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第二节 中医心理病机 |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互联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3-25 21:50:56  |
|
(1)怒则气上:是指过于愤怒,使肝气失于条达,疏泄功能失常,肝气上逆,甚至血随气逆,并走于上。由于气血上逆,故可出现面红耳赤,青筋怒张,毛发竖起,横眉张目,头痛脑胀,甚至眩扑厥倒。临床上,因怒则气上而引起的常见病症有:眩晕,头痛,呕逆,胸满胁痛,喘促;血随气逆时,还可见呕血、衄血,还有的视力、听力急剧下降,以致失明、耳聋。也有盛怒后大量脱发,或头发变白者。严重时,可使人晕厥省人事,甚至因盛怒而丧命。
(2)喜则气缓: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过度的狂喜,以致心气涣散,精神不能集中。主要表现为精神情绪不稳定,周身软弱无力。由喜致病一般较少,若因狂喜过度亦可导致失神发呆,甚则发狂,心悸不寐等。
(3)悲则气消:过度的悲哀,以致意志消沉,心神沮丧,肺气消耗,是谓“悲则气消”。其主要表现为心境凄凉,无可奈何,垂头丧气,叹息不已,愁眉不展,面色惨淡,时泪涌而泣,少气不足以息,肢体麻木,肌肉、筋脉疼痛等。(4)恐则气下:因过于恐怖,以致肾气不固,气陷于下,精气内却,是谓“恐则气下”。“恐则气下”与“怒则气上”相反,此是向下的病势,主要表现为面色苍白,呆若木鸡,甚至二便失禁,或其人坐卧不安,畏手缩脚,不愿露面见人,惶惶不安,夜卧不宁,如人将捕之。临床常见的病症有:心悸,遗精,阳痿,腰脊酸痛等。
(5)惊则气乱:突然受惊,以致心无所依,神无所附,虑无所定,慌乱失措,其气乱矣,是谓“惊则气乱”。惊与恐近似而又有区别,惊为自不知,从外入而为阳,是骤临危险,突遇怪异,不知所措;恐为自知,从内而出为阴,多为从容而致,可以宛转思维,即惊急而恐缓。惊则气乱所致的病症有:惊悸,不寐,痴呆,癫痫,不省人事,僵仆等。
(6)思则气结:思虑过度,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临床常表现为肝郁或兼脾虚的征候,如:嗜卧,脘腹痞满,便溏,倦怠乏力,不思食,胁痛,胸膈烦闷,善太息等。
(7)忧则气聚:过度忧愁,损伤肺气,致使气机的治理调节功能失常,气聚而不行,是谓“忧则气聚”。其主要表现为:平时若有所思,若有所失,怏怏不快,闷闷不乐,郁郁烦躁。
(二)损伤脏腑
各种不同性质的情志剌激均可直接损伤脏腑,并且具有一定的规律:以伤本脏和所胜之脏为主。即《内经》所说:“怒则伤肝”、“喜则伤心”、“悲忧则伤肺”、“思伤脾”、“恐则伤肾”。张子和具体解释为:“怒伤肝,肝属木,怒则气并于肝而脾土受邪,木太过则肝亦自病;喜伤心,心属火,喜则气并于心而肺金受邪,火太过则心亦自病;悲伤肺,肺属金,悲则气并于肺而肝木受邪,金太过则肺亦自病;恐伤肾,肾属水,恐则气并于肾而心火受邪,水太过则肾亦自病;思伤脾,脾属土,思则气并于脾而肾水受邪,土太过则脾亦自病。”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
文章录入:xinlixue 责任编辑:xinlixue |
|
上一篇文章: 第十六章 中医心理治疗 第一节 中医心理学概述
下一篇文章: 第十六章第三节 中医心理治疗 |
【字体:小 大】【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