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理学论文 - 应用类
    发表日期:2014年7月5日 编辑:shphao 有2628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心理地位及其特征

1 什么是心理地位

心理地位(LifePositon)是一个人对自己和他人的基本信念(Beme, 1961)。心理地位形成于童年早期(大约三到七岁间),这一决定对塑造未来的决定、行为和后来与他人的关系模式有很大作用(Beme1969),儿童会逐渐根据所采用的心理地位适应或解读他的生活经验,使生活经验与他的心理地位相一致。这些基本信念可以简单分为:我是好的、我是不好的、你是好的和你是不好的。运用(+)号表示好,用(-)号表示不好,这些信念可以这样来表示:1+I-, U+U-。几种信念彼此组合,可以形成关于自己和他人的四种看法:我好,你也好;我不好,你好;我好,你不好;我不好,你也不好。Stewart&Joines (1987)认为,这些看法代表一个人从什么立场来感知自己和他人的基本价值。White(1995)认为心理地位是个体对自己和他人价值的看法、感知、体验,也是个体为了证明自己与他人价值而采取的一致性行为。尽管很多后人扩展了心理地位概念,基本概念仍然是Beme所结构化的那样。本研究采用的也是Beme对心理地位的定义。

2 心理地位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关于心理地位的稳定性和可变性,TA理论界尚未达成共识。Thomas Harris (1967〉相信一旦建立了,个人的心理地位会保持稳定。Beme (1972)Wollam等(1974)也都认为,个体通常有一个主导的心理地位,心理地位是相当稳定的。Ernst (1971)认为,我们不会每时每刻都停留在某一心理地位,我们不断地在心理地位之间转换。Holland (1970)也认识到心理地位有可能是相对的,他不认为儿童有一套一贯的期望或单一的心理地位,而是在对他有着不同结果的情境中有不同的心理地位。Tony White (1994)提出了一个两层模型,试图调和心理地位的稳定性与可变性之间的矛盾。他认为心理地位有两种水平,表面的、即时的心理地位和特征水平的心理地位。表面的心理地位是暂时的、反应性的,可以通过有意识的决定而控制。而更基础的特征地位更稳定永恒的;它们反映了个体的基本特征。在大部分例子中,我们每个人在我们一生中都有一个单独的特征心理地位。它代表了人格的其他部分建立的根基。尽管个体在表面上可能有心理地位的变动,他或她可能在底下一贯保持一种特征地位。心理地位的两水平也不是互斥的,它们能相互影响。特征心理地位能影响一个人在表面水平某一心理地位所采用的时间和舒适度。尽管提出了一个有建设性的思路,但White的两层模式还缺乏足够的实证支持,故本研究釆用的观点仍是传统的伯恩式的,认为个体具有一个稳定的、主导的心理地位。

3  什么是“好”(Okness)

至于什么是“好” (Okness),这个概念似乎难以准确表达。Steiner (1974)给出了好的一个哲学化的定义。他说,所有人都是“好”的,即使他们的行为不好。StewartJoines (1987)将好的程度定义为一个人感觉自身和他人都有“重要价值”。

在交互作用分析中,“好”表示的是一种普遍的感觉:对自我感觉良好,接纳自我和他人,不受权势左右,或可以摆脱不恰当的羞耻感。“不好”是“好”的反面情况。在交互作用分析中,“好”是人们标准的、主要的情况,它是情绪健康的状态  种潜在的占优势的状态,不受习得情绪习惯和有害的情感经验的影响。Eric Beme在谈及人类的困境时曾通俗地表达了 “好”这一概念,他说"每一个人生来就是王子或公主,早期经历让他们相信他们是青蛙,而后的病态发展都是由此而来”(Beme1969)。他相信这样的学习在人生的相对早期转变成了人生决定,它们表达着一个人对外部世界的心理姿态或心理地位。显而易见,不能说这些对“好”的描述是正确还是错误的,事实上,它们一起反映了 “好”的不同方面。然而,从本文的目的而言,本研究者所使用的关于“好”的定义跟StewartJoines (1987)的类似:即一个人感觉到的“好”的程度与他或她感受到自身和他人的价值有关。这一定义包含了认知层面,也包含了感觉层面。

4 心理地位的特点和运作方式

Ernst提出了 "心理地位象限图”,这一创举对交互作用理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心理地位象限图是有着四个相同大小的单元格或象限的正方形网格,他认为每一种心理地位都会在成人生活中以特别的社交互动反映出来,他把这种互动称为“运作方式”(operation)。这些运作方式是儿童期与亲密的人相遇时最喜欢的解决办法。它们强化了一个人对四种心理地位的参与——也就是说,一种心理地位有一种运作方式。通过学习和练习改变一个人占优势的动力社交运作,就是这可能改变心理地位结果的方法一而且可假定,心理地位自身也会发生改变。

4.1 我好,你也好(I+U+)

Beme (1966)认为这是一种“本质上具有建设性的”心理地位,是心理地位中最健康的。处于该心理地位的人能继续生活并解决问题,这是唯一以事实为基础的态度。Beme (1969)认为,这一心理地位要么是人们生来就有的,要么就是要通过后天的努力习得的;它不能仅凭意志行为来获得。在Harris(1967)看来,I+U+心理地位并不像另外三种心理地位的发展方式那样轻易地和自然地进入任何人的意识。根据他的观点,“我好,你也好”的心理地位是基于有意识的和言语的决定,而另外三种心理地位是基于感觉。这种心理地位以想法、信念和行动的赌注为基础。Holland (1970)认为儿童的需要都得到了满足的状态,就是I+U+James (1973)是这样描述处于这一心理地位的人:一个坚定地处于第一种心理地位“我好,你也好”的人,是一个自我表达的人,不追求完美,有忍耐力,也有灵活性。他倾向于与跟他有类似感觉的人交朋友,很少有敌人。因为他的这一 “继续进行”地位,他自发地设定现实的生活目标,并达成它们。他知道他是为爱而生的,也要生而爱人。

4.2 我不好,你好(I-U+)

Beme (1966)认为这是一个在心理上“抑郁的心理地位”,采用这一心理地位的人倾向于不重竞争并疏远他人,尤其是那些能力水平或满意度比他们自己要高的人,还有一些人通过孤立自己来摆脱自己而不是摆脱他人。他们把自己孤立在昏暗的公寓、峡谷、监狱或精神病病房,与“好"的世界相脱离。这是“要是……多好”和“我本该……”的心理地位。

Harris认为在子宫中人生的开端提供了关于”好”的最初和最基础的根据,那是最完美的共生亲密状态。然而,在婴儿出生之后,他立刻体验到的是一个跟之前相当不同的环境   个通常充满了心理混乱和强烈身体需要的环境,而且这些需要只能通过他人的有益干预才能得到满足——这样一个环境,不可避免地和自动地导致第一种普遍心理地位I-U+Harris认为这一心理地位的最终解决是放弃自我(寄居机构)或自杀。在HoHand看来,心理地位的决定跟一个人如果学习处理和回应挫折有关。Holland认为,如果攻击失败了,但是适应或“顺应”成功了,便加强了 I-U+

James描述道,处于I-U+心理地位的人,经常退缩、无助和抑郁,拒绝为自己的感觉和行为负足够的责任,期望别人来極救他。由于他的这一 “逃避”心理地位,他逃跑、退缩或从心理或生理上逃离别人。他认为他是不讨人喜欢的,只有别人才是值得被爱的。

Hine认为,"我不好,你好”的优势是,能接受信息,能寻求帮助、建议或信息,能够从他人身上学习,当在团队中与他人合作时,不用独立承担责任时或必须要相信其他人的计划时,感到放松。“我不好,你好”的劣势是,对自我和自己的想法不确定,容易怀疑和疑问,当处于领导者地位或处于注意的中心时会感到无所适从,难以对他人或他人的要求说不。

4.3 我好,你不好(I+U-)

Beme (1966)将之称作“偏执”的心理地位,这一心理地位强调“摆脱”他人、他们坐在人群中,对真正的或假想的下级或敌人吹毛求施。这是“傲慢的”心理地位,他们最糟糕的情况是杀手,最好的情况是干预者。Beme认为,即使是心理相对健康的人,也会由于该心理地位的驱使而选择一些诸如“传教士或地方检察官”之类的职业。他们把帮助“不好”的人当做他们自己的事情,而这些“不好”的人根本没有想要被帮忙。

HarrisI+U-心理地位称作“罪犯的地位”。他认为这一心理地位是发展自I-U+心理地位,是作为一种拯救立场而被采用的,在这些例子中,儿童受到了身体上的虐待和残酷对待。尽管Harris把这个叫做罪犯的地位,而Beme称之为偏执的地位,这两个人都同意这一观点,即这一地位尽管在基本上是防御性的,但是通过攻击他人的机制来实现其防御目的的。Harris认为,这一心理地位的最终状态是杀人,杀人者认为这样是正当的。

James将处于我好你不好的人描述为:傲慢的或偏执的心理地位,是爱批评的,如果事情出错了,就指责他人,是一个长期提建议的人,他可能会寻找对象进行身体上或心理上的迫害。由于他的这一 “摆脱"心理地位,他经常使得朋友、配偶和孩子离他而去。他错误地相信他是讨人喜欢的,别人不是。

     Hine (1982)认为,“我好,你不好”的优势是,能肯定自我和自己的想法,能够在需要拒绝的时候拒绝别人,喜欢成为注意的中心或者处于领导或掌控地位。其劣势是不擅于理解他人的想法,认为必须自己解决问题,当需要寻求帮助或寻求建议时,感到不自在。

4.4 我不好,你也不好(I-U-)

从引言中提到的马家爵与民警的对话中,不难看出马家爵认为自己是不值得爱的,其他人也是不值得爱的,用交互作用理论的术语来说,也就是采取的是“我不好,你也不好”的心理地位,而这种心理地位最终导致了一名青年的隅落,并给周围人也带来了毁灭性的后果。Beme (1966)将这种心理地位描述为“无用的和精神分裂的”,这一心理地位的受害者倾向于采用各种形式的急性的或慢性的自杀,要么就是伤害他们自己,要么就是损害他们的事业,要么就是破坏他们和他人的关系。临床上,它是精神分裂的或精神分裂样的。在Harris看来,这一心理地位的产生是由于儿童内心的被遗弃感。来自重要他人的正强化、鼓励和帮助太稀少了,以至于儿童在内心产生了常常落单或被遗弃的感觉。作为结果的愤怒、貌视和无用的感觉似乎构成了这一心理地位的核心。处于这一心理地位的人放弃自我,觉得生活没有希望。他仅仅是度过一生的时间,其最终结果是进了精神病院。

Holland认为,如果攻击或适应都无效,那产生的结果就是一个人内心的退缩,即I-U-James (1973)将处于“我不好,你也不好”的人描述为:由于他的这一 “一事无成”的心理地位,他觉得似乎他从来都没有做对过任何事,仿佛没有什么事情是值得去做的,根本不值得生活。他深信,他或其他任何人都不是可爱的。

Tony White (1994)曾创造性地提出了几种新的心理地位,打破心理地位四象限划分的平衡和对称。他认为心理地位符号“+”和“?'不仅具有方向上的含义,在“++”和“+”以及和之间还存在某种等级关系。根据StewartJoines (1987)的观点“HU-通常是一种应对I-U+的防御”,White建议将“我好,你不好”这个心理地位描述成“你比我更不好”(I-U--),并认为真正的贏家心理地位是I++U+ (“我比你更好“)White还提出了两种新的心理地位,他认为在人生最初的一两年时,由于还没有形成他人概念,婴儿采用的是“我好,你不相干”(I+U?)或“我不好,你不相干”(I-U?)?虽然White提出的理论见解比较新颖,但由于缺乏实证支持,尚未被交互作用理论界广为接纳。因此本文采用的仍是经典的伯恩式的四种心理地位。


【本文由 中国心理学家网 发布,转载须保留本文链接!手机浏览网页显示不完整时,请点击网页底部的电脑版。欢迎关注本站微信公共号:xinlixuejianwang 分享按钮

相关专题: 最新文章
专题信息:
  全国正规的心理咨询师培训(2022/5/3 18:11:22)[2105]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C1)(2021/8/9 12:16:08)[1861]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B)(2021/8/9 12:13:58)[1591]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心理调适(2020/12/12 23:45:29)[2097]
  新冠肺炎疫情下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与疏导(2020/12/10 23:41:39)[2845]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