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作为中国共产党和各级政府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宣传阵地,在新闻宣传方面始终保持着权威性、准确性和及时性的特质。随着60多年的发展,新中国的主流媒体也已经在公众心中建立公信力,能够最迅速地贯彻与落实治国理政的方针与政策,也可以十分广泛地反映公众的意见、呼声和愿望,甚至直接影响公众的思想、行为和政治方向。并且,从其发展过程来看,主流媒体以其敏锐的政治意识和权威性积极发挥引领作用,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进而不断巩固与提升其主体地位与主流作用。可以说,主流媒体在新形势下对于舆论引导、舆论监督等具有重要意义,也正在发展为引领社会文化的重要载体,也将对公众的社会精神生活和思想意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心理咨询作为一个舶来品,虽然在民国期间己经进入中国,但在中国的快速兴起与迅猛发展是改革开放之后才开始的。其实,除了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产生心理需求和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之外,主流媒体对于心理咨询的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扮演着“去污名化”的角色。集体主义时期,个体的心理问题没有倾诉与表达的空间,一方面,国家对精神疾病进行“污名化”的处理;另一方面,国家组织大规模的“反神经衰弱运动”,公幵地对脑力劳动者和少数体力劳动者进行控制。进入1990年代后期以来,由于主流媒体的广泛传播,心理咨询逐渐为中国大众所接受,甚至部分人开始对心理咨询产生某种认同,而这些可以从笔者在“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之“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查询到的数据中得到部分反映。可惜的是,“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只能获得2000年-2010年十年间国内主流媒体对于心理咨询的报道。
从涉及到“心理咨询”的报纸种类而言,既有作为主流传媒最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主流报纸,如《人民日报》、《新华日报》、《新华每日电讯》、《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解放日报》和《文汇报》等;也有医学卫生类的报纸,如《健康报》、《中国中医药报》、《大众卫生报》和《中国医药报》等;还有国家重要部门主管的主流报纸,如《法制日报》、《工人日报》、《中国妇女报》、《人民公安报》、《解放军报》、《人民政协报》、《人民法院报》、《检察日报》、《中国国防报》等。当然,省市一级的相关报道更是多如牛毛,如《南京日报》、《北京日报》等。这一方面说明心理咨询在中国的发展逐渐受到主流媒体的重视,另一方面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心理咨询应用范围之广泛。从笔者对报纸的名字分析来看,心理咨询目前在中国大陆主要适用于学校、企业、政府、军队、监狱、法院等相关机构和部门。
此外,有不少报纸还涉及到政府与公众对于心理咨询的态度。并且,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主流媒体逐渐地对心理咨询倾向于一种“去污名化”的表达,比如“寻求心理咨询#有病”、“走出心理咨询误区”、“消除心理咨询误区”、“让心理咨询不再‘孤单’ ”、“心理咨询误区知多少”、“心理咨询走出艦她”、“心理咨询的五个误区”等。
除了认知上的改变之外,不少政府部门或机构积极推进心理咨询活动的实践,比如“基层妇干培训引入团体心理咨询”、“颁布心理咨询业首个‘行约’ ”、开通“心理咨询热线/专线”和“心理咨询网”、“筹建心理咨询中心”、举办“心理咨询讲座”、建立“留守流动儿童心理咨询教育培训中心”、成立“心理咨询协会”和“心理咨询专家委员会”、设立“学校心理咨询师”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