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理知识 - 心理知识
    发表日期:2013年11月15日 编辑:shphao 有3510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你想信算命先生吗?

有位算命先生自夸从来不需要别人开口,就能知道他要求算什么,结果是吉还是凶,人们看他这样厉害,便送了个“赛半仙”的外号给他。某天,一位老先生来算命,“赛半仙” 见他一脸的愁容,情绪低落,非常沮丧,心里便有了底,开口说道:“这位先生怕是最近遇到难事,有难言之隐吧?”老先生摇摇头。  “赛半仙”楞了一下,又问道:“那么是儿女不孝顺?”老先生还是摇摇头,“赛半仙”接着问:“那是夫人有什么不好吗?”老先生仍是摇头。“赛半仙”慌了,连猜几个都没中,这可是要砸招牌的事啊,连忙又问了许多不吉利的事情,但是老先生还是一个劲儿地摇头。“赛半仙”山穷水尽实在没词了,只好向老先生恳求道:“您还是直接说吧,您到底是来算什么的吧?”老先生摇着头说:“我就是求你算算,我这摇头晃脑的毛病什么时候能好?

显然上文这个笑话是对某些自以为“神通广大”的算命先生的讽刺,“算命”是民间的通俗说法,一些人因为相信宿命论,认为一生中的艰难困苦、富贵荣华、婚丧嫁娶等事情部是在出生之前就已经安排好的,只是人们自己并不知道将会发生什么,所以他们冀求于通过算命来预测未来会发生的事情,认为算命先生可以从人的面相、手相、骨骼和生辰八字等方面看出宿命的内容,以便帮助人们趋吉避凶。

    算命预测在我国有很长的历史背景,源头可以追溯到氏族部落时期的伏羲氏画八卦,人们最初利用八卦占卜自然天气,随后渐渐开始演化成为算命,现代算命依据的主要学术仍是八卦和由八卦推演出的《周易》,除了预测人生吉凶之外,墓葬的堪舆点穴、屋宅的地理风水等内容部属于算命的范畴。八卦和易经是我国古文明中的瑰宝,其内容博大精深,到今天仍末被研究透彻,但是利用易经八卦预测未来吉凶的说法,仍然有待商榷。现存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一些算命先生和算命网站,有关算命和预测未来的说法甚嚣尘上,人们也不由得将信将疑。

    人们为什么会相信算命呢?满衔摆地摊的算命先生往往根本就不懂易经八卦,只是凭着一张好口才忽悠人招摇撞骗,而人们往往也会被他们所骗到,这其实并没有什么奥秘可言,仍然是心理学上的巴纳姆效应在作怪,将人人都具有的普通性格认为是自己独有的特点,或者就被算命先生几句模棱两可的话匡住,不经意间就将自身情况全都透露出来,自然就觉得算命先生算得准。

    比如,“你有许多缺点,不过一般都可以克服;你常常会怀疑自己所做的决定是否正确;你喜欢独立,但是有时候又希望能够有所依赖;你讨厌被限制,希望生活能有所变化,等等”这些活听着是不是很耳熟,觉得白己真的就是描述的这个样子,事实上呢,这些内容十个人中有九个半都能套用得上。

    再比如,找算命先生测官运,顾客一脸意气风发地肯定是已经升官或者马上就要升官,算命先生就会说他官运亨通,但是说活又不能说满,所以还要添上句防备小人,这样,这个人将来万一没升官,也有了圆说;找算命先生算姻缘,如果是位一脸欣然的女客人,肯定是刚谈恋爱,算命先生就会说她桃花正旺;如果是位满目焦虑的客人,肯定是着急找不到对象,算命先生就会说他缘分未到。只要算命先生有足够的社会经验和生活阅历,完全可以通过一个人的面部表情、衣冠谈吐大致判断这个人的情况,然后再套话分析,自然就能算个八九不离十。

    一个人如果万事顺遂,生活美满,是不会无聊地去找人算命,由此可以说,请人算命的人多是一些缺乏安全观、生活失意、情绪低落、对生活茫然无措的人,而这样的人往往更容易对算命先生产生依赖性,比较容易受到暗示,如果算命先生足够巧舌,很容易就能获得这样的人的认同感,从而对算命先生的话深信不疑。盲目笃信算命说或者宿命论会让人丧失生活的激情,甚至为了破解灾祸而花费大笔钱财,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正确看待算命这种事情,把它当作一种文化延续,一种生活习俗,而不是将它奉为圭巢,成为我们日常行为活动的准则。
【本文由 中国心理学家网 发布,转载须保留本文链接!手机浏览网页显示不完整时,请点击网页底部的电脑版。欢迎关注本站微信公共号:xinlixuejianwang 分享按钮

相关专题: 最新文章
专题信息:
  全国正规的心理咨询师培训(2022/5/3 18:11:22)[4224]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C1)(2021/8/9 12:16:08)[2316]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B)(2021/8/9 12:13:58)[1817]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心理调适(2020/12/12 23:45:29)[2308]
  新冠肺炎疫情下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与疏导(2020/12/10 23:41:39)[3100]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