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理专题 - 犯罪心理学
    发表日期:2013年3月18日 编辑:shphao 有5179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犯罪心理行成的一般过程

这里我们要谈的犯罪心理的形成过程主要是上面介绍的“渐变式”过程,因为就绝大多数未成年人抢劫犯罪而言,犯罪心理的形成,往往是一个渐进自觉地过程,他们的犯罪行为是有意识的行为。因此该种模式符合绝大多数故意的犯罪人的犯罪心理的形成过程。

1、接触外界不良影响并进行模仿

在未成年人抢劫犯罪中,绝大多数人之所以会走上抢劫犯罪这条道路都足从不的交往和校仿开始的,这是犯罪心理形成的基础。不良少年的观察校仿,有的是上动地,有的足被动的,如在不良团伙中,团伙成员的恶习会相:江感染,相:/19,这一般都是主动观察模仿的结果,而在一些教唆学^过程屮,被教唆的未成年最初处十被动地方,在较深的教唆者指导学习下,后来便产生了认同感,于是就形成了不良心理,如该省某昆检察院指控的多起抢劫案中,小T、小B原木无抢劫犯罪意图,后来在跟KC 一起喝酒的过程中,K教唆小T、小B说:“我们去抢影碟机”。K把黑色塑料袋分给每人一个。C则把两支粉枪和两把刀拿出来,把其中的一支粉枪给K,自己拿一支粉枪,把两把刀分给小T、小B。四人用黑色塑料袋蒙面后,KC、小B便冲进该县某粮所陈某的宿舍,小T虽心有恐惧但仍走向被害人的宿舍,参与了该起抢劫犯罪。

2、产生强烈欲求与选择满足方式

当未成年人受到外界不良环境诱使后,就会产生复杂而多样的需要,只是这些需求的强弱程度有所不同,如果是比较弱的需要,则一时难以产生活动动机,但是如果是强烈的欲求则常常会唤起人的行动动机。当然强烈的常态欲求也并非是坏事,它不能决定人们是否去犯罪,因为人不同于动物,人在满足自我需要的同时会考虑主观条件及满足需要的可能性,时常会根据社会规范,对自己的需要进行有意识的调节。只有在欲求十分强烈、满足欲望迫不及待并且走上了不择手段、不计后果、不惜侵犯他人和社会的利益来满足欲望的道路时,才会开启形成犯罪心理的第二道阀门。

3、形成不健全人格

当一个人决定用非法手段去满足强烈欲望和选择犯罪命运时,必然和他的品德缺陷和抑制力缺陷有关,未成年人尤为如此。

我们所说的不健全人格(或者称之为人格缺陷),是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因出现失误而形成的社会化程度不足和偏离社会规范的个性。②它是产生违法犯罪行为的社会心理基础,其主要的表现有:①价值取向偏离,与社会整体利益相悼;②认知水平低下,缺乏辨别是非能力;③需求层次低,欲望强烈,不善于通过合乎社会规范途径取得;④法律和道德意识淡薄,受不良文化的影响。轻蔑法律,对惩罚无恐惧感;⑤冷酷无情,缺乏同情心,多有攻击性性格;等等。虽然存在上述人格缺陷的人在整个未成年人人群中为数不多,但他们是正常社会生活秩序中的不安定因素,是犯罪的“预备军”,随时存在着向犯罪方向贼变的可能性,一旦在个人私欲膨胀时,其薄弱的抑制力无法抑制自己的欲求冲动时,就容易产生违法犯罪的意向。

4、萌发犯罪意向

当行为人的人格存在明显缺陷或者不良习惯形成后,在外界诱因刺激下,便有可能产生模糊地、朦胧地、没有特征的指向的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内心冲动,从而进入了其犯罪意向萌发阶段。在心理学上,意向是人的活动动机的最初阶段,是一种未被意识的.或处在朦胧状态的行为动机,它是没有分化的,没有明确意识到得需要。在意向状态下行为人常常会感觉到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力量在吸引着他,使其躁动不安,但在主观上尚未清晰地意识到该种力量引起活动的目的是什么,动机仍然是模糊地,目的尚不明确。犯罪意向则是由不良需要引起的违法犯罪的冲动,意图或行为倾向,虽然在犯罪意向状态下,行为人只有某种犯罪意图或者冲动,尚未形成明确的犯罪动机,但是在一定的原因或者外部因素刺激下或内部因素的冲动下,犯罪动机就会急速明确化,一旦有了明确的指向和侵害对象,并且觉察到外界有适宜犯罪的条件,或者能够引起犯罪的境遇及着手实施犯罪的机遇时,往往就会催生未成年犯罪的决意。

5、形成犯罪决意

当犯罪动机和犯罪目的产生时,行为人就已经为实施犯罪做出了最后的决定,也就是进入了最后的犯罪决意阶段、我们将此阶段看作是犯罪心理形成的标志。在此阶段中,行为人还必须充分考虑达到这个目的的具体手段和途径,如果手段选择余地很大,行为人就可能要考虑去分析比较主客观条件及实施的可能性了,各种手段的选择,与行为人的性格特点、知识结构和智力结构的不同就有很大关系了。同时行为还需要根据客观情况来把握着手实施犯罪的时机,尽管未成年人心智发育不是很成熟,但在实施抢劫犯罪时,也不至于不考虑犯罪时机的选择。

以上是我们讲的犯罪心理的形成过程,仅适合于大多数未成年的渐进的、自觉地过程和模式,在实际发生的案例中,仍应该依据复杂的情况来判断犯罪心理的形成过程。


【本文由 中国心理学家网 发布,转载须保留本文链接!手机浏览网页显示不完整时,请点击网页底部的电脑版。欢迎关注本站微信公共号:xinlixuejianwang 分享按钮

相关专题: 最新文章
专题信息:
  全国正规的心理咨询师培训(2022/5/3 18:11:22)[2076]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C1)(2021/8/9 12:16:08)[1845]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B)(2021/8/9 12:13:58)[1582]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心理调适(2020/12/12 23:45:29)[2093]
  新冠肺炎疫情下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与疏导(2020/12/10 23:41:39)[2839]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