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理保健 - 心理保健
    发表日期:2014年10月3日 编辑:shphao 有8102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突然感觉好失落的心理原因

突然感觉好失落,你有没有过这种感觉?突然间情绪低落,什么事也不想做,—时间整个世界被失落笼罩。前一秒你若安好便是晴天,在没有受到任何刺激的情况 下,下一秒就变成了你若安好便是晴天霹雳。情绪如此剧烈的转变,让自己在倍受失落困扰的同时异常困惑与不解。

突然感觉好失落,心理学上称作间歇性失落症。

有时候,莫名的心情不好,不想和任何人说话,只想一个人静静的发呆。有时候,夜深人静,突然觉得不是睡不着,而是固执地不想睡。有时候,听到一首歌,就会突然想起一个 人。有时候,别人突然对你说,我觉得你变了,然后自己开始 百感交集。

失落的自己,如何能慢慢捡回来呢,间歇性失落症的孩子们,发病后的行为让人觉得莫名其妙。明明一大堆事摆在那里,却呆坐着干 着急,不采取行动,没有心思做任何事,在时间的 流逝中,心情越发焦虑,情绪在糟糕中强化。知道 自己必须马上行动,完成必须完成的任务,但病症中的思维却控制不了行动,头脑虽很清醒却无济于事。等到缓过来,人从失落中脱离,便对自己十分 生气和懊悔,悔自己的无作为,恨自己任时间浪费。

处在失落阶段,我们也会对自己正表现出的愚蠢浪费行为深感气愤,但病症过于强大,精神无法 战胜,只能在挣扎中等待自己摆脱失落魔咒。

其实,人生就是持续失落的过程,不如意事常有发生。偶尔的好事发生,才能暂时麻痹。

但,有果必有因。突然感觉好失落,间歇性失落症的原因是什么?

很多朋友可能责怪自己懒惰,生活不积极,鄙视自己庸赖成性。

事实上,间歇性失落症给人的感觉的确跟懒惰的表现极其相似----我心情不好,我不想做任何事情。但是,二者本质上是不同的,懒惰在这种情况下是享受的心态,而间歇性失落者则是焦虑、无 奈、愤怒,是更甚于肉体的煎熬。因此,这绝不是刻意的逃避。

失落的原因若很明显,解决起来就容易多了。 ―次失意,―次自我反省就够了。毫无缘由的失落最具有杀伤力。我想,可以有这样一种解释:失落源自真实内心的思考,有时候,你自己都不甚了解,在你没有察觉的情况下,内心的不满意,或担忧,或害怕的 事,不经意间想起,都会触动你的神经,在你毫无 防备的情况下造成不小的打击。有时会迁怒于人, 有时会瞬间落入失落的梦魇,而自己全然没有察觉到是如何造成的。

隐藏在内心的这些事,时常被想起,你也就患上了间歇性失落症。

譬如,看到哪一个词,你会突然不高兴?搞一个测试,哪—句话让你瞬间不高兴?

注意,是直接击中你的潜意识的词,而不仅仅是目前的缺点,要知道人们往往习惯于把不那么严重的甚至有点小魅力的缺点放在口头上,譬如,"好烦啊,我是个没主见的人"这句话背后的潜台词就是:你看我是多么随和的一个人!看到经过伪装后的"忧伤",你千万不要当真,很多人嘴上说说与心里被击中的完全不是一回事。

惹你伤心的一句话,通常比较伤自尊。

豆瓣上有人做过这项调査,排名前三让人瞬间失落的话的是:

第一句:"你胖了"----看过照片后, "外貌协会〃直接重磅打击,美好想象顷刻丧失。

第二句:"呵呵"----人家不想说了,不过,还算捧场,接下来,更让人尴尬。

第三句:""----彻底没话说了,表明人 家还在正常呼吸,你咋收场?

失落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接下来的分析比较残酷,要有勇气直面自己。

1、感觉自己没那么重要,真是让人沮丧,但无法说出口。

2、发现以前追求的东西没那么重要,白费劲了,但无法说出口。

3、看透了身边的人,有些失望,也无可奈何,但无法说出口。

4、失落就是寂寞,别人左拥右抱、卿卿我我,我为何独自凄惨?但无法说出口。

失落是因为世界观出现了短暂偏差,无法说出口,是因为人的本能保护。

但是,有些失落难以说出口,是因为不当的欲望没有得到满足。―个主任,被剥夺了对下级肆无忌惮批评的权力,这种失落杀伤力巨大,甚至有可能胜于总统退休之后的失落感。小权力使得顺手比大权在握但处处掣肘要幸福得多!对于某些人来说,拿走他的一卷新卫生纸,比高价骗他买一件东西要恼怒更多。

休假一段时间来上班,没有人问候一句,瞬间感觉自己并没有那么重要。在别人眼里,我们的确可有可无,也让人失落。再譬如说,很多人会因迟到、发两句牢骚被领导无意听见了而久久不能释怀,觉得给领导留下了极坏的印象,颇像是契诃夫笔下的〃小公务员〃。但是,工作不够积极,能力不够突出,一直恐慌自己出错,这是缺乏自信的表现,没有""的人,才会一心求无""。之后,才会发现自己根本就没那么重要,不失落才 怪。

失落仿佛是得不到什么蔡但得到后又有什么呢?

美好的热气球被戳破了,一点点干瘪下去,这就是失落的心情。

一位间歇性失落症的自白最近发现一种病,也不是最近才出现的,只是最近发现它越来越规律化一间歇性失落症。

要追根溯源恐怕要追溯到高中时期,在繁忙压抑的三年 中,并且在垂死挣扎的高三最后阶段,这种病时有发生,诱因不明,有时是一句话,有时是一件事,更多的是脑间闪过的一丝念头。症状:厌世,厌食,百无聊赖,提不起精神,时不时思考一下人生的意义,重症者歇斯底里,咆哮哭泣,妄自菲薄,更重者有抑郁的倾向。病因很复杂:或许是对前途渺茫的担忧,或许是对自己能力价值的极度不认同,高尚一些的是因为厌恶这个丑恶的社会豪美好的梦想无法实现,低劣的环境无法改变。不管是别人施加的压力还是内心对自己的高标准、严要求,最终都是理想和现实差距太大,自己的能力又无法填补 这种差距,要么妥协,要么抑郁,在两者之间就会出现间歇性失落症。
【本文由 中国心理学家网 发布,转载须保留本文链接!手机浏览网页显示不完整时,请点击网页底部的电脑版。欢迎关注本站微信公共号:xinlixuejianwang 分享按钮

相关专题: 最新文章
专题信息:
  全国正规的心理咨询师培训(2022/5/3 18:11:22)[4224]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C1)(2021/8/9 12:16:08)[2316]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B)(2021/8/9 12:13:58)[1817]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心理调适(2020/12/12 23:45:29)[2308]
  新冠肺炎疫情下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与疏导(2020/12/10 23:41:39)[3100]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