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玲玉自杀真相似乎是个谜。阮玲玉自杀真相可以追溯到1935牟3月7日傍晚,联华公司部分员工在黎民伟和林楚楚家中参加聚合,略施粉黛、风情万种的阮玲玉端着酒杯穿梭在人群中。她光彩照人、丽而不艳,她沃媚中的那一丝忧伤吸引着人们的目光。而她身上还有一处耀眼,那是唐季珊送给她的定情礼物——红宝石耳环。
阮玲玉频频向众人故酒,谈笑风生,没有人看出她的异常。她还亲吻了她平时最喜爱的黎民伟八岁的儿子黎铿。她还与大导演史东山约好一起拍戏。宴会结束后,她又到房中两次亲吻了熟睡的孩子,出门后似乎还有不舍,退回去再吻一次。
人们都没有看出一代名伶有任何弄常。然而,在阮玲玉结束宴会的四个小时后,也就是1935年3月8日凌晨2点,她各下了三瓶安眠药,留下了四字遗书——“人言可畏”。
可以说,杀死阮玲玉的不是那三瓶安眼药也不是阮玲玉对于社会和他人言语的畏惧,真正本质的原因是缺少爱的她面对风暴的时候完全丧失了抵抗能力。
著名心理学家巴达斯曾经被问及:“哪些是人类今天景基本及最深切的心理需要?“她的回答是:“人类需要爱。”在阮玲玉短暂的一生中,很缺少”爱”的元素。她自小丧父,母亲带着她在张达民家中做佣工,忙碌的工作和低微的地位让母亲根本无暇照顾到小玲王的需要,而长大之后,她所经历的三个男人——张达民、唐季珊和蔡楚生,一个统筹于弟、一个市侩商人、一个逃避感情的导演,给地带去的只有一次比一次更严重的伤害。最终让她陷入了一场令人头疼的官司中。官司的两个男人一个是与她同居八年之久的张达民,另一个则是她的现任“丈夫”唐季珊。人们总是对桃色事件非常有兴趣,而这两个与她有过纠葛的男人之间的官司,人们便更加关注。于是,不论是报刊杂志还是街头巷议,人们都把矛头指向了无辜的阮玲玉,将她推入了死亡的深渊。
心理学家普遍认为,人们对被爱都有一种渴求。这种对被爱的渴求常常会让人产生强烈的心理冲突,继而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人们了解自己对被爱的渴求对了解自己的内心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试想一下,即使只有一个人真正地付出了爱来对待阮玲玉,不管是母亲还是三个男人之中的任何一个,那么阮玲玉也不可能那么脆弱。
爱的体验最初来自于父母,只有父母给予孩子很好的爱的体验,给予孩子真挚温暖的爱,孩子才能健康成长。而阮玲玉的家庭环境却不能给予她这种看起来最平常的体验。
度过了孩童期,缺少家庭关爱的孩子会更明显地表露出“被爱的渴求”:因为她们在成长中没有享受过温暖和关怀。而阮玲玉面对的三个男人却没有一个能真正满足她的需求。所以,一次又一次对爱的体验和理解纳缺失,让她对生活完全失去了信心,对自己与他人能否建立良好的亲近关系失去了尝试纳信心,导致严重的自卑和不信任心理,而这种心理又会恶性循环,使人没有任何的生活乐趣,变得更加孤独,最后经不起一点点的风雨,就如同阮玲玉一样。
阮玲玉就是“渴求被爱“的典型女人代表,对于这类群体,需要自己不断建立快乐的心态,学会体会来自他人的关爱,培养自己主动关爱他人的能力,同时加强培养自己真诚与他人交往的兴趣,提高自己对更广泛的爱的理解,总的来说就是让自己学会不断感受幸福。其实阮玲玉缺少爱吗?那么多如此喜欢她的影迷,而且那么年轻的生命,完全会有更多的精彩等侯着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