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第十六章 中医心理治疗 第一节 中医心理学概述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互联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3/25 21:41:35 文章录入:xinlixue 责任编辑:xinlixue | |
|
|
(二)心主神明论 在中医学中强调“心”对精神的主宰和统帅作用。“心”作为五脏之一,主血脉;“心”的另一重要功能是“主神明”。《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5]所谓神明之心,乃产生人之一切心理活动的器官。 心主神明论是祖国医学用脏象学说一元化地阐述人体复杂生命活动规律的假说。它认为人的生命活动最高主宰是“心神”,心理活动也不例外。人体的心理活动和生理活动,就是统一在“心神”之下的。 首先,祖国医学认为:心神主导脏腑机能活动,表现为 心神为五脏六腑之主与经络为神气行使之道。同时心神主导意识思维活动。在这里,中医学的一个认识在于,“心神”总统魂魄,兼赅志意;人身之神的活动是很复杂的。《内经》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用“五行归类”的方法,将其归纳为五:神、魂、魄、意、志,而称之为“五神”。关于“魂”,《灵枢·本神篇》说:“随神往来者,谓之魂。”魂在神的指挥下反应快,亦步亦趋。关于“魄”,《灵枢·本神篇》说:“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而“人始生,先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精”(《灵枢·经脉篇》),故魄是指与生俱来的某些本能活动。《内经》认为魄与肺的关系密切,即所谓“肺藏魄”。关于“意”、“志”,从广义上都是指心“任物”后所进行的思维活动。 有关人的正常心理活动,最早见于《内经》。《灵枢·本神篇》:“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魂……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6] 从这段文字看出,《内经》以神、魂、魄、心、意、志、思、虑、智等词来阐明心理活动过程,并表述了其间关系。“心”与“神”是泛指人心理活动的统称;而“精”此处则指人身精华之精,是心神赖以活动的根基。至于魂、魄、意、志、思、虑、智,才是个别心理活动过程及特质。 《内经》中“神”的含义很多。如《灵枢·本神篇》曰:“……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类经》(明·张景岳)注释曰:“……故人之生也,必合阴阳之气,构父母之精,两精相搏,形神乃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又如《素问·八正神明论篇》曰:“帝曰,何为神?歧伯曰:请言神,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 中医学中魂魄的主要含义有着唯物主义的色彩,《灵枢·本神篇》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意为人是接受自然界的阳光雨露,地面的植物、水分等生存必需条件而生活的,人的精神、魂、魄也是以物质为存在前提的。《灵枢·本脏篇》曰:“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这也表明了魂魄有物质基础,而且魂魄被看作是“精神”活动的表现。但二者也有区别,这里还要提及“心神说”与“脑髓说”。关于这个问题,祖国医学目前尚存有两种不同学说的争论。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