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理文章 - 应用心理
    发表日期:2013年6月23日 编辑:shphao 有2559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未婚男性与社会安全问题

 

尽管在以往有关男性过剩的社会后果预测中,大多数学者意见一致,认为男性过剩将直接导致诸如暴力行为等社会治安问题(如上述);但在这倾向性极强的论断背景下,也有少数学者对此提出了质疑:中国人民大学的刘中一学者通过对大龄未婚男性的访谈后提出大龄来婚男性大多是社会生活中的弱势群体,其周围人群也一致反映这部分群体基本属老实本分的人,平时很少有对社会不满或认为社会不公平等表现,且在出现情绪问题时,往往只是借助喝酒、抽烟等逃避的方式予以发泄,因此从对社会稳定影响的角度判断,该群体反而应被视为社会生活中的"良民"。

刘中一学者分析娶妻困难这一负性事件有可能打击未婚男性的自尊心,继而产生失落感和无用感,当中包括怨天尤人、不思进取等社会情绪,且在一定程度上他们会将问题原因归结于国家和当地政府,并对国家及政府形象产生负面认知,但总体而言,该群体不具备构建群体沟通网络并形成组织的条件,现在以及未来均很难构成犯罪团伙,从而威胁社会稳定,此外鉴于该群体所占比例并不大,因此推测大龄未婚男性群体在短期内并不会对社会稳定构成威胁。迄今为止,上述基于推测并观点相佐的研究,均缺少可供研判的实证观察对象,而攻击性为其提供了一个较佳的观察点。

攻击性近年来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虽然其定义至今尚未统一,国外学者Buss根据行为主义理论提出,攻击是个体向另一有机体施加有害刺激的一种行为反应;国内学者李闻戈提出攻击性指的是有意伤害他人,给他人带来不愉快和痛苦体验的行为方式;学者李萍提出攻击性是人表现出攻击性行为的内部心理特征,在一定条件下,该攻击性可转化为对其他人或物的有目的侵犯、争夺或破坏行为,本文倾向于李萍所提出的攻击性定义。攻击性本身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特点从该角度而言未婚成年男性的攻击性较难因未婚等状况发生明显增强。



相关专题: 最新文章
专题信息:
  AI时代英语学习新革命,三天掌握三年单词(2025/8/3 12:46:23)[751]
  全国正规的心理咨询师培训(2022/5/3 18:11:22)[4849]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C1)(2021/8/9 12:16:08)[2965]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B)(2021/8/9 12:13:58)[2303]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心理调适(2020/12/12 23:45:29)[2834]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