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理学论文 - 应用类
    发表日期:2014年3月7日 出处:互联网 作者:薛月冬 李玉萍 编辑:shphao 有2001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耽美文化在青少年女性群体流行的心理原因

耽美文化是近些年来逐渐开始为大众所了解并产生了一定社会影响的青少年女性亚文化,它基于当代中国青少年女性群体的视角,重点关注的是美型的各类男性形象(包括现实的与虚构的)以及男性与男性之间的包括爱情在内的各类唯美情感,体现着鲜明的女性主体意识。

本文从心理学的视角关注和探究耽美文化的青少年女性接受群体,研究这一群体为什么会接受甚至沉溺于耽美文化的世界,分析耽美文化对青少年女性群体的影响。

1.耽美文化的基本内涵及其影响

耽美,意为“沉溺于美”,来自于日语,最早见于日本的一个文学流派耽美派,后来随着日本少女漫画“少年爱”作品的使用与传播流行开来,一般指代“美少年之恋”的少女漫画作品。其后,日本的这类漫画作品传入台湾、香港与大陆地区,喜欢这类漫画的青少年女性基于自己对漫画人物的热爱,开始创作以自己心目中的漫画人物为原型的原创小说,尤其关注男性角色之间的情感互动,进行“同志情侣”的创作,这就是最早的同人作品和同人女群体。大量网络文学网站的出现,为耽美同人作品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生产、传播与消费的平台。网络上开始出现大量的基于漫画、小说、影视作品的耽美同人作品,也开始出现了大量的耽美原创作品。这种流行于青少年女性群体之中的耽美作品通过网络迅速扩散,逐渐地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成为一种特殊的青少年女性亚文化。

耽美文化的共同特质是:生产者和消费者绝大部分都是青少年女性。耽美文化圈是一个以想象中的男性为主的世界,关注的焦点是各类美男和美男之间的情感互动、爱情故事,有自己特定的圈子和话语体系,会制造各类“耽美向”话题,例如2012年沸沸扬扬的“宏迪恋”(明星王力宏和李云迪的配对)就是因耽美文化的影响而诞生的热门话题。耽美作品与同志文学是有本质上的不同的,同志文学中的同性恋作品,是现实主义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主要都是男性,主要表达的是男同性恋这种边缘爱情的矛盾痛苦与现实磨难;而耽美文化的本质属性是梦幻气质与女性文化立场,它是女性对于男性世界好奇和想象的产物,男子之间的恋情只不过是最适合的表现形式,最主要承载的是女性对于理想男性和纯粹爱情的探讨与向往。

耽美文化的流行与传播对于社会文化的影响已经逐渐显现出来。它首先影响的是青少年群体尤其是青少年女性群体的审美趣味与审美取向。譬如当下中国社会对于男性形象的审美,由过去的偏阳刚雄浑到当下的偏精致柔美,各类男性选秀节目中最受青少年女性欢迎的是精致美丽、纤瘦修长的花样美男的类型。耽美文化还影响到一些影视艺术作品的创作和欣赏,出现了文学艺术审美的“耽美化”倾向。譬如近些年来有越来越多的影视剧尤其是原来最重阳刚气质的武侠剧出现了被戏称为“基情四射”的“腐”质剧情(这些定性主要是被青少年女性观影者观赏出来的)。观剧的青少年女性群体也会即刻在自己所属的论坛中制造诸如“陆花”(出自《陆小凤传奇》)、“傅叶”(出自《天涯明月刀》)、“猫鼠”(出自《七侠五义》)、“正泽”(出自《新神探联盟》)等等男性人物配对(简称CP)和相关话题及相关作品如小说、视频、漫画等等。这些话题的中心就是各类美好男性以及各种暧昧系或者激情系的情感八卦。

2.耽美文化在青少年女性群体中流行的心理原因分析

已有的调查研究数据表明:耽美文化的主要生产和消费群体是青少年女性,而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女性群体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为什么青少年女性会沉溺于耽美文化,或者说耽美文化对青少年女性有着怎样的吸引力?接下来本文将主要基于心理学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

耽美文化可以同时满足青少年女性本我和超我的要求。14-18岁的青少年女性,作为耽美文化的最主要的生产和消费群体之一,之所以接受和传播耽美文化,是因为耽美文化可以同时满足她们本我和超我的要求。对于人的一生来说,青少年时期是非常重要的时期。从生理角度来看,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女性,雌性激素开始分泌,促进了性腺的发展,她们开始产生性萌动,需要一定的途径来释放这种性萌动。但是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性文化一直都是属于一种耻感文化,对于中国的女性而言尤其如此。因此她们不会公开大胆的去探索性知识,而耽美文化作品的特质使青少年女性的这种需求得到一种折衷的满足,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可以很好解释这一点。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最原始的部分,是人类一切欲望的源泉。本我具有很强的原始冲动力量,弗洛伊德称其为力比多。本我是无意识、非理性、非社会化和混乱无序的。它遵循快乐原则。自我是从本我中逐渐分化出来的,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其作用主要是调节本我与超我之间的矛盾,它遵循现实原则,以合理的方式来满足自我的要求。超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次,是道德化了的自我,由社会规范、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内化而来,超我遵循道德原则,它具有三个作用:一是抑制本我的冲动,二是对自我进行监控,三是追求完美的境界。


【本文由 中国心理学家网 发布,转载须保留本文链接!手机浏览网页显示不完整时,请点击网页底部的电脑版。欢迎关注本站微信公共号:xinlixuejianwang 分享按钮

相关专题: 最新文章
专题信息:
  全国正规的心理咨询师培训(2022/5/3 18:11:22)[2104]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C1)(2021/8/9 12:16:08)[1861]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B)(2021/8/9 12:13:58)[1591]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心理调适(2020/12/12 23:45:29)[2097]
  新冠肺炎疫情下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与疏导(2020/12/10 23:41:39)[2844]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薛月冬 李玉萍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