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第二节 基本理论 |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3-25 20:55:21  |
|
自我失调的具体表现是,当个体对自我、他人和周围的世界提出一定的要求,而这些要求又不能得到满足时,个体便责怪自己,这种自责常体现为对自我的全盘否定,把自己视为一无是处、一文不值。调节这种心理状态的方法是自我接纳,包括放弃对自我简单的、否定性的评价和承认自己失误的事实。
不适失调也是指个体对自我、他人和周围的世界提出了教条而刻板的要求,这种要求与当下获得舒适的生活条件有关,当这些要求不能被满足时,个体便产生心理上的痛苦。理性—情绪疗法的治疗家常试图帮助这些人认识到,能忍受不适、放弃当下的满足而着眼于长远的目标和幸福才算得上是理智的表现。
由此可以看出,理性—情绪疗法的基础是自我接纳和保持较高水平的挫折承受度,这样的人才是心理健康的人。
二、分析和确定患者的问题: ABC理论框架
在理性—情绪疗法建立之初,埃利斯便用ABC的框架来概括和解释患者的心理问题。
A 代表诱发性事件(Activating events);
B 代表对诱发性事件的认知和信念(Beliefs);
C 代表个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或结果(Consequences)。
ABC框架的优点之一是简洁,但又因为简洁,它没有注意到不同类型认知活动的差别。此外,还有一点必须指出的是,不同的治疗家在运用ABC框架时,是有较大的灵活性,并不存在一种绝对正确的解释形式。下面,便是该框架的解释形式之一。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
文章录入:xinlixue 责任编辑:xinlixue |
|
上一篇文章: 第十三章 理性—情绪疗法 第一节 理性—情绪疗法概观
下一篇文章: 第十三章第三节 实际运用 |
【字体:小 大】【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