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理学论文 - 应用类
    发表日期:2014年3月20日 出处:互联网 作者:吴艳 编辑:shphao 有1198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心理调控在声乐教学与表演中的作用

声乐艺术中,判断一个人声乐水平的高低有多个标准,如健康而富有弹性的嗓音、控制自如的气息状态、准确的节奏和音高、娴熟的声乐技巧、较好的音乐感觉等,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容易在声乐教学和演唱中被忽视的标准,那就是良好的心理调控。长期以来,心理调控普遍被认为不是特别重要,其仅仅是“玄乎其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实际上,心理调控在声乐教学和演唱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有声语言和副语言的发出都是由大脑支配的。在演唱这一环节中,演唱者把所掌握的技能信息传给大脑,大脑再通过传出神经给肌肉下达指令,演唱者依据此对自己声音、情感等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反应,最终形成歌声。从这个层面上说,必须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为正常的演唱技术的发挥找到支撑。通常来说,演唱过程就是人的呼吸、语言、共鸣等器官合作运作的过程,是各个器官的力量在演唱者体内寻找平衡的过程。而人的任何动作都是由心理意识支配的。大脑传输的信息给人带来一定的心理暗示,这个心理暗示又指导或影响着生理动作,生理动作的实施与贯彻又要靠意识和意志来完成。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心理调控在演唱者演唱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歌唱艺术之所以动人,不仅因为其能够给人以听觉上的享受,更因为能够唤起人们心理上的共鸣,给人以不同的情感体验。因此,学习心理调控就显得至关重要。作为专业声乐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应该怎样去培养学生心理的调控能力呢?

一、演唱心理

在经验不足的情况下,学生登上舞台通常会出现忘记歌词、心跳加速、手脚紧张等问题,这与自己的表演经历和本身的生理条件有关。通常情况下,演唱者登上舞台,面对舞台上刺眼的灯光、舞台下众多的观众,很少有人能做到心情平静、毫不紧张。实际上,舞台上的紧张状态是由心理活动决定的。由于人的一切行为都有心理活动的参与,所以声乐表演者上台演唱时不停地吞口水、临场忘词、跑调、手脚发抖等表现都是由于心理偏差造成的,这种心理偏差表现为没有信心,或是想要完美地表现歌曲。这种缺乏自信或者追求完美的心理活动一旦变成心理障碍,就会使歌唱者对自己失去信心,失去歌唱欲望和表演热情。

所谓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很贴切地描述了声乐演唱这门技术含量极高的艺术种类。想要成为声乐表演中的佼佼者,除了要有过人的天赋外,还要经过不断地学习与练习才可能达到自己的理想境界。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任何活动都是在心理调节下进行的,因此,心理活动直接关系到人的实践能力。而在声乐教学和表演中,这个心理活动就更为复杂了,在心理活动的影响下,在大脑的支配下,人的咽、耳、鼻、喉等多个器官协同运作。这些器官的协调配合,主要是通过大脑皮质对歌唱器官的控制和支配来完成的。所以,表演者需要通过自我的心理调控尽可能地避免舞台上的紧张感。

二、歌唱中产生心理失控的原因

(一)缺乏自信心

大多数人在生活中或多或少地缺乏自信心,有的是因为对某些事没有天赋,有的是因为在学习成果方面稍显逊色,因此在与人的交往中会产生不自信。另外,由于地域、风土人情以及历史文化传统等原因,大多数人竟错误地认为舞台上的展现就是在卖弄或是在炫耀。其实不然,展现自己是对自身的一种肯定,并且观众能将表演中的不足与建议传达给表演者,可完善表演者的表演技巧,以及增加其自信心。因此,表演者的“卖弄”“炫耀”其实是在为自信心添砖加瓦。

(二)单纯的技术观点

有些学生酷爱声乐,对歌唱的方法和技巧如数家珍,但真正实践时却不能专心使用原本设计和练习好的方法,演唱的结果也不尽如人意。原因是其在歌唱时心理过于紧张,出现了丹田无足够气息、全身肌肉紧张、喉头无法保持平衡、声音难以控制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其歌唱表演。因此,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不要单纯地注重“方法”而不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当演唱者克服了这些问题后,才能将声乐学习活动进行得更加顺畅。

(三)心理负担太重

有些学生在演唱过程中会出现一些莫名的杂念,例如怕丢面子、想要一举成名等,使其在表演时心理十分紧张,忘记歌词、音准,难以表达歌曲的内在感情。另外,有些学生在技术、心理方面都没有达到一定水准时就想唱高难度歌曲,给自己加重了心理负担,影响了歌唱效果。因此,学生要做到在学习以及练习过程中平衡好自己的得失感,放松心情,以免造成遗憾。

(四)歌唱缺乏欲望和激情

有人说,欲望和激情是使思维产生动力的火花。激情一经迸发,大脑就会指使身心的一切积极因素投入到歌唱当中,每一个细胞也都像灌注了伟大的灵魂。当演唱者在演唱时如果只是按照音符平铺直叙地“唱天指天、唱地踏地”,或是单纯地卖弄声音、技巧,没有实际内容以及真实感情,那样的演唱只是将文字换个声调,没有真正做到对作品的二度创作,这样的演唱无法感动人、感染人。

三、音乐表演心理的情感与理智

(一)音乐表演中的情感问题

音乐表演中的情感与理智所强调的问题是——音乐表演过程中是情感重要还是技巧重要?在表演过程中是否需要投入情感?音乐表演中的情感与理智的关系又是怎样?研究表明,音乐表演中的情感需要理智的控制才能将完美的作品演绎给观众。音乐艺术是一种表情艺术,在音乐作品中,包含着词曲作者的内心世界,包含着歌曲创作年代的背景信息,例如作者生活的时代、环境及其当时所处的地位和本人的思想境界等。而另一方面,作品本身也有着丰富的情感内涵。我们通常认为,音乐表演是一个二度创作的过程,演唱者是对词曲作者一度创作的再创造,这个再创造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是能否准确再现一度创作的原意。而其最重要的艺术使命就在于用声音去揭示和再现音乐中的情感内涵。从音乐表演心理方面来说,只依靠声乐技巧和表演方法是远远不能达到上述目标的,表演者只有结合作者以及作品的创作背景,加以理解消化,再与表演时的心理调控共同作用,才能准确、真实地传达和再现作品中的情感,并最终将这一情感传递给观众。

(二)怎样做到演唱中的情感投入

首先,表演者必须对作品有一定了解,搜集与作品相关的资料信息,深刻把握乐曲情感内涵和情感基调。熟悉作品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朗诵歌词,歌词是歌曲内容的具体体现,因此要以文学创作的手法,将歌曲所要表达的复杂内容和思想感情通过诗、词的文学形式加以高度概括,使其形象化、具体化。随后,对歌曲作者、歌曲创作背景进行了解,结合歌词与了解到的信息进行仔细分析。

其次,还要学会细致地体会乐曲情感的色彩变化和发展趋势。对表演者来说,对作品做深刻了解和理解是表演者在表演前需要完成的重大任务,这有助于表演者在演绎作品时进行准确的情感投入。如果表演者不能在表演中投入“作业中的情感”和自己的真实情感,不能对自己的心理进行调控,就不可能做到完美地投情。大部分人能对声乐作品进行一定的想象,并把想象与作品完美结合,但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调控,就无法在表演时将自己对作品的想象做到恰到好处的投情,更无法做到表演者与作品的水乳交融。倘若表演者在表演过程中毫无情感与想象,仅靠表演技巧来演绎音乐作品,会让听众感觉十分乏味。音乐表演中的投情要做到自然、恰到好处,还应该注重艺术表现的需要以及具有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

(三)理智在音乐表演中的重要性

在音乐表演中要有积极的表演状态,但是这个积极的状态又是否需要理智加以制约呢?理智和心理调控二者的关系又如何?笔者认为,演唱者必须用理智来控制自己积极的状态,制约表演的过程,使之服从于整体音乐的表现需要。如果这二者中缺乏任何一方,都会失去音乐表演的真谛和音乐特色。

四、音乐表演心理调控

(一)音乐表演中的直觉

直觉是音乐表演中相当重要的心理要素。所谓直觉,即不依靠语言概念作为中介,敏感地、直接地领会与体验音乐的能力。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人们常把这种直觉称为乐感。具体来说,音乐直觉是一种赋予音乐以生命力的音乐本能,其是音乐表演中的决定性心理因素,这种直觉能力有时被称为“本能”或“无意识”,但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不可改变。因为这种直觉能力是在遗传基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以后天培养为主要动因。因此,在音乐表演的过程中要合理利用这种“本能”,用其来锻造音乐感觉,同时也不能忽略视唱练耳以及正确的音乐审美等基本功的培养,“万丈高楼平地起”,只要打好这个“地基”,并且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这种音乐的感觉也会随着阅历、经验的增长而不断提高。

(二)音乐表演中的“情景再现”

“情景再现”是音乐表演过程中的另一种重要的心理因素,要求表演者在掌握了音乐基本要素后对音乐片段像电影画面那样播放出来,并进行还原。这就要求表演者在把握作品的过程中,以领会作品内容为基础,最大限度地发挥想象和联想,使情感表达和音乐作品完美结合,相得益彰。另外,音乐表演中的想象,还需要表演者将自己对作品内容的想象与具体事实结合起来,并深刻领悟其中的情感内涵。

那么,音乐表演者如何丰富想象力呢?笔者认为,首先要不断扩大和丰富生活积累;其次要做到热爱生活、善于体察人的内心世界;再次要加强文学、艺术方面的修养。

(三)记忆在声乐艺术中的作用

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是极其重要的心理活动。音乐记忆是在演唱中保持音准、稳定音程的重要因素,其是保证旋律的连续性和整体性,塑造音乐形象、推进音乐情绪的先决条件。比如,某些艺术歌曲中,往往会有一段无伴奏环节,这就给演唱者提供了一个创造和发挥的空间。

当那些音高和调性记忆力好的歌唱家处理这段华彩时,他们在音高、和声、音准、音程关系等方面的处理既有个性,又有规范性和科学性,当华彩段落结束时,歌唱家的尾音和乐队最后一个和弦完全一致,令观众拍手称绝。但那些音乐记忆力不好的人在处理这段华彩时,没有和声和调性可言,与乐队也贴合不上,最终以失败告终。因此,笔者认为,对声音的感觉记忆其实是一种综合记忆:能记住他人的判断,肯定为好的声音,要记住这种声音发出时演唱者自己的感受:支持感、平衡感、省力或者吃力感等感觉,在平时生活中都会有所经历和体会,演唱者要下意识地去记住声音发出时自己机体的感觉,以便为今后的表演增光添彩。

(四)注意力的集中与合理分配

“注意”这种心理活动本身不能构成完整的心理过程,却是所有心理活动的前提和条件。伴随着众多心理过程的始终,也包括上文提到的感知和记忆,对一个学生来说,如果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就无法正确理解教师讲的知识点;需要记忆知识时,如果注意力不集中,就会导致记忆不准确、速度变慢,从而让所记内容不完整,不准确。演唱者在练习或是上声乐课时往往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时就需要合理地分配注意力。一般在演唱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对歌曲做到整体把握;2.与听众做适当交流;3.与自己同台演出的合作者的交流及配合;4.对自己演唱的声音、音准、节奏等的监控问题;5.调节好心理,从容不迫地面对演出场所的任何事情。

(五)思维的重要性

声乐演唱中的思维对于演唱的影响力不亚于注意力、感知、记忆等。想象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它们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舞台上的表演。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精炼和概括的反映。经过思维,头脑中反映出的是事物本质和有关事物客观的规律性联系。

这个联系就是:创造是思维和实践的结果,思维伴随着创造的过程。好比作曲家在创造过程中思维借助的工具是音符,想象的是未来音乐的音响效果一样,两者相辅相成,共同达到新的台阶。对于声乐演唱者来说,在舞台上的表演也同样如此,歌者在演绎作品的同时也需要对作品做思维上的处理。众所周知,不是每一首歌都有很多歌词,例如常思思的《玄境》、龚琳娜的《忐忑》等。在这种情况下,演唱者的思维就起到巨大作用,其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对歌曲进行二度创作。

(六)临场心理调控

临场心理调控对于音乐表演者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为从舞台表演的角度上讲,任何一次声乐演唱都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既不能重复也不能补救。在这种情况下,演唱者应该怎样对临场心理做出适当调整呢?笔者做了如下总结:1.全神贯注,注意力集中。忘掉观众,忘掉舞台,排除一切外在干扰,将全部精力放到歌唱上。2.自然流露、声情并茂。在演唱过程中既不失技巧,又不为技巧,将技巧融汇在音乐语汇中,变成自己要表达的真实情绪,使音乐从表演者心中自然流淌出来。3.调节和克服怯场心理。音乐表演临场前的紧张是一种比较普遍的心理现象,其实,适度的紧张反而有助于积极表演心态的形成。另外,表演者也应经常参加演出实践,以此了解自己的身体部位和表演动作在精神紧张时会出现何种情况,并进行积极调整,在出现问题时及时补救。同时要增强表演者的自信心,如在演唱时发生纰漏,应及时调整好心态,不要只因一个失误而影响到整体表演。

总之,在歌唱表演中,心理调控是作品完美呈现的重要因素。因此,一次成功的演唱必须要有演唱者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保障。对于是否能成为一名成功的音乐工作者,是否能成为一名艺术家,心理素质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调整好心态,就无法进行完美的高水平的演绎。教师在声乐教学中应该从各个方面入手,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强大的心理调控能力,为其将来从事艺术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文由 中国心理学家网 发布,转载须保留本文链接!手机浏览网页显示不完整时,请点击网页底部的电脑版。欢迎关注本站微信公共号:xinlixuejianwang 分享按钮

相关专题: 最新文章
专题信息:
  全国正规的心理咨询师培训(2022/5/3 18:11:22)[2104]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C1)(2021/8/9 12:16:08)[1861]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B)(2021/8/9 12:13:58)[1591]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心理调适(2020/12/12 23:45:29)[2097]
  新冠肺炎疫情下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与疏导(2020/12/10 23:41:39)[2844]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吴艳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