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理专题 - 社会心理学
    发表日期:2014年7月23日 编辑:shphao 有1088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群体性事件分析:内涵与特征

群体性事件分析,特别是有关群体性事件内涵与特征分析,有助于我们理解群体性事件一般特征,更恰当地看待与处置群体性事件。

群体性事件研究者尤为关注群体性事件的概念范畴,以澄清其与维权行动、暴动、有组织犯罪等社会行动的边界,并分析“群体性事件”从集体行动到集群行为、从集群行为到集体行动或从个体行为到集体表意行为、集体行动的性质转变问题。另一方面,它还与群体性事件研究的切入点及分析视角相关。据笔者了解,西方学者一般倾向于以参与者的行为类型、组织化程度和行为后果为基础,直接对集会、游行、示威、罢工、骚乱等群体性行动进行分类研究。

“群体性事件”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概念。而且,这些抗争性行动的性质及指向也不同于通用意义上的“集体行动”——主要为自下而上的“体制外行为”,并往往指向政府当局及其代理机构。因此,国内学者对群体性事件的理解是多义的,如“所谓群体性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规模较大,参与人员较多,以扩大事态、加剧冲突甚至实施暴力为手段,以满足需要为目的,扰乱、影响、破坏社会治安秩序,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群体性事件是指因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由一定数量人参与并形成一定组织和目的的集体上访、集会、阻塞交通、围堵党政机关、静坐请愿、聚众闹事等,并对政府管理和社会造成影响的群体行为” ,中共中央办公厅2004年制定的《关于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工作意见》中,将群体性事件界定为“群体性事件是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山利益要求、观念主张相同或相近的群众形成群体,聚众以非法的形式成手段来主张合法权益表达意愿的,有较大社会危害、应依法妥善处置的事件”。长期“群体性事件”的研究中对其本质的认识是共同的:“由特定或不特定的多数人参与,参与人持有较为一致的动机、目的;活动过程中出现严重违法行为,破坏社会治安秩序,危害他人或公共安全;处置过程中警方与当事人易形成对立”。

这些定义突出和强调了它的破坏性,隐含了对群体性事件的不安,却不能揭示群体性事件的全部内涵和客观意义,带有明显的倾向性价值判断。事实上,群体性事件种类众多,很多群体性事件的解决客观上推动政府工作的改进。因此,我国学术界、新闻界和政府有关部门对群体性事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贬义词演变为中性词的过程。2004118 日中办、国办转发的《关于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的工作意见》使用了 "群体性事件” ;2005年,第一次亮相国务院新闻发布会的中组部发言人说,“目前中国改革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关键时期,有些矛盾集中显现,并因此发生了一些“群体性事件”。自此,在主流媒体和官方话语体系中“群体性事件”逐渐被当作一个中性词而使用,这意味着它不再是一种事实上的禁忌,反映了我国政府对此类现象基本态度的改变,使人们对此有了新的认识。

与群体性事件内相关的是关于群体性事件的分类,于建嵘根据参与者的身份特征及所指向的目的、事件发生机制、发展逻辑及社会后果等,将我国当前的群体性事件分为维权行为、社会泄愤事件、社会骚乱、社会纠纷和布组织犯罪五类;文风华等人根掘群体性事件中个体的心理状态将群体性事件分为有组织的群体性事件、自组织的群体填件和情绪主导型的群体性事件;还有研究者直接使用环境群体性事件、突发性群体性事件、民族性群体性事件、发泄型群体性事件等表达,这些是否意味着已经都是群体性赛件的类型,是否穷尽了群体性事件的所有类别,研究者却没有阐述清楚。


【本文由 中国心理学家网 发布,转载须保留本文链接!手机浏览网页显示不完整时,请点击网页底部的电脑版。欢迎关注本站微信公共号:xinlixuejianwang 分享按钮

相关专题: 最新文章
专题信息:
  全国正规的心理咨询师培训(2022/5/3 18:11:22)[2095]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C1)(2021/8/9 12:16:08)[1858]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B)(2021/8/9 12:13:58)[1590]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心理调适(2020/12/12 23:45:29)[2095]
  新冠肺炎疫情下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与疏导(2020/12/10 23:41:39)[2844]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