一)认知行为治疗技术
认知行为疗法是近三十年来发展、应用最广的一大类心理治疗方法,它的基本理论假设是人类行为、心理问题的产生是后天习得的,与个体的态度或认识问题的角度(认知偏见)有关,可以通过再学习或认知改变(换个角度看问题)来纠正其心理障碍。因为方法直观、实用、技术比较简便、易操作、疗效易见、可测量等特点而得以被广泛接受和应用。国内对这类方法也进行了大量的系统介绍和应用研究,认为可能是目前应用最广和最适合中国国情的一类心理治疗方法。然而在实践应用过程中,如果治疗者仅机械式生搬硬套这类技术方法,那是不恰当的,应该考虑结合中国的文化底蕴,例如,在做系统脱敏和暴露疗法时,用“一回生,二回熟”、“熟能生巧、”“少见多怪,多见则不怪”、“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等通俗易懂的道理来代替“交互抑制”、“经典/操作条件反射”学习理论的介绍更能被患者接受,因为诊室毕竟不是教室,患者毕竟不是学生。同样,做认知转变疗法时,用“瞎子摸象”、“塞翁失马,焉知祸福”等典故来代替“自动性想法”、“功能失调性认知图式”等专业术语的灌输更为恰当。再如,自信心的训练、社交应对技巧指导和行为强化等实际操作,治疗者多用些“该出手时就出手”、“要做先生,先做学生”等语汇,可以减少或避免简单的说教和生硬的指导。如此看来,在运用西方各种疗法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的过程中,要会变通,把一些让患者不解的理论术语,变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耳熟能详、简单易懂的生活性用语,这样做就使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方法具有了本土化的色彩,更有益于中国人的治疗。
(二)精神动力学与分析性治疗技术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
文章录入:xinlixue 责任编辑:xinlixue |
|
上一篇文章: 第十七章第二节 心理咨询与治疗本土化的若干尝试
下一篇文章: 第十八章 后现代主义心理治疗 第一节 社会建构论影响下的心理治疗 |
【字体:小 大】【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