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对常态心理的分析 |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3-22 21:14:40  |
|
弗洛伊德认为,这段记忆遮蔽了童年时期另一个重要的心理,即儿童想要了解男人与女人的区别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几乎为大多数儿童所共有。显然,这位青年在童年时也有这种好奇心。弗洛伊德说:“就象他想分清m和n这两个字母一样,后来他也想知道男孩和女孩究竟有何不同,真希望姑姑在这方面也能教教他。一旦他发现,两方面的差别很相似——男孩也只是比女孩多了那么一部分,他才记住了孩童时期的那种好奇心。” 弗洛伊德对日常生活心理的分析是很仔细、根认真的。他在分析过程中,注意材料的来源、内容,了解材料发生的背景,而且,也注意吸收别人对这些心理现象的分析经验和理论结论,使分析不断地深入下去,呈现出他的理论发展所显示的那种层层波浪前进的强烈特色。 他在研究日常生活中的语误时,充分地考虑了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冯特(1832—1920)的研究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果。这位实验心理学的奠基人在当时出版了一本有关语言发展的著作,论及语误的表现。依据冯特的意见,这一类现象是有心理学上的根源的。他说:“首先,已经说出的声音可以引发一串声音与字词的联想流,这乃是促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语误的最大宿因。平时,我们心中原有一股意志的力量在压制着这种联想流;它一旦松弛或低沉,语误也就容易发生了。此外,注意力如果不专注在某一方面,有时也可能造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语误。这种联想的作用,也许因其表现互不相同而造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不同的语误形式,有时不应该出现的语音提早来临,或者说过的语音又再重复,有时一个常见的声音嵌入其中,更有的时候,在替代和被替代的词之间不存在发音方面的相似之处——以上种种原只在方向上有所区别,或顶多也只是联想发生的情况有所不同,至于其根本性质,则是一样的。” 冯特的这一结论,对于弗洛伊德富有启发性。弗洛伊德进一步说,促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语误的因素(如未受抑制的联想之流,或压制力的松弛等)通常是同时发生作用。所以,这两种因素不过是同一历程的不同宿因而已。伴随着这一松弛,或者更确切地说,经由这一松弛,注意力不再受抑制,联想的思潮遂能无羁地驰骋。 弗洛伊德还认为,语误的原因不能单纯地全然归之于冯特所说的那种“声音的触发作用”,还往往可以在语句的原意之外找到某些影响。弗洛伊德说:“干扰可能来自某一潜意识思想,只在这一次语言谬误里透露出蛛丝马迹。唯有经过分析的努力才能把它带到意识界来;或者它也可能来自一种更为广泛存在、而又同这整句话有矛盾的心理动机。” 由此可见,弗洛伊德把冯特的研究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果向前推进了一步,终于在潜意识中找到了语误的真正根源。 有一次,弗洛伊德看到自己的女儿贪婪地咬着一个苹果,于是他想引用一段诗来嘲笑她: 好可笑的猿猴啊, 当他咬一口苹果的时候。 (The ape he ia a funy slght, When in t5e apple he take a bite。) 但是,弗洛伊德一张口就说走了嘴,他不念“The aPe ……”,却念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The apel……”。这似乎是“猿猴“ape”与“苹果aPPle”的混淆——两个字发生冲突而妥协形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为“aPel”,也似乎是心中拟用的aPPIe“提早前移”。弗洛伊德认为,这些分析只停留在表面上。弗洛伊德说:“事情的真相是:起初我已经念了一遍,并没有念错。但是我的女儿被旁边的事分了心,没有听到,于是我不得不再念一次,这一来错误就出现了。我想,在重复时的不耐烦,希望快点念完它,便是这次语误的动机,而它遂表现为凝缩作用。”
“ << 上一页 [11] [12] [13] [14] 下一页
|
|
文章录入:xinlixue 责任编辑:xinlixue |
|
上一篇文章: 第八章 生活的旋律
下一篇文章: 第八章 第三节 会谈中的非言语交流 |
【字体:小 大】【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