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行为治疗的理论和方法 第一节 行为治疗的基本理论 |
★★★ |
第十二章 行为治疗的理论和方法 第一节 行为治疗的基本理论 |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3-25 18:31:24  |
|
三、模仿学习原理
行为治疗中的许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在获得习得行为的过程中并未直接得到过强化,学习的产生是通过模仿过程而获得的。心理学的研究亦已证明,人类的大多数行为都是通过观察模仿学会的。在有关模仿学习的理论中,班杜拉(A. Bandura)的工作最为突出。
班杜拉认为,人的社会行为是通过观察学习获得的,模仿学习可以在既没有模型也没有奖励的情况下发生,个体仅仅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反应就可达到模仿学习的目的,但要使个体运用这些行为,就必须运用强化手段。也就是说,班杜拉仍坚持S—R的接近性原理和强化原理,认为在社会学习的过程中,有决定性影响的仍是环境,如社会关系和榜样等客观条件。人们只要能够控制这种条件,就可促使儿童的社会行为向着预期的方向发展。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亦具有一些不同于以往行为主义的特点[4]:(1)强调人的行为是内部过程和外部影响交互作用的产物;(2)强调认知过程的重要性。与以往的行为主义者不同, 班杜拉认为认知因素在人的活动的组织(心晴部落整理发布www.lijinquan.net)与调节中起着核心作用。社会学习是信息加工理论和强化理论的综合过程;(3)强调观察学习的重要性。他认为许多行为模式都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及其后果而学来的,他尤其强调模仿对象及其特征对激发特定行为的重要性;(4)强调自我调节的作用。他认为某个特定行为既会产生外在的后果,也会产生自我评价的反应,所以行为的强化来源于外界反应与自我评价。因此,班杜拉除注意到外部强化、替代强化(因观察别人的某种行为而强化自己的该种行为)对学习的影响外,特别重视利用自我强化或自我惩罚的方式来加强行为的自我控制。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
文章录入:xinlixue 责任编辑:xinlixue |
|
上一篇文章: 第十一章 第四节 精神分析治疗的发展与评价
下一篇文章: 第十二章第二节行为治疗的基本假设和治疗过程 |
【字体:小 大】【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