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理专题 - 社会心理学
    发表日期:2014年10月4日 编辑:shphao 有10276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人突然失踪的心理原因

你或你的朋友中一定会有一种人总会在一段时间音讯皆无,谁都找不到他。

打电话要么不接,要么停机,留言不回,就连最好的朋友都不知道他近期在做什么。

这个人人间蒸发了吗?

有的人在备考,注意力集中,跟谁都不想联系,有的人失恋了,吵架了,想一个人静静,还有的人厌倦了都市,跑到不知道什么地方旅游去了。 这些失踪,是具体问题诱发而来的,还不是规律性 地间歇性出现。

只要不是莫名其妙的,一下子就能猜到原因,就不算间歇性失踪。

真正的间歇症玩失踪是要付出代价的,辞去工作,洒脱而去还真是不容易。

首先,从拒接电话开始吧。哦,这个也有点残酷,那就接听电话吧,但一定要用不冷不淡的敷衍 口气,别人问他怎么了,他一定会说,没什么啊, 让人一头雾水才好。打招呼要微笑,但只能勉强地淡淡一笑,让朋 友无奈又无法追问。不是说,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吗?

间歇性的失踪,先要烘托不冷不淡的氛围,再隐蔽地开始。

不知道为什么,自己让自己失踪了一段时间。待在家里,只与手机里的文字为伍。不想交谈不想笑,用这种方式封闭自 己。还是会上、人人、微博,却几乎一言不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不知道该用何种情绪来展示自己。只想要个有责任 感的人,能给我安全感的人,而不是间歇性失踪、逃避、关手机的人。是我要求高,还是人总要有个舒缓压力的方式?如果我也关手机失踪个几天,你也能当没发生过地接受,照常生活吗?

失踪分为三个境界:

第一,注销一些账户,不回短信,不接电话,能不说话就不说话。

第二,关机,索性联系不上人,但宅在家里,现代人是不会扑到你家里找你的。

第三,辞掉工作,请个长假,达到活不见人的地步。

注销、拉黑等念头总是浮现脑里的人,其实并不会迷恋其中。

虚拟与现实的对比刺激太强烈了。微博、人人、豆瓣无论是负能量还是正能量,都是情绪的真 实发泄之地,我吐吐槽,看别人也吐吐槽,心情一下子会好多。但是,现实不是这个样子啊?身边幽 默的人都死绝了吗?呆呆地讲课,呆呆地听课,呆呆地活动,呆呆地上班,偶然谁心情不好了谁会去 安慰你?这个世界太乏味丨与人真诚的交往呢?又 顾虑重重。总之,现实的世界不好玩。在各式论坛 上宣泄,就像上了癮的魔镜,点击总是顺手,注销总太麻烦,手贱,手贱,剁手,剁手,骂自己千百遍。然而,—旦没了虚拟世界,现实世界就更枯燥了。

注销常常是失踪的第一步骤,突然哪里都找不到人。这样的人一直总想做些出格的事#玩失踪是 心理风险最小的事,明时白是不让座,明时白是闯红灯,其实心理压力都蛮大的。

想知道玩失踪如何才能轰轰烈烈吗?

我有一位大学时候的男同学,时不时为了躲女朋友而玩真的失踪。

是真的失踪啊。女朋友长得端庄,对他腻歪得不行。刚不见男朋友时,姑娘确实吓坏了,还报了警,警方第一次是在一个网吧找到她男朋友的,因为他曾偷偷登录过QQ,被这个姑娘当成了重大线索举拫给了警察叔叔,可后来警方觉得是这对小情侣在闹,人家还有凶杀缉毒等大事要抓,就不咋帮 忙管了。这位姑娘虽然美丽但也倔强,一看指望不上官方了,她确定男朋友一定还在大学校园里,因 为她男朋友常说"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 方",她也要避免"灯下黑"。于是这个姑娘拿着 他的大头贴照片挨个男生寝室问:你们见过这个人吗?其架势委实吓傻了一帮大老爷们儿。还好,没去女生寝室找。

否则,女生们还以为来找情敌复仇了呢!这位姑娘找人时的表情不卑不亢、落落大方, 看来,寻人游戏在快乐的无尽模式中。顺便交待一 下7他们的关系曾是多么亲密,他曾把女朋友偷偷领进宿舍,同床住了一个月,六个床位的男生寝室啊,狭小空间的爰情,难道必然催生一方的"失踪〃 ?

还有一次,—位朋友对我讲过类似的场景。她正在家里睡觉,突然听到砰砰敲门声,凌晨1点多啊!一个女孩也是拿着照片找人,原来她找到了男朋友的车,判断就在这个小区。但手机关机,找不到人。可能这个女孩子推断男朋友在幽会。

崩溃之际,我的这位朋友差点就想拫警。

男的失踪,女的抓狂。这是失踪症的登峰造极境界了。

所以,失踪的真实心理就是对亲近的无限叛逆、希望引起周围人的关注和自我超级减压。

比较轻描淡写的失踪是"旅游"。一位朋友〃失踪〃 了很久,后来现身,大家知道他去了西藏,听他讲述奇闻轶事,感叹西藏真是一个令人神往之地。

〃失踪者〃终归要回来的,否则就不能再间歇性失踪了。去的地方一定要能说出口,不能说去了甘肃,去了河南,—定要说去了丽江、青海等让听 众关心、羡慕和诧异、惊叹的地方#失踪才算获得 了确认,心理得到了平衡的满足。

有时, "玩失踪"纯粹就是不想理任何人。

外界看是失踪,他们自己看来,就是自我封闭。

为什么要与世界交流呢?谁能真正理解我?大英雄注定是孤独的,天才也是孤独的。虽然我不一定是英雄与天才,但至少与天才与英雄达到了同一个〃孤独〃境界,就像误闯入了英雄的房间一样,感受一下还是很爽的。失踪期间看他们非常不喜欢被别人打扰,但老实说,偶尔打扰还是必要的,否则怎能显示出他们在闭关呢?让某些找他的人着急,因为他正在思考,好的,把手机关掉,躲躲清净。他愿意成为别人讨论的风景一我在失踪,闲人勿扰。他怕极了孤单,公交车上,一个人走路,—个 人吃饭,都会明生失踪的念头。

某女初嫁,与夫有隙。一日小两口又生口角,她便扔下幼子和丈夫,没留下只字片语,只身去了 南方,数天不见踪影。夫四处打探,惊动了双方父母,七大姑八大姨以及左邻右舍。当众人惶惶不 安"众里寻她千百度"的时候,却发现她"就在灯 火阑珊处〃。于是众人笑吟吟地迎着她回到家里, 皆大欢喜,谁还记得她玩失踪给大家带来的烦恼和不安呢?

她玩失踪,是检测家人的牵挂程度。 美国某著名高校校长,也玩起了失踪。突然有 —天,他撂下学生、公务、课题,就不见了踪影。或是做了一名农夫,或是当了一个街道清洁工……笔者记不得了,反正是做了回处在社会低层的普通人。用他的话说,就是用一年的时间,隐姓埋名,置换身份,另眼看世界,从另外一个角度感知世界。他玩失踪,是提升对事物的认知度。

失踪,有时候暗示着一种陨落的美。我对自己早已绝望,那就索性绝望地更彻底吧!反正也是孤独的一个人,少数联系、交流的孤独,还不如不联系、不交流。我就那么没人理吗?这样的人心里是个小孩。爰手机自拍的人,希望世界都会关注他。

名人失踪有时是做秀。突然不发微博了,让粉丝们猜去吧。功成名就的人总爰玩失踪。这些人勤奋之际也有着敏锐万分的眼睛。

大凡玩失踪者,都是在某一方面有些"资本"的,要么是公众注目他,要么是大家需要他,要么是有人在意他。普通人是玩不起失踪的。如果你在单位那里失踪十五天,就会被开除工作籍。单位不是有规定么:无故旷工十五 天者,作为自动除名处理。如今找份工作可不容失踪的魅力在于能时不时地获得一种仪式感。注销,拉黑,失踪前的告别宣言,失踪一段时 间后的现身。这一套程序仿佛有魔力,让你无时无 刻的拥有了清理自身的机会。不断总结#不断开始,这是更新自我的状态。失踪的仪式感增加了传 奇性,为乏味的生活增加了佐料。

还有三种"失踪"的特殊情况:

1、离职前的失踪

离职前的失踪无外乎两种,—种是尽可能地让周围人知道他的动向以及他的不满,表现得暴躁狂放和肆无忌惮,另一种则是不希望过多人关注,甚至想隐藏自己离开的真实原因以及发展方向,于是出现了默默隐藏和间歇性失踪。同事之间有谁突然出现低调的迹象,哦,很可能人家要远走高飞了!

2、传统失踪是为了减压

失踪的最经典桥段是婚礼上的新娘或新郎逃婚。别人安排好的不要,面对最后一次选择又不敢放弃,失踪是常有的事,而对于新娘来说,她们的恐惧更多来源于对婚姻稳定没有信心,担心婚姻会产生变数,爰情不会长久,譬如考试前的焦虑症等也都属于这种情况。

3、毕业后,我为啥选择失踪?

很多同学毕业后就再也没有联系过,造成很多人被"失踪〃。除了人情冷漠的原因之外,还有更深层的心理原因。一位年轻朋友在微博上这样解释:老同学我不想和你联系,并不是我忘记了你,而是我不知如何开口。我担心,—开口就成了客套话。所以,请原谅我。

沟通是需要技巧的,即使有着最真挚的感情,也很容易造成误会、现在看起来,成年闰土看见鲁迅后,并不真的一定是由于等级观念的戕害而叫了 "老爷",也许他是真不知道如何表达。

若不开口,隔膜始终也是有的,但心里的距离还是最近。

若一开口,心里的隔膜就成了一堵墙。之后得需要多少千言万语,才能化解?

总之,失踪是一种极致的生活方式。正如闭关一样。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士人积极入世,侃侃而谈。总有一些高人很久不出现,—旦现 身,总会有新的气象,新的思想。

当代的微博社交驱逐了孤独,流动性太大使距离具有了弹性。于是微博上的失踪也成为了可能。

失踪是为了积蓄力量,向世界宣告:我就是个爱出格、敢想敢做的人。玩失踪,特别像玩蹦极, 一个人看似突然直线跌下去,在众人的惊呼中,最终又一次安然无恙。
【本文由 中国心理学家网 发布,转载须保留本文链接!手机浏览网页显示不完整时,请点击网页底部的电脑版。欢迎关注本站微信公共号:xinlixuejianwang 分享按钮

相关专题: 最新文章
专题信息:
  全国正规的心理咨询师培训(2022/5/3 18:11:22)[4531]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C1)(2021/8/9 12:16:08)[2570]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B)(2021/8/9 12:13:58)[2006]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心理调适(2020/12/12 23:45:29)[2489]
  新冠肺炎疫情下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与疏导(2020/12/10 23:41:39)[3313]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