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地位的测量工具
尽管TA和关于心理地位的概念至今已经存在了半个多世纪,但是它似乎饱受缺乏实证之害,尽管许多文章谈到了对TA理论以及心理地位的使用,它所获得的实证研究与其所受到的关注不成正比。对已经实施了的对心理地位测量的研究的讨论如下。
Fine和Poggio)采用128项描述的的Leary人际清单.试图研究并描述每种心理地位一般所伴随的经验行为。参与这个研究的22个被试都曾经是高级TA培训课程的成员。研究者要求被试回忆四个在小学、初中或高中上学时的老师,每个老师分别代表了这四种心理地位中的一种,并在Leary人际清单上评估,指出对那个老师的典型描述。Poggio和Fine的研究证实了四种心理地位能通过其预测的典型行为得到区分,而且这些观察到的差异跟一般文献中对心理地位的理论描述相一致。该研究还制作出了一份有关心理地位的行为描述符号列表,这个列表可能在临床和研究情境都有用。然而,该研究并为提出任何信效度数据。
该研究促进了个人定向量表(POS)的发展。个人定向量表包括了四个心理地位分量表,每一个心理地位有7个描述。每一个描述都有五分表,所以四个分量表分别的分数范围是7-35。在一个密切相关的研究中,Fine、Conard和Andrew (1977)采用个人定向量表向30名九年级生进行施测,要求被试用“你认为你最经常感觉的方式”来进行评估,用来测量心理地位的稳定性,研究心理地位是否会根据性别或情况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三种环境以随机的顺序描述出来:(1)‘‘和你同龄的人一起“(2) “在学校” (3) “在家与家人在一起”。学生在1到5之间给自己评定:(1)几乎从不(2)不经常(3)有时(4)经常和(5)几乎常常。该研究得出结论,个体通常有着一个主导的心理地位,但是这个心理地位可以根据情境在一定程度上发生变化。作者似乎很好地意识到了他们的样本——30个九年级学生,这是该研究的全部被试数量,这使得该研究在代表性和随机性上都有需要改善的地方。B.Strade和D. Kramer (1977)发展出了交互作用分析心理地位测量表。这个工具包括40个项目,采用Likert五点计分,1到5分对应于“非常同意”到“非常不同意”。有些项目在“我好”量表中测量心理地位,有些项目测量“你好”的心理地位,有些两者皆有。工具的信度通过Kuder-Richardson检验获得,分别是0.81和0.71。效度通过比较35个专业咨询师自我报告评估的结果来获得,效度的评估是0.82和0.88?测验常模通过对超过700个不同背景的被试施测获得。测验结果用百分位数表示。对不同年龄范围的被试使用独立的百分位数模板。
Hess设计了一个心理地位的自陈问卷,对81名大学生进行施测。这个工具有25道多项选择题。每个问题有四个可能的“迫选”答案,每种答案对应一种心理地位。这个工具调查了被试的自我报告式反应,被试被要求选择最能描述他们情况的回答。这些反应是对各种假定的社交情境做出的,包括想法、感受和个人情感特质的描述。研究采用专家小组评定,获得了该工具的表面效度。为了提供构念效度,研究者还将心理地位工具与明尼苏达多相人格量表所提供的独立效标进行了对比。关于心理地位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对心理地位的概念的阐明和对不同心理地位的特点进行了纯理论的阐述,大部分都只是在直觉上可行,甚至在临床上可验证,但是缺乏操作性定义的约束、好的测量理论的指导以及可重复的实证证据的证明。而为数不多的实证性研究往往只是将心理地位作为一个问题让被试进行选择(刘欣,2004)或者结合研究变量的性质划分为“好”与“不好”(Roger, 1999)。随着交互作用分析理论的广泛应用,Boholst(2002)提出了一个较为科学和严谨的研究工具。Boholst根据Beme所讨论的我好(1+)、我不好(1-)、你好(U+)、你不好(U-)四个基本信念,编制了心理地位量表(Boholst Life Position Scale, BLPS),向95名被试施测,并最终形成了一份包含有20个项目的具有标准化信效度的问卷,每个维度有5个测试项目,运用了 5点利克特量表(5=所有时间,4=大部分时间,3=—半时间,2=有时,1=从不)》Boholst将I-分数反向加到1+分数之上,形成一个对I的综合分数,对U信念也进行了同样的程序,并将各自的中数作为“好”与“不好”信念的分界点。
Boholst通过因素分析把数据减少到两个因素一一个代表I项目,另一个代表U项目。这两个因素可以解释总变异的 37.3%。国外研究者 Wiesner (2006)通过自尊量表和喜爱他人量表(Filsinger. 1981)验证了 BLPS问卷的聚合效度,Y值分别为-0.765和0.617,扩展了 BLPS的效度。然而,为什么通过因素分析提取出来的因素是I因素和U因素,而不是潜在因素“好”与“不好”,对于研究中呈现出的这个问题Boholst没有做出解释,待将来更多的研究来对这个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索》自交互作用分析传入中国,许多中国的研究者也进行了很多心理地位测量工具本土化的研究。许多研究者对Boholst(2002)教授编订的BLPS进行了修订,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了一系列研究。赵立芳(2008)修订后的心理地位量表包含14个条目,条目因素负荷从0.415到0.703,两个因素对量表的解释率到了36.06%,略低于Boholst (2002)所报告的37.3%。此外,量表信度指标a系数为0.732,I量表a系数为0.713,U量表a系数为0.662,基本符合心理测量学规定的信度指标。之后又有多名研究者对BLPS进行了修订。虽然许多研究者都对心理地位量表进行了修订,但是交互作用分析理论的应用可能存在
中西方文化差异,还是需要研究者开发出本土化的心理地位量表,以反映中国人心理地位的真实现状。还有一些研究者发展出了新的心理地位测量工具。王冰和田宝(2012)采用文献法、访谈法和语义分析法编制《电大教师心理地位问卷》。该问卷不同于以往研究中的“我”和“你”的二维结构,而是建立起了四因素结构,并且把每个维度单独作为一个变量,分别计分,不做交叉计分,也没有把被试截然分成四种。研究者认为这也更符合实际。研究采用网上作答的形式,通过对收集的142份有效问卷进行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最后得到特征值大于1、独立因素负荷大于0.4的题目19个,组成了四因素模型的正式问卷,验证了Beme的四因素结构。四个因素解释了总方差的41. 995%,总问卷的信度系数为0.76,达到了心理测量学的要求,可以作为测量电大教师心理地位有效而可靠的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