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专 题 栏 目
最 新 热 门
最 新 推 荐
相 关 文 章
如何讨人喜爱
  [推荐]交际第一步 成功起点           ★★★
交际的奥秘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心理学家网 >> 应用技术 >> 成功训练 >> 成功点金石 >> 正文
作者:我是小草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12-6 21:29:11
 

 十二  表情与心理
 白马答题的秘密
    1903年,在德国柏林发生了一件轰动一时的奇事:公爵奥斯廷养了一匹名叫汉斯的白马,这马能通人性,按照提问者的要求做算术,在观众群里找出指定颜色的布块,甚至能猜字、识词。这匹马果真有人一样的思维吗?人们既怀疑又惊奇,争相传谈,纷纷前来求见公爵要和汉斯“对话”,企图揭开其中的秘密。当时,德国有名的马戏团长以及善于破案的大侦探也对汉斯进行了专题考察,结果都不得不怀着敬佩而又费解的心情告辞而去。人们把白马汉斯的行为传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了神话,惊动了一位动物学家,他经过对汉斯长期观察与研究,终于解开了这个谜:原来白马汉斯很善于观察人的面部表情,从人们不知不觉地流露出的表情中获得一些暗示。例如,在回答算术题时,汉斯一边敲着自己的蹄子,一边察看人们的面部表情。一旦汉斯敲击的数目符合答案时,提问者及观众们的面部便自然表现出肌肉放松、嘴唇张开、眼睑下垂、脸色微红、呼吸深沉等变化,聪明的汉斯从这些微妙变化的观察经验中猜出“结果己到”或“令人满意”的意思,从而停止敲击蹄子获得奖赏。在找有颜色布块和猜字识词时,汉斯从人们下意识地朝目标移动的眼光中,猜寻出应该去找的目标来。
   有些动物的大脑确实具有这种除本能以外的剩余功能,因而经过训练能做出一些异乎寻常的动作。这位德国动物学家不仅解开了白马答题的秘密,而且给人们带来很大的启示: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自然流露出来的人的面部表情很容易表达人的心理。
    在人的面部表情中最容易被人知觉的无疑是那双闪动着的眼睛,人的眼睛素有心灵之窗的美称,人们通过眼睛认识了大千世界,同时又将内心的活动通过它流露出来。仔细观察一下各种人的眼睛你一定会发现,有的诚实而圆大,有的机灵而闪亮,有的深沉而明邃,有的混浊而凝滞。翻开文学作品,作家们在刻划人物时总要着力地点化人物的眼睛,诸如“神采奕奕”、“炯炯有神”、“暗送秋波”、“脉脉含情”、“鹰一般的锐利”、“剑一样的逼人”,……这些褒贬扬抑之词,描绘的是眼睛,刻划的却是人的内心。在许许多多描述人眼的作品中,最全面、精采而动人的,要数苏联作家费定的《初欢》了,作家写道:
      人的眼睛,会表示很多的意义:在蛇一般有伸缩性的表情上,它胜过了舌头。眼睛会放光,会发火花,会变得象雾一样暗淡,会变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模糊的乳状,会展开无底的深渊,会象火花跟枪弹一样向人投射,会把冰水向人浇灌,会把人举到从来没有人到的高处,会质问,拒绝,会取,会与,会表示恋恋之意,会允诺,会充满祈求和难忍的表情,会毫不怜惜地磨折别人,会准备履行一切和无所不加的拒绝。啊,眼睛的表情,这比人类琐琐不足道的语言来得丰富-- 眼睛在每种意思上附加无数种浓淡深浅的区别。简简单单一个“是”字,眼睛能用各种颜色来表达,从天蓝到沼泽般的颜色,从松香色到褐色,从灰黄到深黑,这种用颜色表示出来的“是”字,在男人眼睛里又和女人眼睛里的不同,每个"是”字,都有自己相应的“不”字,每种表情里面都象疑惑般的、隐藏了个“但是”,在呼之使来,蹴之使去的当儿,还在卖弄自己不声不响的力量。
   眼睛果真有如此神奇的魅力吗?这里面有作家细致入微的观察,也包含着一定的想象和渲染。实际上,眼的这种传神力量也是依据一定科学规律而呈现出来的。科学家从胚胎发育的研究中发现,眼睛实际上是大脑在眼眶里的延伸,视网膜正是按照大脑组织方式组织起来的,就象有人曾美妙地说过的那样:“大脑发展了一个向外观察世界的方法”。眼睛好比是大脑的在外面接触光的一部分。当外界信息被眼睛接收后,立即引起视神经的冲动传向大脑,同时,大脑皮层里的主观意识和潜意识作用也反馈作用于眼睛,使之作出有规律的变化。
   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左半脑具有逻辑的、言语的和计算的能力,右半脑具有几何--空间的、音乐的、图画的鉴别能力。有关研究资料表明,当我们向一个人分别提出两种不同思维类型的问题时,眼球就会作出不同的运动反应。例如,我们出一道算题让对方通过思索说出答案时,他那主管逻辑思维的左半脑就要受到刺激,眼球就会向右转动;如所提的问题需要用形象思维来寻找答案,右半脑受到刺激,眼球就向左转动(左、右半脑司管人体肌体的运动区域正好相反)。此外,当人凝神思考或沉浸于想象之中时,由人体内部发出的信息(包括大脑内部信息)就会 起人脑的局部区兴奋,兴奋区周围则处于抑制状态,它使眼球停止转动,两眼瞳孔呈对称平行,仿佛凝视着远方。在人的情绪控制下,如观看令人喜悦或感兴趣的东西时,瞳孔就会放大;观看令人讨厌或可怕的东西时,瞳孔就会缩小。而极度的悲欢都会使人用紧闭的眼睑将瞳孔遮掩。
   不知你注意到了没有,那些有教养的人与别人交谈时,总是注视着对方的眼睛。极有心计的商人在推销货物时,也是紧盯着顾客的眼睛。如果顾客久久注目于某种商品,就说明他已产生了购货的情绪,一旦顾客看货的眼睛中瞳孔放大,那就表明他已下定了购买的决心。
   达尔文认为,表情是动物和人类进化过程中适应性动作的遗迹。人的这种遗迹,实际上就是一些心理反应。我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对方的眼神,也就是以自己的心理去体察对方心理所作出的适应性动作的本能反应。我们不能只依靠这种本能去揣测对方心理,因为在人的面部表情中还有比眼神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整个面部肌肉的活动状态。为了证实这个问题,你不妨做个试验:假如你的同伴用一张硬纸挡住自己面部,只露出两只眼睛,他无论用什么样的表情来表达内心活动,你也无法作出判断。如果他的面部暴露出的部分越多,你就越能够对他的表情作出判断。
   下图是两位幽默大师的漫画象,虽然画家用笔极为简省,却勾勒出他们面部表情的主要特征。假如我们有意遮住他们的双眼,你仍能作出比较确切的辨认。大家都会有这样的体验:当我们回忆曾经教养过自己的老师时,大脑里最清晰的印象不是他们的眼睛,而是他们整个的音容笑貌。
    近几年来,国外一些学者运用统计的方法对人的感觉印象作了定量研究,指出:人的感觉印象=77%的视觉+14%听觉+9%的其它感觉;人获得信息的总效果=55%的面部表情+38%的语言+7%的文字。试比较一下这两项数据就会得出结论:人们在感知事物时总是以眼见为主要依据,而将心理活动表露给对方时,则主要是通过面部表情。
   不同人种、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区的人,他们面部的主要表情基本是一致的,这些表情与大脑两半球思维活动的关系怎样呢?象眼与脑的关系一样,右半脑控制和驱动着面部左侧的表情,左半脑控制和驱动着右半脸的表情。平常的人大多数是左半脑活动比较积极,所以他们的右半脸活动也比较积极:右侧脸肌肉放松些,右眉稍高,皱纹相对来说也不太明显,表现为右脸优势。
  必须指出,人的右半脑还具有更高级的功能 —— 想象力,所以一些天赋很高的音乐大师、歌唱家、演奏家等,由于形象思维占优势,使得他们几乎都具有左脸的优势,例如贝多芬、舒伯特、柴可夫斯基等都是左脸人,这很容易从他们的面部表情、甚至从照片上都可以发现出来。据此,我们能初步判断一个人惯常的思维方式,乃至发现他们的音乐、绘画等天赋和才能。
   此外,从人的整个面部表情也可以推测他的内心活动:当一个人确切地说“不”或表示拒绝时,它的整个面部肌肉都会处于收缩式的紧张状态;如果说“是”或表示赞同时,它的面部肌肉就会处于一种向前运动的放松状态。表情严肃的冷面上乍起红潮,定是“热浪”冲击心灵所致。凌人盛气陡然消失,不是心理平衡失调,就是遭受到无畏者的蔑视。谄上傲下者的眉眼绝不会闪出平等待人之光,而对某种变化突然纵声大笑,正是不愉快隐情释放的表征。……
   除了面部表情之外,还有人体各部分的姿态所作出的身段表情,声调、快慢、音色随情绪变化所产生的言语表情,都在表达人的心理活动状态。如果使这些观察手段结合并用,再加上对当时实际情境的辨析,就能比较全面、准确地掌握各种附加信息,较好地了解人的心理活动。
    为什么要结合当时实际情境进行辨析?因为一个人并非生活在真空里,周围充满着矛盾,反映到人的头脑里就会形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各种对立的意向和心理冲突。在大脑的控制下这些意向和冲突通常是被抑制或隐伏起来。常言道:“知人知面不知心”,仅仅熟悉一个人的面部表情,并不能全面地了解一个人的内心。有时,面部表情并不是一个人内心活动的自然流露,对于用假象和伪装的表情来掩饰内心的情况,还应该从各个侧面尤其是它的对立面去深入地观察和分析。
   在交际活动中,人们都希望坦诚相见,拨开对方那意向隐伏的帘幕,从心灵之窗里探视彼此的内心。然而,复杂的社会生活却又告诫着人们,诚实而无掩饰的脸并不适用任何场合,有时,过于忠诚反会受骗上当。随着经验的积累,一些人把这类“教训”看得过于严重,总想让虚假的帘幕把自己的内心遮得严严实实。由此可知,有些人不愿进行交际动,实际上也是害怕别人观察他的内心世界。事实上,那些遮掩严实的帘幕总有开启的时候,只要你耐心注意,善于抓住时机作出分析,你总会从对方微妙的面部表情变化中捕捉到他的心迹。
    也许是司空见惯或习以为常的缘故吧,有些人在交际场合偏偏忽视了对心灵窗口的观测,不少青年人往往要求自己“含蓄”和“恭谦”,有时忸忸怩怩,甚至不愿正视对方,只凭听觉和偶尔的视觉去感知交际内容,因此,他等于在交际中自动放弃了50%以上的信息量,这是多么可惜而又无能的表现!
   注意观察心灵的窗口吧,愿你在观察人的面部表情中增长知识,愿你那颗坦诚的心能够感动对方,彼此之间推诚相见,心心相印。
  


  十三  自我感觉与情绪性错觉
  交际中的感受性与心理定势作用
   金榜题名时,他乡遇故知。古人常以这两句话来表达人喜悦时的情感。小王刚刚接到业余大学录取通知书,又意外地遇见他少年时代的好友小张,那股高兴劲真没法形容啦。他特地准备了一桌酒席邀请几位朋友作客,一为好友小张接风洗尘,二为庆贺自己进取,房间里洋溢着一片欢快的气氛。大家入座后,小王正要启瓶酙酒,突然闯进一个人来。小王一看是自己的同事小李,心里不由得咯噔了一下,这人贪杯好酒,准是来做不速之客了。出于礼貌,小王说了几句客气话,不料,小李半推半就真的坐下来了。当着众朋友的面,小王只好硬着头皮招待这位“客人”,可心里总觉得不是味。
   又过了几个月,小王为弟弟结婚又操办了一次酒席,喜气洋洋的餐厅里亲朋满座,觥筹交错,笑语喧天,突然,那位好酒的小李又冒冒失失地闯了进来,小王并未打招呼,邻桌上另一位同事却喊住了小李。这一回小王虽说有点不如是,但转念一想,这么多人吃喝,多个把人不碍事,何必为此闹个不痛快呢。
   类似小王的这种感受,也许大多数人都有过。在市场上,人们买小菜时一分两分钱也要与小贩们算得清清楚楚,但在选购千元大件时,几元、几十元的差价却根本不当一回事。为什么同一类事,在不同的交际情境中会给人以不同的心理感受呢?
   一、感受性与韦伯定律
   并不是任何事物的属性或事物的任何属性都能引起我们的感觉。只有在事物的属性达到一定的量时,才能引起我们的感觉。例如,人们听到的声音,只有在声波振动频率达到16周/秒时,人才听到,低于这个频率,人耳就感觉不到声音的存在。象这种引起人感觉的事物属性的起码的最小量,叫做感觉的绝对阈限。我们平时评定一个人的耳朵灵,并不是从绝对阈限来考虑的,主要看他是否能觉察出声音发生变化的微小差异,即通过差别感觉阈限来体现的。
   在评定心理素质时,人们常常使用感受性这个概念,以
此来表示人的感觉能力。感受性是感觉阈限的倒数,例如,
设差别感觉阈限为△I ,差别感受性为C,则两者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反比关系。这表明:如果一个人对事物属性的微小差异都能觉察,那末,此人差别感觉阈限小,他的差别感受性就大,或者说,他的心理感受的能力比较大。
   人的心理感受与差别感受性有关。德国生理学家韦伯经
过研究指出:在一定限度内,差别阈限近似为刺激强度的恒
定的分数。用数学式表述,其中△I 表示差别阈限 ,I表示刺激的强度,K为数。根据韦伯定律,我们可以得出,人对事物的差别感受性,随着同类事物背景刺激量的增大而减小。因此,买东西时,背景刺激量越(商品价格越高),其差别阈限随着增大,差别感受性就会变小,人也就越不容易感觉出价格间的微小变化。在交际时,人越多,就越不容易发现彼此间的差异。找对象时,挑的人越多,反而越难作出比较,“自我感觉”往往不能真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
   在交际情境中,人的这种“自我感觉”常常影响人的思维过程。在处理问题时,情境中的事物很容易受所谓“功能上固定性”的影响,“当一个人实际上看到一个物体起某种作用时,要看出那个物体的其他用处就比较困难。其结果是问题的解决受到了障碍。而且,一个物体在功能上固定的程度,似乎随着最初看见时它的功能的重要性为转移;在早期它的功能越重要,便越难看出它的另一功能,但只要动机够强,功能上的固定性还是可以克服的。”〔注 〕那些广泛参加社交活动的人,办事总要灵活些,因为,他们是在不断地利用经验和尝试来修正自己感知上的失误,而不是固定在某种生理功能上。利用韦伯定律,不仅能说明客观刺激量与差别感受性的关系,而且能用它描述主观刺激量与差别感受性的关系,当这种描述再与高级神经活动的机制相结合时,就能进一步揭示心理定势对差别感受性影响的问题。
  二、疑人偷斧的由来与情绪错觉的影响
   《列子说符篇》里有一则寓言叫《疑人偷斧》。文章说:从前有个人丢了斧头,揣想是邻居的儿子偷的。于是他看看邻居儿子走路的姿势,象是偷了斧头的样子;脸上的神色也象偷斧头的样子;连说话都象。总之,一切动作言语表达,无一不象偷斧头的人。不久,失斧者在山沟里掘地,找到了丢失的斧头。隔天,他再去看看邻人的儿子,举止动作却没有一点象偷斧头的样子了。
   同是一件事,为什么客观环境没有变,仅仅凭人的主观上感觉,就可以得出相反的结论呢?
   根据韦伯定律的推论,差别感受性随背景刺激量增大而减小,这里,背景的刺激量增大是失斧者主观上形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的,而这种主观作用又是强烈的心理定势作用的结果。当失斧者丢失斧头时,开始怀疑他的邻居,产生一种定势意向,这种意向的逐渐积累,使差别感受性变小,即对方正常活动与非正常举止的界线逐渐变得模糊不清。反过来,这种模糊意向又进一步产生功能上固定性,强化心理定势。如此反复,相互作用,便出现了疑人偷斧的主观主义的错误结论。当斧子失而复得,证实自己推断上有错,原来的定势意向趋于零。此时主观形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的背景刺激量,差别阈限,使失斧者在这个问题上的差别感受性,达到最大,所以他才辨清了对方的行为不再异常了。
   在交际中,疑人偷斧、疑心生暗鬼之类现象经常发生。倘若一个人发现自己在事实面前是错了,但原有定势意向并不消除,多少保留自己的看法,那末,他的感受性便难以达到最大,仍会产生一些模糊的认识。
   所谓心理定势,就是按固定的思路去认识和解决问题。在某种条件下,人为了尽快地适应外界环境或迅速地处理外界信息,便以最简便的方式按已形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的神经联系的动力定型
去行事,通过这个过程不断积累有关的信息量,就会形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主观上的刺激背景。伴随着这种定势的形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大脑皮层中会出现兴奋过程或抑制过程的优势。疑心,往往是抑制过程占优势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差别感受性的减小很容易产生一种情绪性的错觉。即,这种错觉不是由眼球构造引起的几何图形错觉,也不是色彩或生活环境、习惯等引起的经验性错觉,而是由于情绪紧张引起的错误知觉。
     研究者指出,视错觉与人的处世态度有很大的关系,根据处世态度可把受试者分为三组:
  第一组:那些对自己的外貌、健康状况、工作上的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就和对家庭生活深意的人,一般不容易产生错觉。
  第二组:对什么都不满意,很容易为视错觉的结果所骗。
  第三组:处世态度居于两者之间,产生错觉情况也介于两者之间。
  由此可知,强烈的不满情绪和持续方向会使人神经高度紧张,在抑制为主的情况下最容易产生错觉。情绪错觉的另一种表现是自我偏见,这种偏见可能是抑制占优势的结果,也可能是兴奋占优势的结果。由于含有情绪因素,这种偏见要比无知离真理更远,妄自尊大便是它的典型表现。
   有的人工作上取得了一点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绩,便以此向人炫耀,如果再遇上几个捧场的,他的兴奋就更加占据了优势,自我膨胀的出现就是主观上使背景刺激量增大,致使他的差别感受性越来越小,认识问题的范围越来越狭窄,做出许多荒唐可笑的事来。
    骄傲也是这种自我强化的兴奋占优势的情绪错觉的表现。在人际间,骄傲会使自己落后,在群体间,“骄兵必败”已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了格言。回顾一下历史:力拔山气盖世的楚霸王为何最后在乌江自刎?有人说他不会用人,他不识韩信,连亚
父范增也不相信,其实,兴奋占优势的情绪错觉,已决定了他的差别感受性很小,他哪能识贤任能。此外,象赵括之军血染长平,马稷逞能失去街亭、符坚兵败淝水,关公夜走麦城,……这些骄傲的统帅或将军们,哪一个能逃脱失败的命运?在这些战争中,失败者并非缺少天时、地利、人和,但都缺少对自己作出心理分析,是自我偏见的情绪错觉引导他们走向了自我灭亡。
   必须指出,并非任何人的骄傲都会出现可悲的下场,因为这种兴奋占优势的自我偏见,在程度上有时不同,情绪错觉产生者的地位也有所不同。在交际中,人际间出现的小范围内的这种骄傲会引起对方反感或失去心理的支持,倘若居于高位,这种自偏见得不到纠正就会带来很大的危害性。
   人最难办的事之一就是自己认识自己,因为主观认识造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的背景刺激量增大会使自己的差别感受性变小,认识问题的能力越来越弱。要削弱由此而产生的情绪错觉,那就应该多交一些知心朋友,让挚友的诤言来削弱自己的情绪意向,保持一定的差别感受性,逐渐形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对问题的清醒认识。
    十四  一见钟情与终生难忘
  交际中第一印象的作用
   两个素不相识的人第一次见面时所形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的印象称为第一印象。初次见面时对方的仪表、风度、表情、姿态、身材、服装等都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以此为依据,它将为日后两人交际关系发展如何定下基调。所谓“一见如故”、“一见钟情”等心理效应都与第一印象有关。人们对第一印象持谨慎态度:当教师的第一次上讲台时顾虑最多,当演员的就怕第一台戏“砸了锅”,丑媳妇最为难的是第一次见公婆,甚至情人初次约会,双方几乎都苦于兜心,要绞尽脑汁打腹稿,背地里气壮如牛,见面时却显得拘谨、木讷,“足将近濡”或者是“犹抱琵琶半掩面”,表而趑趄,口欲言而嗫现得躲躲闪闪。也有人反其道行之,发生冲突时尽量“先入为主”、“恶人先告状”,为的是争取第一印象的影响。因为,第一印象容易形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思维的定势,并能通过人的第一次感知而造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永性记忆。
      我们对第一小组的人说,这是一位英雄模范人物的肖象,于是,他们便这样描写起来:这是一位三十岁左右的青年。牛一样倔强的颈项上高昂着一副刚毅、勇敢而坚定 的面孔,那扬起的黑眉下,生就一双深沉、果决而又富有表情的眼睛,这只有那长期在行武生涯中磨炼得坚韧不拔、百折不回的人才能具有;悬胆般的鼻梁、紧闭着的嘴唇隐着严肃和威武;他头发蓬松,没有理过。尽管没有穿军服,看上去,却分明是位某一战役中的英雄。……
   我们又对第二小组的人说,这是一个犯罪分子的图象,他们立即勾划起这个罪犯的嘴脸来:
   这是一条被追捕而怕见阳光的毒虫,疲备的脖子上展示出一副探头探脑的贼相,倒竖的恶眉下透出一双冷灰灰的眼睛,一动也不动地狡黠地看着什么,那个略向前伸的强盗式的下巴上搁着一只紧闭的嘴,也许,这个野兽正在磨牙潜待,伺机要猎取什么。……
    同是一张人像,仅仅受到事先告知“身分”的那句话的不同定向影响,结果就能形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如此截然不同的评价,这表明在形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印象前,定向信息具有多么大的意义。
     从明显的大小差别里,你也许预测着:大的要比小的重一些,但实际动手掂量,又将得出什么结论呢?克雷奇等人对100名陆军军官进行这种测试,差不多所有的被试都发觉:那较小的木块实实在在地重于较大的那一个。在这两木块重复被掂量之后,小的比大的重的感觉差不多同样强烈。后来,把它们放同一天平上称量之后,砝码和指针都清楚地表明:两块一样重!更奇妙的是,即使大家都知道“一样重”,再要求他们“不要注意”木块相对大小,而要注意重量感觉,但这种错觉小的比大的重的印象还是改变不了。
    看上去,大的比小的重,反复动手掂量的亲身接触形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了小的比大的重的第一印象,这种印象甚至使人再也不顾“两块一样重”的事实了,这是多么顽固的定势作用!
   原来,人们虽然在尝试着判断两个木块的重量,开始时看体积,后来发现大的不比小的重,显然是密度(单位体积的质量)不同,体积小的密度大,体大的密度小,得出这个结论后,第一印象便形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了,因此把体积小而密度大的木
块判断为较重一些。
   由上面的试验可知,人的心理定势的形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是理性的过程,是富有激情和意志坚强的积极的思维过程,这个过程并不是来自简单的感知,也不是一种肤浅的“暂时神经联系。”在人际关系中,心理定势与第一印象相互依存,它们直接影响着人们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其表现大致如下:
   1.月晕效应。人们往往根据第一印象,逐渐扩展到一。定的范围,象月晕那样,使它的周围也带上“光圈”。例如,对一个人印象好,则爱屋及乌,以偏概全,他的短处也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为长处。对一个人第一印象差,他的优点也会变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缺点。第一个关于人像的试验就是一个例证。
   2.刻板现象。即按照某人的国藉、肤色、职业或人为。定论被自己“推敲”认定,刻板地形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固定印象,此后,无论怎么纠正,甚至事实业已证明自己是错了,内心里仍要坚持原来的印象。第二个试验例子就是对刻板现象的说明。
   3. 联想转移效应。根据第一印象连带着想起交际情境。中的其它事物。所谓“睹物思人”、“浮想联翩”,都是联想的结果。在交际中有时故意“露出马脚”,让第一印象中正常的事与“马脚”联在一起,并转移到马脚上。常言道,“不打不相识”,打架或冲突本是“错误的第一印象”,但它却与正确的相识联在一起,甚至由此而产生难忘的友谊。
   国外正在试行一种“错误教学法”,有时,教师故意将难题讲错,给学生造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极其深刻的第一印象,但是,在纠正错误时,教师却巧妙地引导学生对正确答案的联想、利用联想的转移,“错误的第一印象”却给正确的答案带来了清晰的记忆。
   4. 想象拼凑效应。交际者的第一印象有不少不是直接。的感知,而是由他人介绍或书面转述的情况唤起记忆中表象加工改造而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的。看过《王子复仇记》的人,每个人心目中都有自己的“王子形象”,“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些第一印象几乎都掺杂着自己主观拼凑的东西。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听说中的印象不断拼凑着,甚至在感知真人真事时,交际者的想象拼凑仍在继续进行,只有经过多次的感知才使拼凑痕迹逐渐消除。
   二、赛切尔的新探索
   为什么,对有的人见了一面就忘不了呢?因为,第一印象与人的记忆有关,人的记忆力不好,那他的第一印象自然也淡薄。有的人并非过目不忘,只是无意之中见了某人一面,却在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又是什么缘故呢?
   外国有两位学者名叫赛切尔和琼恩,合著了一本书《认识过程的基础》,书中第八章对记忆的化学基础作了描述,并提出了产生永久性记忆的公式。
   人在形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第一印象时,对方的仪表、谈吐、风度都以新颖独特的信息引起交际者的脑神经冲动,那些美的或异乎寻常的仪态都会使脑神经放电量 值增大,主体的需要又使记忆物质的合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速率大于淡化速率。第一印象并不是在一瞬间形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的,而是在集中注意力的一番交谈或眉来眼去的秋波闪动之中传递信息的,因为产生决定性跃变需要一定的时间。见到美丽的花朵或姑娘,你总要多看几眼,时间 达不到一定值,注意力不集中(K2不增大),你就难以形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清晰的印象啊。当永久性记忆形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后,联想作用把印象中的事物与过去或周围那些有关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形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了一个接着一个的活动顺序,编上号,构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第一印象”的动力定型系统。
   当人们再次交往时,“第一印象”的动力定型系统里诸因素便一个接着一个出现了,并将再度感知的信息对号入座,纳入“第一印象”系统,偏见和错觉也就随之出现了。此时,要想改变它,必须破坏这种动力定型,这需要很大的能量并伴随着“惩处”或“自我纠正”的不 愉快情绪。因此,在初次与人接触时,要多联想,“多问几个为什么”,警惕第一印象的稳固动力定型,以便在必要时修补、完善甚至彻底改变它。
   根据赛切尔公式,要在交际中使人产生深刻的第一印象,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快节奏、多变化,以奇特的方式输送信息
   交际活动通常是在情绪松弛的情境中进行的,大伙儿都是那么慢吞吞的劲,你却能以较快的节奏向对方输出较多的信息。不停地动作或说话,围绕某一问题从多侧面、少量多次地展开,都可以增大K2值和T值。
   多变化和奇特能增大的乘积直接决定着永久性记忆的跃变。人们对那些奇特的事物总是记忆犹新的。奇装异服、形容古怪、反常的举止都可以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为新异刺激而引人注目,并被优先选择为交际的对象。交际时,在场的大多数人的内心都是不甘寂寞的,大家都在设法表现自己,希望引人注目,此时,保持自己与活动背景的差异,便能增大N值。例如,大家都在动,你却显得“沉思”或冷静;大家比较悠闲、稳重,你那危言耸听的斗士作风便会激起周围人心底里的波澜;流行服装款式里,古朴典雅的打扮富有诗意;热情洋溢的气氛中,思辩的逻辑证明更能令人振奋。奇异能使人印象深刻,还会给失当的举止作出解释,但过分的离奇反会留下笑柄。
   2.使用情绪感染力
   一幕情节生动的影剧,一曲动人心弦的乐章,一篇催人泪下的文学描写,总是那么令人难忘,这种感人的魅力就是情绪感染力。在交际中,建立了好的情绪优势就等于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功了一半。
   好的情绪能引起对方的仿效,使对方肌体放松。对照赛切尔公式,放松的肌体就能使基准跃变量Ci的值降低,或者说是使决定跃变所需的能量值变小,有利于产生永久性记忆。
    在第一次接触时,自己的喜怒哀乐会直接感染对方,无论是“同仇敌忾”,还是“同病相邻”,都能唤起对方的情感。有的人明明与对方誓不两立,却能假借外在情绪的做作而博得对方欢心,尤其是那些善于打圆场或顺水推舟的“积极赞 同”,更能引起强烈的情绪感染力。正因为如此,那些“笑面虎, “两面派”才有了钻空子的余地和害人的市场。
   3.注意生理与心理上的记忆平衡
   人自四、五岁便开始有了永久性记忆,根据赛切尔公式来分析,这是人的脑神经发展使放电量N值增大到能产生决定性跃变的结果。进入少儿期,孩子们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直观形象的东西最感兴趣。倘若,与你打交道的是个孩子,你要想给他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那么,初次见面时你就要多多使用形象语言和行为表现,让孩子们回忆偶然感知到的事物,也应多多提示他们作形象的回忆。
   青年期是人的脑神经纤维迅速发展并日臻完善的高峰时期,不仅年龄上有差异,性别不同也对第一印象形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有差异。女子对愉快经验的记忆,从十一岁到十三岁之间急剧增加,十四岁时稍稍减弱,十六再度增加,十七岁达到高峰。与这个阶段的女同胞打交道,要注意用愉快的情绪去感染她。到了十八、九岁,女子的听觉记忆显得特别发达,此时,对方的言语最能打动她的心。但是,到了二十岁以后,女子对自身的不幸或遭遇的记忆都显得很强烈,多愁善感、物伤其类的同情心会不知不觉流露出来,悲悲戚戚往往胜过卿卿我我。
   十八、九岁的男青年视觉记忆比较发达,他们很注重义形于色和言行一致,对人的风度、仪表比较讲究。二十岁以后,他们的视觉和听觉的记忆逐渐同步增长。但在二十二岁之前,他们对令人愉快的事记得牢,对不愉快的事易淡忘。这段时期的男青年常以男子汉大丈自居,心胸宽广,不计小隙,有时以“有恩不报枉为人”作精神信条。
   人到中年,性格趋于稳定,记忆已过了高峰时期,此时,对已形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的第一印象也能够分析对待。但是,在进入老年期以后,由于人的脑细胞呈分解性代谢,淡化速率加快,K1值变大,使永久性记忆难于形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人的第一印象已不十分重要。中国有句歇后语:“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有趣。”老年人对眼前知觉的事物逐渐感兴趣,并不遵循第一印象的规律。有时候,他今天对你印象好,明天又会从眼前的知觉中对你产生坏印象,态度改变频繁。因此,要想使老年人产生第一印象确实很难,但诚实、尊重人、谨慎、鼓舞情绪,仍会博得他的好印象。

  

 

 

  

文章录入:我是小草    责任编辑:我是小草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 技术支持 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系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6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    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