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资本” 一词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学者、经济学家Goldsmith等人于1997年正式提出来的。在他们看来,心理资本是指那些能够影响个体生产效率的心理特征,这些心理特征是个体在其早年的生活中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一种心理倾向,它主要包括个体的工作态度、对生活的一般看法、自我知觉和伦理取向等。它们反映了一个人的自我观点与自尊感,影响并支配着个体对工作的一般态度与行为动机。2000年,美国积极心理学之父Seligman先生从另一个角度再次提到“心理资本”这个词。他指出,我们应该将那些可能导致个体积极行为的积.极心理状态也纳入资本的范畴。
随着积极心理学和积极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心理资本”一词被赋予了新的含义。2002年,Luthans等人在积极心理学和积极组织行为学的思考框架下提出了以人的积极心理力量为核心的积极心理资本(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 PPC)概念,简称为心理资本。Luthans等人指出,与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不同,心理资本强调的是“你是谁”以及“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它所关注的焦点在于个体的心理状态。Luthans等人的观点极大地扩宽了人们的视野与研究思路,从而引发了大量有关心理资本的探讨。但迄今为止,学者们还是没有就心理资本的理论达成一致的意见。从现有的研究来看,对心理资本的研究主要有特质论、状态论和类状态论三种不同的取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