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理学论文 - 应用类
    发表日期:2014年2月27日 出处:互联网 作者:朱翠英 高志强 编辑:shphao 有813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心理素质形塑论分析

一、心理素质形塑论建构缘起

人类劳动从一开始就是一种社会的共同劳动,在这种共同劳动过程中,社会的每一个成员为了生存和生活必须尊重特定的劳动习惯,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遵守一定的社会行为准则。这就需要年长者或专业人员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和定向培养,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即实现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化。三百万年的人类历史,—万年的人类文明,人类始终在探索如何有效地促进个体社会化,并逐渐形成了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专门性学科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从而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个体社会化过程有关的专门性学科的专业化研究,解决了许多个体培养的专业化问题,从个体发展的时序特征来看,形成了从胎教、学前教育到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等促进个体社会化的社会化运行体系,同时也形成了涵盖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的个体社会化机制体系。此外,人类发展史上的宗教体系在构建社会秩序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伦理道德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

面对与个体社会化过程有关的庞大知识体系和社会运行系统,如何有效地构建一个基本轮廓或宏观框架,避免专门性学科的狭隘思维以及由于这种狭隘思维所导致的问题化探究,已引起教育学界、心理学界乃至哲学界等的广泛关注。20世纪中叶迅速发展的生态学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人类发展生态学也就因此应运而生。1950年,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出版的《Childhood and Society》,提出了人格终生发展论,即心理发展的八阶段理论。这一理论使心理发展研究涵盖到人的一生,体现了发展心理学的全局观。l979年,美国人类学家布朗芬布伦纳出版的《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提出了著名的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指出环境对于个体行为、心理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家庭、学校和社会因素等属于影响个体发展的关键性因素,而且这些因素并非孤立存在,而是能动地与周围环境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正是在这种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中,个体才得以实现自身的发展。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论将人的心理发展拓展到了人的一生,布朗芬布伦纳的发展生态学理论将人的发展拓展到了个体社会化的社会系统,为心理素质形塑论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了促进全社会对个体社会化过程形成宏观框架,本文试图提出基于人生历程和社会系统的心理素质形塑论。

二、心理素质形塑论的基本内涵

所谓形塑,有两种解释。第一种是形象塑造,第二种是指按照一定的要求来实施定向塑造或培养,即形成与塑造,本文使用第二种释义。与“形塑”类似的另一个词汇是“型塑”,即按照固定的模型塑造标准化形象。虽然两个词汇都有定向塑造之意,但在程度上是有差异的,“型塑”强调按模型塑造,更重视结果;而“形塑”重视形成过程,强调自我形成和环境塑造并行的发展过程。

心理素质形塑论是一种基于人生历程和个体社会化过程的社会系统的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人类的心理素质是可以定向形塑的,个体心理素质的形塑方向应该是基于积极心理取向并兼顾社会和个人的发展需要,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心理素质形塑过程,必须以个体遗传条件为基础,依托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各类资源,通过环境影响、系统教育、定向培养和自我形塑,来实现个体积极心理素质的渐进式发展。心理素质发展是内部机制和外部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对个体的心理素质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外部机制对个体心理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在其被内化的过程中,通过自我修养而逐步形成个体的相对稳定的积极心理素质。因此,心理素质形塑的一般路径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修养。

的全面发展和心智提高,以具有特定遗传条件的现实的人为形塑对象,对其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进行针对性的形塑,使其成为有益于社会的全面发展的健康人。

(2)基于积极心理取向。近年来,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所从事的积极心理学研究在全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因此被尊为“积极心理学之父” 。心理素质形塑论推崇积极心理取向,并以塞利格曼的24项积极心理特质为参考,根据词汇学方法析出4项积极心理素质基础维度、基于积极品德的积极心理素质现实维度和以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表征的积极心理素质扩展维度。其中,积极心理素质基础维度包括积极认知(创造力、好奇心、开明、洞察力、爱学习等)、积极情绪情感(热情、爱、宽恕、欣赏、感恩、希望等)、积极意志行为(坚持、交际、领导能力、自律、守信等)、积极个性(勇敢、正直、善良、公正、谦虚、谨慎、幽默等);基于积极品德的积极心理素质现实维度主要是指国家利益、社会责任、团队意识等;以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特征的积极心理素质扩展维度,是指源于信仰和宏观社会影响及个体自我修养所形成的深层观念。在这里,积极认知、积极情绪情感、积极意志行为、积极个性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积极认知有助于建立积极情绪情感,积极情绪情感又可促进积极认知;在积极认知和积极情绪情感的基础上,个体的积极意志和行为也激发出来了,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社会成员的积极个性;积极个性的生成有助于衍生更为丰富的积极心理素质:积极品德以及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心理素质形塑论的价值取向

(1)兼顾社会和个人的发展需要。个体是社会的组成成员,个体的心理特点和行为必须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要求相吻合,必须遵循社会的基本伦理道德规范、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体系的行为准则,必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个体的心理素质形塑过程、目标和措施都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基本要求,这就是心理素质形塑论在社会本位方面的基本价值取向。同时,心理素质形塑论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心智提高,以具有特定遗传条件的现实的人为形塑对象,对其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进行针对性的形塑,使其成为有益于社会的全面发展的健康人。

(2)基于积极心理取向。近年来,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所从事的积极心理学研究在全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因此被尊为“积极心理学之父” 。心理素质形塑论推崇积极心理取向,并以塞利格曼的24项积极心理特质为参考,根据词汇学方法析出4项积极心理素质基础维度、基于积极品德的积极心理素质现实维度和以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表征的积极心理素质扩展维度。其中,积极心理素质基础维度包括积极认知(创造力、好奇心、开明、洞察力、爱学习等)、积极情绪情感(热情、爱、宽恕、欣赏、感恩、希望等)、积极意志行为(坚持、交际、领导能力、自律、守信等)、积极个性(勇敢、正直、善良、公正、谦虚、谨慎、幽默等);基于积极品德的积极心理素质现实维度主要是指国家利益、社会责任、团队意识等;以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特征的积极心理素质扩展维度,是指源于信仰和宏观社会影响及个体自我修养所形成的深层观念。在这里,积极认知、积极情绪情感、积极意志行为、积极个性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积极认知有助于建立积极情绪情感,积极情绪情感又可促进积极认知;在积极认知和积极情绪情感的基础上,个体的积极意志和行为也激发出来了,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社会成员的积极个性;积极个性的生成有助于衍生更为丰富的积极心理素质:积极品德以及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心理素质形塑论的基本观点

(1)积极心理素质可塑论。个体的积极心理素质是可塑的,而且可以按照特定的社会要求,对个体实施有效的认知偏差纠正、价值观调整、人生观和世界观教育、积极心理品质训练和心理潜能开发等,从而逐步提高其积极心理素质,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当然,环境影响、定向培养、系统教育和自我形塑的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偏差或误导,均有可能形成较大的负性影响,即心理素质形塑发生方向性错误,从而形成非健康的人或病态个体,心理疾病和犯罪就属于这种方向性错误的结果。

(2)积极心理素质的形塑目标。心理素质形塑论兼顾社会和个人的发展需要,以培养具有积极认知、积极情感、积极意志行为、积极个性和积极品德以及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积极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人,这就是积极心理素质的形塑目标。简言之,心理素质形塑论的形塑目标是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具备积极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任何社会形态和社会阶段都需要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但基于认识和手段的限制,在实现目标的程度上存在差异。宗教的教义和传播方式属于心理素质形塑的原始雏形,基于统治者的利益和维护社会秩序的需求,国家机器需要依赖有影响力的宗教来形成特定的主流社会价值观和基本伦理道德规范,并使信仰成为人类心理素质发展的重要内驱力。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使人类对心理世界有了更科学、全面的认识和把握,为有效地实施心理素质形塑过程和达到心理素质形塑目标提供了科学依据。

(3)积极心理素质的形塑过程。心理素质形塑过程是多样化的,其基本途径主要包括环境影响、定向培养、系统教育和自我形塑,这些形塑过程都是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修养(内外兼修)而实现的。在心理素质形塑过程中,环境影响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物质表层、形式浅层、体制中层、观念深层等不同层次文化要素的感染和熏陶,使个体在环境影响中接受并内化为自己的积极心理素质。这种环境影响包括家庭环境(家庭成员的榜样作用等)、学校环境(校园文化)、社会环境(社区环境和宏观社会环境)的综合作用;定向培养是个体社会化的必需过程,从幼龄个体到成年个体,首先接受的是受家庭成员的定向培养和合理引导,贯穿到成年期的个体间相互交流和戒勉也是一种定向培养;系统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成为系统教育的专门组织,加速个体心理素质发展的时间进程,提高个体心理素质发展的实施效果;自我修养在积极心理素质形塑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依托接纳的外界信息和刺激,在人生历程中经过自己的思考、分析、鉴别、判断等过程,逐步形成和完善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4)积极心理素质的形塑路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积极心理素质形塑的外部路径,自我修养是积极心理素质形塑的内部机制。自我修养是指按照一定社会要求,在感知、学习、历练、感染、陶冶等过程的基础上,为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发掘心理潜能,经过自己的思考、分析和自我教育、自我塑造、自我完善的过程。

五、心理素质形塑论理论构架

从积极心理学视角构建心理素质形塑论理论构架,就是以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为基础,以社会和个人的发展需要为导向,以形塑符合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以积极认知、积极情绪、积极的意志行为、积极个性和积极品德以及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形塑对象和形塑内容,通过环境影响、定向培养、系统教育、自我形塑等形塑过程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自我修养等形塑路径,形成心理素质形塑论理论构架。

心理素质形塑论理论构架表达了心理素质形塑论的基本内涵:依托心理素质形塑的外部机制(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内部机制(自我修养),通过环境影响、定向培养、系统教育和自我形塑,实现心理素质的形塑目标(符合社会需要的具积极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在这里,心理素质形塑路径虽然是相对独立的通道,但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对于某一个现实个体而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修养都是必要的社会化过程,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综合作用过程。这种综合作用过程必需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指向,那就是实现心理发展符合社会和个人的发展需要,形塑具有积极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心理素质形塑的四大主要路径,都会从不同角度和程度对个体心理发展产生环境影响、定向培养、系统教育和自我形塑,所以心理素质形塑的四大过程也不是孤立存在的,并最终内化为个体的自我形塑。依托心理素质形塑的四大主要路径,通过心理素质形塑的四个过程,最终实现社会对个体的形塑目标,即培养和塑造符合社会需要的具积极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他们在现实社会中表现为具有积极品德,在内在的观念深层方面具有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外在的表现方面具有积极认知、积极情绪、积极意志行为和积极个性,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的积极心理素质。


【本文由 中国心理学家网 发布,转载须保留本文链接!手机浏览网页显示不完整时,请点击网页底部的电脑版。欢迎关注本站微信公共号:xinlixuejianwang 分享按钮

相关专题: 最新文章
专题信息:
  全国正规的心理咨询师培训(2022/5/3 18:11:22)[2105]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C1)(2021/8/9 12:16:08)[1861]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B)(2021/8/9 12:13:58)[1591]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心理调适(2020/12/12 23:45:29)[2097]
  新冠肺炎疫情下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与疏导(2020/12/10 23:41:39)[2844]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朱翠英 高志强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