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理专题 - 人格心理学
    发表日期:2013年4月27日 编辑:shphao 有2255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约拿情结”会阻碍你的成功

    圣经中记载一个这样的故事:

    有一个名叫约拿的虔诚基督徒,他一直渴望能够得到神的差遣。终于,神派遣他去宣布赦免一座本来要囚罪行被毁灭的城市——尼尼微城。但是尼尼微城的人却是毁灭他家族的死敌,于是,面对这个任务,约拿开始抗拒、逃跑,不断躲避羞他信仰的神。而神到处寻找他,惩戒他,为了唤醒他甚至让一条大鱼吞了他。最后,几经反复和犹豫,约拿终于悔改,完成了他的使命。

    现实生活亭有许多约拿,他们渴望成长却又因为某些阻碍心理而害怕成长。心理学家们将“约拿”这种成功面前的畏惧心理,称之为“约拿情结”。一般来说,约享情结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对自己方面,具有约拿情结的人往往逃避成长、执迷不悟、拒绝承担伟大的使命;二是在对他人方面,如果别人表现得优秀,他们会嫉妒;如果别人受到7祝福,他们会心里难受;如果别人倒了霉,他们则会幸灾乐祸。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在给他的学生们上课时,曾提出如下的问题:  “谁希望成为美国最伟大的小说家?  “谁渴望成为一个圣人?  “谁能成为伟大的领导者?”等。据马斯洛记录,当学生们被问及这些与成功相关的问题时,大多数人的反应不是红着脸咯咯地笑,就是不安地担动。当马斯洛又继续问那些明确表示想要成功的少数人“你们正在悄悄计划写一本什么伟大的心理学著作吸?”他们多半也合红着脸、结结巴巴地搪塞过去。

    由此可见,人类中普遍存在着约拿情结。人不仅害怕失败,也害怕成功。因此当条件具备的时候,很多人不是追求高级需求,追求卓越、崇高的自我实现,而是选择逃避。在日常生活中,缺乏上进心、视天真纯情为幼稚可笑、视诚实为轻信、观坦率为无知、视慷慨为”没心眼“、嫉妒比自己更好的人、心里巴不得别人例霉等都是约拿情结的具体表现。

    作为女人,许多人都有这样的想法:“如果我太优秀,恐怕很难嫁得出去,有哪个男人忍受得了自己的女人比自己还强呢?”将“实现自己“与“失去爱“等同起来,从而对成长和成功产生恐惧,进而产生一种心理压抑,给自己带来个性中的神经症倾向。

    还有许多高学历、高能力的女人喜爱美丽,却不敢大胆地追求美丽,因为她们认为太美丽是一种浮华和肤浅的表现,是有内涵的女人所不屑的。

    又比如,许多女人都向往嫁一个好丈夫,拥有美满幸福的婚姻,但是当机会来临的时候,又会觉得自己不可能那么幸运,害怕结婚以后夫妻争吵、丈夫出轨等情况出现:从而畏惧婚姻。

    以上这些都是女人约拿情结的具体体现,此外在现实生活中还有许多其他的例子。女人们一方面向住成功、美好的东西,另一方面又因为内在的某种原因而惧怕那些成功和美好,从而产生心理上的内在冲突,形成约拿情结。这些内在冲突有时候可以被我们意识到,但大多数时候,它都存在于潜意识中,天法被我们察觉。日积月累,如果任其发展,到最后就有可能发展成为“自毁情结”,也就是说,当你成功在望、幸福美好的东西唾手可得的时候,总是会潜意识地认为“我不配”、  “我不行”、  “我受不了”,从放弃机会,阻碍自己的发展。

    心理学家指出,几乎每个人的内心都深藏着“约拿情结”。这是因为人小时候因本身条件的限制和不成熟思想而产生“我不行”、“我不可能做到等消极念头,而周围环境又没有提供足够的安全感和机会供其成长。因此,女人们在追求成功、幸福美好生活的过程中,当自己对那些积极的事物产生排斥和恐惧的时候,要有意识地提醒自己去战胜约拿情结,要敢于打破约拿情结的束缚,勇敢地追求幸福美好的人生。

    虽然“约拿情结”会阻碍你成长为像希拉里一样的女人,但却是一种人类本能地去平衡心理压力的表现。每个女人其实都有获取成功、幸福的机会,但是在面临机会的时候,只有少数人敢于打破平街,认识并克服自己的“约拿情结”,勇于承担责任和压力,最终抓住并获得了成功和幸福的机会。


【本文由 中国心理学家网 发布,转载须保留本文链接!手机浏览网页显示不完整时,请点击网页底部的电脑版。欢迎关注本站微信公共号:xinlixuejianwang 分享按钮

相关专题: 最新文章
专题信息:
  全国正规的心理咨询师培训(2022/5/3 18:11:22)[4531]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C1)(2021/8/9 12:16:08)[2570]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B)(2021/8/9 12:13:58)[2006]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心理调适(2020/12/12 23:45:29)[2489]
  新冠肺炎疫情下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与疏导(2020/12/10 23:41:39)[3313]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