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理专题 - 健康心理学
    发表日期:2013年3月11日 编辑:shphao 有8182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心理弹性的机制与模型

心理弹性研究者并不满足于保护性因素的发现,他们清醒的意识到心理弹性研究更为关键的问题:心理弹性的内外部保护性因素或资源在抗击逆境或危险环境时是如何发生作用的呢?围绕于此,研究者们孜孜以求,提出了众多心理弹性作用机制的解释模型或理论,造成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心理弹性模型的“井喷”想象。例如Rutter总结了在危险环境下个体心理弹性的作用机制:建构对危险因素新的认知、减少危险因素的影响;适时中止负性事件所带来的消极连锁反应;保持或增强自尊和自我效能感;提高内外资源的利用机会。然而对心理弹性机制的实现过程,Rutter当时并没有给于清晰的阐述。

Masten和Tenegen根据保护性因素在环境中可能起到的不同作用提出了心理弹性的三种模型:补偿模型、挑战模型和条件模型。在补偿模型中,危险性因素与保护性因素是相互独立的,危险性因素或环境对个体发展起着负向作用,而保护性因素则起正向作用。挑战模型中,将危险因素加以区分,认为危险因素依其水平不同对青少年发展结果的影响并不完全是负性,最终的性质取决于危险因素的数量和持续时间是否超越个体的极限承受力。适度的危险因素水平反而可能促使激发个体战胜逆境或压力的潜能,从而可能出现更为积极的发展结果,但如果危险因素持续不断且程度严重,尽管有保护因素的作用仍可能导致青少年出现消极结果。在这里,逆境或压力对于青少年来说,更意味着挑战和超越自我的机会。

条件模型又称调节模型或保护模型。在这一模型中,危险性因素与保护性因素作用是交互的。根据交互作用的不同水平,Lutha:进一步将条件模型细分为四种水平:保护的类型,保护性因素起着一般性保护作用,而不论逆境或危险水平的高低,但这种保护作用并不能总是冲减危险因素的负面影响。“保护一恒定的”类型,保护性因素起着“全或无”作用,只要这类因素存在,个体的整体功能就不会受到损伤。“保护一增进的”类型,则保护性因素与危险性因素的作用方向趋同。。。保护一反应的,类型保护性因素受危险因素水平影响,随着危险水平的增高,其保护作用会减弱。

心理弹性的缓冲系统模型,由Anthony和eohler提出,以试图说明了个体在激动状态下会以不同的方式来缓和压力刺激,所以个体的自我弹性在缓解机制运作中逐渐地发展出来。

Kumpfer基于生态系统论提出了更富整合意义的心理弹性框架,对心理弹性干预影响深远。模型包括三个块面的内容:一是作为前提条件的环境特征(如危险因素或保护性因素);二是作为心理弹性者个体的特征;三是中介作用的动态机制以及个体良好的发展结果(弹性重组)。危险因素与保护性因素相互作用,保护性因素的效应与危险因素的数量和水平相关。而保护性因子数量增加,也将有效缓冲危险因子的影响。人与环境相互作用时,个体心理弹性抗压危险因素是一个能动的过程。

Kump ferlvs发现了一些内在机制影响着弹性作用的发挥:如选择性觉知、认知重组、计划和梦想、善于识别亲社会的人并与之建立亲密关系、主动改变环境及积极应对等。Kumpfe进一阐述了内部弹性因素特征:认知方面如学业能力、创造性,情绪方面如情绪管理技能、幸福感,精神方面如目标、有信仰、持之以恒,行为、社会能力方面如人际交往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身体方面,如良好的身体状况、运动技能发展等。个体经过内部的中介过程,可能导致三种结果:弹性重组,个体变得更为坚强,心理弹性达到了更高水平;平衡重组,个体只是恢复或接近到原来的水平;不良适应重组,个体功能处于较低的水平状态。该模型充分阐述了外界环境、个体内部及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对内部中介过程有了较为清晰的描述,体现了交互作用模型和过程模型的整合趋势。

Riehardson的破坏、重整模型。这一模型是基于生物、心理和精神(灵性)的平衡模式来构建的,认为生活促进来源于内部或外部的资源:新信息、新的体验或思想、情感的重新认识。个体对生活促进的认识取决于他的弹性品质和以前弹性重整过程。在这一模型中,由于压力、逆境的出现,促使原本处于“身心平衡状态”的个体调动起诸多的保护性因素与之相抵抗以维持自身与环境的平衡。如果压力过大、抵抗无效,则平衡就会发生瓦解。此时个体被迫改变原来的认知模式(如世界观、信念体系等),而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进行重新整合,这一整合的结果与Kumpfe的弹性框架是相类似的:达到更高水平的重整状态(弹性增强);恢复到初始平衡状态,失去了成长的机会;更低水平的平衡,个体被迫放弃生活中原有的动力、希望或者动机;失衡状态(功能紊乱),这时个体会出现如物质滥用、破坏行为或其他不健康的方式来应对压力。Richardson对这一模型做了更进一步的说明:多种瓦解或重整可能会同时发生;在没有弹性重整的情况下,瓦解将会持续因为个体没有获得弹性品质;弹性过程可应用于个体、夫妻、家庭、学校和社区以及其他团体;弹性重整可能会被延迟。

Richardson后来关注促使弹性重整的内在源泉或动力,提出了弹性的元理论。他认为存在一种力量源泉或类似精神灵性,驱动每个人寻求自我实现、利他主义、智慧和和谐,这种力量就是弹性。这种力量依赖于个体的,但它很可能也包含着集体无意识的某些内容(内在力量)、本源的力量,起着类似蓄水池的作用。并且他提出了弹性的三个大的领域,其中又包含着八个次维度。

而更早的时候,一些学者己经开始关注这中内在力量,Lifton认为这种力量是在面临危险是的转变和改变能力。其他一些研究也认为人类拥有先天的能量,来保护和治疗身体和心理。重视个体外部环境的研究学者提出了人际情境影响模型。在这一模型中,个体外周的人际情境(如感受到的父母支持、社会支持)塑造了个体在特定文化环境中关于自身的信念,这些信念被强化后会对个体个体的行为模式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从而在面临危险环境时由于信念内容、强度不尽相同,可能导致不同的结果(消极或积极)。“自我信念”在弹性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情境因素需要以自我系统为中介影响到个体的行为表现并最终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

Mandeleo & peery提出了一个关于儿童的心理弹性系统模型。这一模型构造受到中国古代的阴阳对立与互动的启示。儿童发展的影响因素被分为内、外两大因素,内部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如基因、气质、身体)和心理因素(智力、人格、认知方式),外部因素包括家庭内因素(如教养方式)和家庭外因素(如学校、同学、社会组织)。内、外部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与此同时在两大因素系统内部也同样发生着相互作用。如果内、外部因素总体达到平衡,个体就会表现出心理弹性。ungar的青少年心理弹性的社会建构模型则强调自我在社会环境中进行同一性建构的重要性。被接纳的需要和自主的需要是青少年同一性建构的基础,环境的不同会影响他们这些需要的获得和满足程度,从而影响到个体的自我建构模式和结果,或者是心理弹性的自我建构,或者是脆弱的自我建构。2003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一些科研机构的心理学家提出青少年心理弹性的动态模型。该模型认为,心理弹性是青少年的天生潜能。青少年在发展过程中具有安全、爱、归属、价值等方面的心理需要,而这些需要的满足依赖于他们生活的外部环境(如学校、家庭、社会和同伴群体)。如果外部保护性因素得到了保证,那么青少年的发展需要就得到了满足,因而青少年会很自然地发展起一些心理弹性方面的特质。这些特质会保护青少年免受危险性因素的影响,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

JoanE.Haase提出了一个患有癌症青少年的弹性模型这是一个全面、整合的模型,包括弹性的过程和结果。它是理论驱动产生的。青少年的弹性模型是基于两个哲学观点:生命全程发展和基于意义模型。从生命全程发展观出发,在所有发展阶段的改变都应被考察(婴儿到成人)基于意义模型的观点强调疾病的意义、模式和体验,挖掘病人对他们境况、自立、信仰、幸福感。

Hunier和chandier从另一个角度提出了心理弹性的层次模型。他注意到弹性水平的差异性,认为心理弹性本身是具有层次性的,并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完美状态,最低层面的弹性仅具有生存意义,人们通过暴力侵犯和情感压抑来保护自我;中间层面的韧性具有防御意义,个体拒绝与别人交往,以此抵制外界生活的不良刺激;最高级层面的弹性才具有健康、成长的含义,他们积极地调动个人资源,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灵活地处理生活压力。处于前两个层面的人在成年之后,往往会出现心理社会适应不良、甚至心理障碍。


【本文由 中国心理学家网 发布,转载须保留本文链接!手机浏览网页显示不完整时,请点击网页底部的电脑版。欢迎关注本站微信公共号:xinlixuejianwang 分享按钮

相关专题: 最新文章
专题信息:
  全国正规的心理咨询师培训(2022/5/3 18:11:22)[2078]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C1)(2021/8/9 12:16:08)[1846]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B)(2021/8/9 12:13:58)[1582]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心理调适(2020/12/12 23:45:29)[2093]
  新冠肺炎疫情下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与疏导(2020/12/10 23:41:39)[2839]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