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理学论文 - 教育类
    发表日期:2014年4月21日 出处:互联网 作者:张卓然 编辑:shphao 有1026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学生与教师心理交往教育方式分析

在教育领域中,受不断扩张的工具理性的影响,使当代的学校教育将重点放在了行为目标的设计与教学过程的调控上,其强调的是教学机制的作用,追求教学的实效性与程序化。在当代,学校教育将以人为对象的教育等同于大工业环境中的标准化的生产,把学生与教师放置在预先设计好的行为工艺框架之中,根本没有意识到在教育中心理因素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一、当代学校教育中师生心理交往的缺失

(一)教师给学生造成的心理压迫

从一定程度上讲,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依旧被当代的学校教育所坚持,在这种模式下师生间的关系是压迫和被压迫的。充当压迫者的教师在强化统治的结构,执行贯彻压迫意识时主要借助的是下述的做法与态度:教师负责讲,学生负责温顺的听;教师总是无所不知的,而学生却是一无所知的;教师教,而学生只能是被教;纪律由教师负责制定,学生只要遵守就行;选择由教师来做,并由教师将选择强加给学生,学生只能服从教师的选择;教学的内容由教师来选,而学生只要适应学习内容就行了;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学生仅是一种客体。就心理维度的角度看,长期一来师生间所维持的都是一种主奴式的心理关系。具体的讲就是:一方面,作为“主人”的教师总是自以为是、自觉高人一等,所以他们经常是为所欲为。他们的占有意识非常的强烈,会尽可能的压制学生的不满情绪,消灭学生探索的欲望,不断的挫伤学生创造的能力;另一方面,作为“仆人”的学生总是心甘情愿的依附于教师,他们觉得自己的地位十分的卑微,所以对教师他们只能是惟命是从。对学生而言,自他们是非常的无知的,但“老师”却有着极其丰富的知识,所以必须服从“老师”们的意见。因为“老师”总是强调他们是一无所知、无所事事的,所以长此以往学生也觉得自己很不中用。这种观念的不断内化,造成了学生对自己能力的不自信。这种被扭曲的师生之间的心理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创造性、能动性与自主性的发挥。

(二)学生对教师的心理抵触

教师在以往那种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模式中,常常给学生灌输“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以及“做好功课,升学考试”等相关观念。在评价学生与孩子时,教师强调的是他们的升学等级与考试成绩。长此以往,在教师与学生间也就自然而然的形成了一种共识,即:“要想成为好学生,就必须达到重点中学、重点大学的录取分数线。”考试、升学中的那些挫折在他们看来就是人生中严重的失败。此外,他们认为老师是很难宽恕、原谅学生的这种失败的。所以,学生在这样的一种教学模式中就不得不承受强大的心理压力。

二、当代学校教育里师生的心理交往教育模式的构建

在哈贝马斯看来,意识形态化的语言所造成的交往异化是导致精神病的根源所在,心理分析为病人与医生间在日常的语言主体通性角度上的自我反思的一种活动,显然这和当代的学校教育里的心理教育这一深层次的问题关系密切。按照哈贝马斯所提出的心理交往的相关理论,笔者认为在进行当代学校教育里的师生心理交往模式的构建时应当从下述的几个方面着手:

(一)师生应在心理上构建互主体性关系

从本质上讲,人的主体性指的是人的精神或心理的一种结构,及在该精神或心理的结构上所构建起来的实践活动的能力。唤醒、构建、增强学生的批判意识与主体意识是教育的宗旨。从根本上讲,对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就是对学生主体性心理结构的塑造。自我反思从本质上讲是医生和病人、病人和自己构建起来的主体间性基础上的心理理解、交往与沟通,病人可以依靠这种理解、交往与沟通来解脱心理上的压抑,进而恢复到正常的状态。所以,自我反思“就是一种活动,主体正是借助于此类活动,才将自己由他在其中变为客体的那种地位里走出来。”当代的学校教育里师生的心理交往的主体间性指的就是在心理方面师生间互相的容纳,也就是接受对方、理解对方,可以相互的尊重、互相的信任。教师应充分的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用真诚的心来帮助、关怀他们,给学生以足够的期待与爱。根据心理学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学生在教师暗含的期待与真诚的爱的影响下可以被感化,进而为学生提供巨大的前进动力,让学生能够沿着教师所期待的方向不断的发展下去。

(二)人格的完善是师生心理交往的旨趣所在

从本质上讲,师生间的心理交往的过程就是一种心理教育的过程。作为非理性教育的一种基本形式的心理教育,培养完善的人是其最为根本的目的。若将理性教育的着眼点与基础看作是将逻辑结构作枢纽而建立起来的文化科学知识,那么培养完善的人格就将是非理性教育的根本旨趣。但是,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在评价衡量人时根据的都是科学的标准,教育学也根据科学范式完成了自己体系的构建,在这种思路的影响下人们致力于学生主体性的培养。该种类型的教育将重点放在了训练技能与传授知识方面,却忽视了对价值与意义的关注;仅强调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却忽视了扩展、培育人的精神世界的工作;仅仅强调占有、改造学生,却忽视了对人全面发展的追求。针对此种情况,卢梭通过一种极端的形式发难,他指出:“对冷酷理性的过分依赖是当今这个时代的主要的错误,如同除此之外人们就别无可凭了……从本质上讲,仅仅凭借理性的力量是很难产生积极的作用的,在很多情况下理性只能对人们的活动产生抑制作用,尽管在某些时候理性能够给人们的行动带来刺激,然而理性却从来都没有完成任何伟大的任务”。他由此发出了深沉的感叹:“在我看来,关于‘人’的知识是人类所有知识里最有用却又最不完备的东西”。实际上,心理素质在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与功能。所以,完善人格应当作为师生心理交往的根本目的。


【本文由 中国心理学家网 发布,转载须保留本文链接!手机浏览网页显示不完整时,请点击网页底部的电脑版。欢迎关注本站微信公共号:xinlixuejianwang 分享按钮

相关专题: 最新文章
专题信息:
  全国正规的心理咨询师培训(2022/5/3 18:11:22)[2099]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C1)(2021/8/9 12:16:08)[1859]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B)(2021/8/9 12:13:58)[1591]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心理调适(2020/12/12 23:45:29)[2095]
  新冠肺炎疫情下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与疏导(2020/12/10 23:41:39)[2844]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张卓然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